巴比松画家米勒的海景画

2.巴比松画家米勒的海景画

让·弗朗索瓦·米勒从35岁开始定居在巴比松,并在此终老。他的主要作品都是在这个艺术家的圣地完成,他以淳朴的乡间农民生活为主题,而且他自己也属于农民,因为他在巴比松村从事田间劳作,自耕自足,所以被称为“农民画家”,似乎没有人注意到他的海景画。

米勒出生在法国西北部诺曼底半岛海滨城市瑟堡(Cherbourg)附近一个叫格鲁什(Gruchy)的乡村。他对海洋和海岸生活是相当熟悉的。当然,米勒的海景画数量不多,但到了晚年,他却回归海洋,描绘出一系列海景画,包括彩粉笔画、油画和素描。他似乎将自己对生活与自然的理解寄托在博大的海洋形象之中。总结米勒的海景画,其大致的风格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图9-25·《诺曼底的沃维尔修道院》(Priory at Vauville,Normandy)

第一,米勒的海景画都是严肃且完整的绘画创作,很少有随意性的习作。在米勒留有的海景画当中,大都是构思成熟且绘制细腻的作品,十分耐读。因为在宏大的景观之中,会发现许多有趣的细节。这些精致的表现,反映出画家在创作过程经历过素材的收集、场景的构思、绘制的技术处理,以及反复的修改。这也是符合巴比松画派风景画的特征,注重细节的表达。举例《诺曼底的沃维尔修道院》(图9-25),这幅作品描绘诺曼底海滨的一处古老的修道院,建筑是在山坡的顶部,海面在更远处,波光粼粼,浩瀚无垠。巨大的空间感,使得修道院笼罩在时空的无限之中。一场暴风雨刚刚过去,山坡的道路已经冲塌,草皮斑驳,碎石外露,到处是大水冲蚀的痕迹。空气里也仿佛弥漫着潮湿的气味。修道院静卧在山坡上,建筑的边缘没有了棱角,给人一种风蚀的感觉,后院的房子是草屋,这草屋半边新换的草顶,半边旧草,有一点塌陷,而且已经生苔。院门开了半边,开门的是一位农妇,伴随走出两头老牛。隔着栅栏门可见到院内的草地上有鸡鸭散步。一切都是那样的幽静和神秘,就像一座古老的时钟,看似陈旧,却始终没有终止。在米勒的海景画里,具有这样的时空感,是一种视觉的哲学。

第二,海景画里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关于这一特征,在米勒的乡土作品里已经表达到一种极致,成为他最鲜明的艺术特征,在海景画里依然保持。《格鲁什村的尽头》(图9-26)画的是米勒的故乡,其中寄托了自己的怀乡之情。一个海边农舍的早上,天空被太阳映照得金黄,海面十分平静,呈现红紫蓝色的渐变,这是一个无风的天气,白鹅成为画面的一个主角,鹅群分为两组,走在前面一群白鹅已经下坡,临近海边,尽管远去,依然可见鹅群走向水面的急切形态。近景的三只白鹅却是反向的,它们应该是最后出栏的,一只正在伸颈向房内呼唤,第二只在等待,第三只回首顾及前行的鹅群,三只白鹅不同的态度和行为,共同表达了一种“顾恋”的情态,与其说是画鹅,倒不如说是写人。画家以此表达对于故土和家乡的怀念。画面还有农妇的背影形象,她双手托起孩童,让其攀爬一棵靠矮墙的大树,海滨的幽静,家庭的温馨,是米勒海景画的一个境界。

第三,米勒的大海是独具特征的,他的丰富性与后来印象派是不同的,印象派的丰富性带有实验性,总体上是鲜亮的,有光彩的。米勒不一样,他是以中间色调为主,米勒的海面总是苍茫的。1871年所作的《格鲁什海滨的悬崖》(图9-27),这幅作品是以大海为主体的,海面并不是一种色调,而是在天空的映照下呈现出多种色彩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复杂性在米勒的笔下几乎超出了同代和前辈的作品。海面上行驶着一条小船,船夫在划桨。近景的山岩顶部有嶙峋的崖石和斑驳的草皮,绵羊在山坡上吃草。

图9-26·《格鲁什村的尽头》(End of the Hamlet of Gruchy)

图9-27·《格鲁什海滨的悬崖》(Cliffs at Gruchy),1871年

1860年的《四季习作:春天(达芙尼斯和柯乐)》[Study for the Four Seasons:Spring (Daphnis et Chloe)],是一幅希腊神话题材创作的局部习作画稿,神话的大致内容叙述达芙妮与柯乐是一对相爱的牧羊人和牧羊女,他们从小被遗弃在海岛上,被善良的老牧人抚养。成稿是一幅人物为主体的作品,海景只是左上角的一个背景。米勒是一位创作态度极其认真的画家,所以他专门绘制了一些草稿,包括这一幅《习作:春天》,即便是这样的一个局部,画家还是将它的丰富性充分地展示出来,近景的树木和山坡与远景的沙滩与海面,以及海面上的渔船。整体的画面柔和偏暗,米勒喜欢这种调子:悠远、伤感和神秘的情绪。

米勒在1870年和1871年分别画过两幅《格雷维尔的悬崖》(图9-28、图9-29),两幅同名作品的画面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是一幅彩粉画,色彩十分鲜亮,这在米勒的作品中不多见,也许是绘画材料不同的缘由吧。画面描绘了夏日里格雷维尔,诺曼底海岸线上的一个村庄,海边是峻峭的山崖,海潮撞击出白色的浪花,晴好的天空底下,海面的色彩呈现透明的蓝绿色。没有船只,甚至连海鸥都没有出现,一切为了凸显山坡上的一位躺卧者,人物很模糊,却是点睛之笔,一个人独自享受这样幽静的海景。1871年的同题画作,纯正的海景,没有任何生命的出现,这是米勒作品中极少见的。画家在着力表现格雷维尔海岸的原始面貌和大自然的纯净。这样的作品还有1848年的《凡登堡海滨的山岩》(The rock of Castel Vendon),这是画家不多使用的表达方式,大刀阔斧式的笔触,描绘雄伟的山势与山脚下的海湾。

米勒较少表现航海和渔事,有关这方面的作品仅见油画《渔船》(图9-30)和素描《渔夫》(Fishermen),却都是佳作。前者表现了波涛起伏的大海,两位驾船者正在撑起风帆启航,码头的灯塔就在旁侧。米勒不愧为现实主义画家,画面所描绘的海涛,那种波浪的涌动和激荡感表达得相当充分。后者,画家表现渔夫夜间捕鱼的场景,月亮高悬,一位渔夫划桨,另一位收网。远处天海交际处还有一艘帆船。

从审美趣味上说,米勒偏爱自然和淳朴的乡间生活,喜欢人情味。所以,在反映海洋题材的绘画中,他将海港码头之类的景观筛选掉了,航海商贸一类的题材更不在他的笔下,他也从不描绘那些巨大航船和汽轮,他只是陶醉于偏远的海岸风光,以及那里散落的居民,也包括古代的海边遗址。这些远离都市和商贸的海滨会引发画家的怀乡,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

图9-28·《格雷维尔的悬崖》(The Cliffs of Greville),1870年

图9-29·《格雷维尔的悬崖》(The Cliffs of Greville),1871年

图9-30·《渔船》(The Fishing Bo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