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巴洛克到新古典主义的海景画家:卡纳莱托
新古典主义兴起于18世纪的意大利,与古典主义存在着前后的承接关系,两者都希望恢复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的艺术风尚,强调理性主义的艺术表达。当然,新古典主义简化了古典主义的烦琐,保留了它的典雅严肃,更加贴近现实。另外一方面,新古典主义的时代,面对浮夸的巴洛克艺术,表示出对立的审美观念。或者说,在很大程度上,新古典主义就是反对巴洛克而存在的艺术风格。
当然,这里面也会隐含着一个问题,巴洛克与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的绘画题材都喜欢希腊神话和《圣经》的人物故事与场景,这是西方绘画的一个共性,它们的主要区别只是在表达形式上的差异。从这个比较中,才能领会卡纳莱托跟他的前辈洛兰,跟他的后来者包括浪漫主义绘画的差异性。
卡纳莱托以准确描绘威尼斯风光而闻名,是18世纪威尼斯学派的重要成员。卡纳莱托的真实名字叫乔瓦尼·安东尼奥·卡纳尔,卡纳莱托是他的俗称,他出生在威尼斯,自幼跟随父亲在威尼斯和罗马从事舞台场景的绘画。后来转向风景画,以威尼斯风光画作为艺术商品而受到游客的欢迎。
由于威尼斯位于意大利北部的亚得里亚海滨,城市内部的大小运河,都属于海洋的延伸,所以,描绘威尼斯运河的作品皆可定义为海景画。此外,这些作品无法表现深海航运,只能呈现水岸与轻舟,以及临水的建筑,成为比较贴近现代海景画的表达。
卡纳莱托的画面更加注重建筑物的绘制,而海水与船舟只是作为建筑物的一种陪衬和背景处理,从这个意义上看,卡纳莱托的海景画还不能算作真正的海景画。从绘画史的角度认识画家,卡纳莱托的艺术还是承接了以往大航海时代的绘画,具有更强的实用价值。事实上,卡纳莱托就是一个追求造型精确的画家,以至于今天气象学家将它们用作气候研究的历史变迁。意大利科学家希望借此填补一个气候资料的缺口。
1763年,卡纳莱托被选入威尼斯学院,并被任命为皮托里学院院长。晚年他经常用旧素描作画,但有时也会创作出令人惊讶的新作品。
卡纳莱托生活在18世纪的中前期,正是巴洛克艺术的兴盛期,画家的风格归于巴洛克,但是,卡纳莱托的个人风格并非那种夸张式的和理想式的,而是讲究造型的精准。画家的注意力主要在于建筑而不是水色。但在画家早期的作品里,他的创作顾及威尼斯的全貌,比较接近于海景画的特征。比如,1719年的《从巴比尔宫殿到里亚托桥的最北端看大运河》(图6-5)、1723年的《圣克里斯托弗诺,圣米凯莱和穆拉诺》(图6-6),水域面积很大,而建筑作为中远景处理。在画家的早期,他的风景画创作还仅仅局限在风景纪念品售卖的时候,为了适应游客,更需要一些全景图,画家做出了这样的努力。
图6-5·《从巴比尔宫殿到里亚托桥的最北端看大运河》(Grand Canal Looking Northeast from the Palazzo Balbi to the Rialto Bridge),1719 年
与同时代的画家比较,卡纳莱托的海面更加平静,甚至像镜面一样光滑,一方面属于远距离的全景图所致,另一方面是画家对于水面的一种理解,包括屈从世俗观念的一种表达。
在画家的中年,具备了足够的声望和经济来源的时候,他开始创作一些恢宏的作品,表现威尼斯的节日和热闹的场景,带有风俗画的倾向。卡纳莱托描绘了威尼斯运河上的庆典活动和总督府的宏伟景象。大型风景画描绘了这座城市的华丽和日渐衰落的传统,浓郁的地方色彩为作品增添了新的内容。1729年的两幅作品《耶稣升天节》(图6-7)和《在总督府接待帝国大使》(Reception of the Imperial Ambassador at the Doge’s Palace)充分体现了这些变化。
卡纳莱托的画受到一些质疑,主要是针对他的作品技术单调、题材重复,丧失艺术创造。甚至,英国艺术评论家乔治·维图埃认为,卡纳莱托有可能假借自己的名头,让他的侄子贝尔纳多·贝洛托代笔,因为卡纳莱托是一个绘画世家。当然也有另外的可能,他的家族中其他成员借用了这个名字。
从卡纳莱托后期的作品来看,他的确做出了一些构图上的改良,比如1747年的《透过威斯敏斯特桥拱看伦敦》(图6-8),近景通过一个巨大半圆形的桥拱表现水色和远处的建筑群。1750年的《从圣乔治·马焦雷海岛看威尼斯》(Venice Viewed from the San Giorgio Maggiore)采用了椭圆的画面,尽管这种图式在欧洲古典绘画中也属于一种传统,但作为卡纳莱托还是一种变化。而且,在绘画内容上更加接近现实,装饰性明显弱化了。海面上的船舟极其普通,桅杆七零八落,相互交错,让人感觉到了一些人间烟火的气息。
图6-6·《圣克里斯托弗诺,圣米凯莱和穆拉诺》(San Cristoforo,San Michele & Murano),1723年
图6-7·《耶稣升天节》(The Bucintgoro by the Molo on Ascension Day),1729年
图6-8·《透过威斯敏斯特桥拱看伦敦》(London Seen through an Arch of Westminster Bridge),174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