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阿布拉罕姆兹·贝尔斯特拉顿:场面宏大的海景
扬·阿布拉罕姆兹·贝尔斯特拉顿是阿姆斯特丹艺术家中最杰出的成员。善于描绘南部海港和海战,他的作品规模宏大,场面壮观,充分体现了荷兰海上强盛时期的精神风貌。他还以冬季风景而闻名。从大约1659年开始,艺术家开始描绘17 世纪中叶荷兰的地形视图,尤其是在阿姆斯特丹及其周边地区。
贝尔斯特拉顿擅长描绘战争和码头场景,这是延续了古希腊罗马时期的传统,以写实手法,以国家意识炫耀本国的海洋地位。画家服务于宫廷,在没有摄影技术的时代,发挥绘画的纪实功能与宣传作用。
《海吉德海战》(图5-9),是贝尔斯特拉顿的一幅海战代表作品,描绘的是第一次英荷战争期间的决定性战役,也是海上两大霸主的交锋。1653年英国在加巴德莎洲海战中击败荷兰,控制了英吉利海峡的制海权,荷兰的经济受到打击,战后仅两个月,荷兰海军重整旗鼓,以百艘战舰出战英国,在海吉德海面交锋,荷兰海军险胜对手,夺回英吉利。作品表现是一个宏观的海战场景,全景式海战是那个时代惯用的表现方式,画面的近景是受到重创而下沉的英国战舰,救生艇在海面上穿梭,落水者形如蝼蚁。中景是两国战舰近距离交火,成排的炮口伸出船舱,并没有烟火弥漫的场景,或许是为了清晰的描绘各路战舰的形貌。天空乌云翻滚,渲染出战争的气氛。《1653年7月31日,舍维宁根海战》(The Battle of Scheveningen,31 July 1653)描绘的是与上述同一场战役,这幅作品渲染了硝烟弥漫的场景。
图5-9·《海吉德海战》(The Battle of Ter Heijde)
贝尔斯特拉顿十分善于表现码头港口的繁华,以及民众忙碌且安静的生活场面。1600年《里昂圣约翰大教堂地中海海港景观》(Mediterranean Harbour Scene with the Saint Jean Cathedral at Lyons),画面左侧是著名的里昂圣约翰大教堂,右边是一个海湾,荷兰的商船连接驶入港口,多桅帆船高大壮观,荷兰国旗飘扬。
1663年的《地中海港口随想曲》(图5-10)以港口为中心,海面为次。所谓“随想”,表达海港生活的安逸与快乐。航船已经靠岸,货物的卸载也就绪,人们三五成群,聚首交谈,他们的服饰各不相同,由于海运的发达,来自不同国家和不同阶层的人物相互交流,一片祥和。港口,在和平年代,成为一个自由世界。这样的作品还有《一个港口场景,一场战争和航运,人物在岸上交谈》,标题带有叙述特征。
图5-10·《地中海港口随想曲》(Capriccio of a Mediterranean Harbour),1663年
《礁石中的港口,史密伦堡》(图5-11)更像一个荒芜之地,地势险恶,礁石丛生,海面反射着雪亮的天光,小船在近岸行驶,远处的帆船绕过礁石,将要驶入这个险峻的海湾。画家精细地描绘出岸边的临时性建筑,圆顶木质的草屋,以及在这里生活的人们,包括他们饲养的山羊和狗。史密伦堡——古代荷兰一个捕鲸的海域,在17世纪,还是这样的僻静,生活着冒险的捕鲸人。Smeerenburg的意思就是“鲸脂城”,捕鲸人在这里提炼鲸油。那些成排的临时性建筑,很可能就是他们的作坊。
《荷兰船只在港口》(图5-12)描绘了一个幽深的港湾,周边是林立的城堡建筑,大型帆船可以深入进港。小型船只来回接应乘客和货物。根据该时期的所有码头绘画,可知在17世纪,各种大小码头基本利用天然地形,除了建筑之外,码头只是一个相对平缓的山坡,大型船只无法直接靠岸,利用小舟载人登船并装卸货物。
图5-11·《礁石中的港口,史密伦堡》(A view of a bay with rocks,possibly Smeerenburg)
图5-12·《荷兰船只在港口》(Dutch Ships in a Harbor),1658年
17世纪的荷兰,许多行政长官以及上流社会都喜欢荷兰海军胜利的海景画,还有那些描绘海上贸易的绘画也深受荷兰东印度公司和西印度公司投资者的欢迎,正是这些海上贸易给他们带来了经济上的巨额回报。几乎所有的荷兰艺术家都描绘了海港的美丽景色,以及和谐的民间生活。荷兰面临北海的各个港口都是画家们描绘的对象,特别是通往波罗的海和印度群岛的主要贸易港口,东、西印度公司在此都设有办事处。贝尔斯特拉顿的海港作品,充满了一种风俗画的情味,展示了海员与码头人群的各种接触与交流,将大海与航船,与水岸建筑进行了写实性表现,如临其境,远航船舰与装卸小舟之间的关系,各类人物在码头中出场,再现了17世纪荷兰的航海生活。贝尔斯特拉顿还善于表现冬季滑冰和其他娱乐场景,海岸生活的全面展示成为他的重要艺术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