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浪的研究性绘画

2.海浪的研究性绘画

库尔贝关于海洋形象的局部描绘着眼于波浪在翻滚过程中的细节,画家在摄取这一局部的时候,伴随着恶劣的气候环境,因为在天色阴暗,狂风暴雨之下,是产生巨浪的充分条件。如果说库尔贝关于埃特莱塔拱门的画作是一种壮美,那狂风巨浪的组画就是带有悲剧色彩,以及抽象的形式感。

巨浪系列作品中,画面是空旷的,绝没有人类活动的踪迹,只有天和海,尽管他的巨浪如此逼真和细腻,但具备某种抽象意义。因为这种纯自然的细节刻画,从某种程度上是脱离现实环境的。

日本浮世绘风行法国的时候,库尔贝同样受到启发。最明显的是他的波浪系列。此前,没有哪一个画家将“波浪”这样的细节和局部进行提纯处理。毫无疑问,是受日本版画家葛饰北斋的《神奈川外的巨浪》(画史上也简称为《巨浪》)的启迪。当然,北斋的《巨浪》当中穿插了行舟,以此夸张巨浪之巨,北斋这位画家在日本绘画史上是著名的“狂人”。但它留给写实主义传统的西方画家的主要感受却是巨浪本身,在库尔贝的时代和他的艺术感受中,尚无法接受这样疯狂的夸张,却可以接受这样的艺术思维——海浪的独立结构,当然库尔贝也不会采用日本的勾线平涂。关于技法的借鉴到了后印象的凡·高和高更才获得发挥。

《波浪》系列(图9-4至图9-6),直接命名《波浪》(Wave),少数以《海景》命名。这并不意味着画家词汇贫乏,相反,这恰是画家的用意所在,他有意让读者注意到自己的绘画研究,抓住海浪动态的瞬间并给予如此细致的描绘,画家认为这是一种创举。

如果将这些画面排列起来,就会发现一个规律,海浪呈现的运动走向全部是同一的,走势为“C”的形态,基本没有反向的。反观北斋的《巨浪》,同样属于“C”的运动曲线。难道是一种模仿吗?任何艺术家都不会如此千篇一律的模仿。

这是人类的基本行为习惯,但就字母“C”来说,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书写形态?假若我们做一个试验,将“C”反过来书写,就会感觉十分别扭或者吃力,这当然取决于我们的书写习惯,涉及人类运动的基本规律,即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方式。当然,如果用左手书写和绘画的人,那就另当别论。回到库尔贝的《波浪》,也许画家并没有意识到这种规律性的表现,如果他能够意识得到,或许会做出反向的波浪运动,毕竟绘画的表现并非一个不容易破解的难题。但是,行笔的习惯还是决定了“波浪”的同一走向。

图9-4·《波浪》(Wave),1869年

图9-5·《波浪》(Wave),1870年

图9-6·《波浪》(Wave),年代未知

画史研究者分析库尔贝绘制《波浪》所运用的诸多手法,比如颜料的厚涂与叠加,以增加浪花凸起的感觉,比如他运用刮刀使得卷曲的海浪更具运动感和水的滑动感。这些技法今天看起来都是极其普通的表现方式,在当时的管式颜料普及时间不长的时候,或许还有一定的创意。然而,值得肯定的是,库尔贝对于波浪单体的独立表现,竭尽全力的创作,几乎是空前绝后的海景表现。

海浪与天空的关系,是库尔贝努力表达和精心设计的。海洋的天空具有多变性,但绘画艺术的静止状态不可能实现这种变化,唯一的方式是在多幅作品中表现不同的气候。一般说来,海浪汹涌与恶劣的气候相关,所以,在库尔贝的绘画里,乌云翻滚的天空,海面必然是惊涛骇浪。他的《波浪》系列,以浑绿色的海水配以紫色的阴云,给人以沉重的压抑感。同时,画家逐渐拉开视野,表现中距离的海浪,云层与蓝天的交错,压抑中有所宣泄。海浪与天空,共同塑造了一个悲壮的海洋形象。

库尔贝热爱大自然的壮美,所以关注海洋气象中的奇观,《水龙卷》(The Waterspout)、《海洋,水龙卷》(图9-7),表现龙卷风在海洋中的肆虐,海水自天而降,天海一体,云水交融。

图9-7·《海洋,水龙卷》(Marine:The Waterspout),187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