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力作:海难与海战

1.绘画力作:海难与海战

1844年艾瓦佐夫斯基受聘于俄国海军部后,出访的机会增多,使他对航海增加了更多的感性知识,提高了画海的技巧,并收集到大批资料,最后完成了一批以俄国海军历史为题材的作品:《俄国海军分舰队在塞瓦斯托波尔泊地》《切什梅湾海战》《纳瓦里诺海战》《亚历山大塔与君士坦丁堡》等。

艾瓦佐夫斯基擅长描绘波涛和海浪,以其非凡的想象力驾驭光线,突出航海主题,使他的作品兼有写实功力与浪漫气息,画家借鉴了英国画家透纳的艺术成就,描绘深海的凶险,海难的场景,努力表达海水那种幽暗与透彻的感受,把握日光与月光对于天海的映照。在壮阔的画面上表达自然细节。

19世纪40年代他创作了海战系列作品,作品表现了炮火的烟雾与燃烧的舰船,以及挣扎逃生的水手。他也画风景画,包括乌克兰农民生活的场景和君士坦丁堡的城市生活。艾伊瓦佐夫斯基喜欢描绘海上夜景,特别是风暴海浪,令观者惊心动魄。他的海景画是通过表现大自然的力量,借以传达英雄主义精神。普希金称他是海洋的热情歌手。

在1840年至1844年期间,艾瓦佐夫斯基在意大利度过了一段时间,他画了许多海洋景观:《月光下的那不勒斯湾》《海滨·平静》《马耳他·瓦莱托港》等作品,由此成为海军总部的画家,获得跟随俄罗斯舰队的探险旅行:他访问了土耳其、希腊、埃及、美国。

1845年重返故乡,艾瓦佐夫斯基经常坐在海边,长时间地观察茫茫的大海,研究海水与波涛的形状,各种季节与时间的色彩,光在海中的变化等。在描绘海水透明的光感时,达到难以想象的程度。他的画室四壁空空,不悬挂任何东西,不让任何事物干扰思维,任自己的幻想随意在空白的空间驰骋。这一时期创作的作品有《九级浪》《暴风雨》《月夜·雅尔塔近郊》《彩虹》《黑海》《海上风暴》等。

1846年到1848年,他绘制以海战为主题的画作,如俄罗斯舰队的历史战役《切斯梅海战》《希俄斯海峡战役》等。19世纪50年代,艾瓦佐夫斯基画出了《第十次浪潮》《月亮之夜》《科克捷别利》《风暴》等带有浪漫情调的作品。海难题材是画家所有作品中的精华,逃生与救援,深陷沧海中的挣扎与绝望,命悬一线的紧张氛围,海鸟与巨浪的狂欢,人类在海洋中恐惧。

《怒海》(图10-2)是一组关于海难题材的创作,现存多个版本,名字并不统一。主要表现大型船舰沉海之后,幸存者在一艘救生艇中的挣扎。远处侧翻的远洋船舰在惊涛骇浪中摇摇欲坠,近处的救生艇被巨浪拍打,惊恐万状的船员在奋力划桨,驶向岸边。然而,这一段海岸是陡峭的崖壁,给予求生者另外的打击。

《怒海》最早的一个创作版本名为《风雨中的彩虹》(The Rainbow),创作于1873年。画面上两艘救生船在向悬崖岸边驶去,天上出现了雨中的彩虹,一方面表现海洋奇观,另一方面表达幸存者的希望。第二个版本名曰《海难》(图10-3),创作于1876年,画面上的一艘救生艇在风浪中颠簸,几近侧翻。近景是一截桅杆,表明在海难中沉入海底的大型帆船。以此替代前一幅作品中倾倒的大型帆船。这幅作品的独特处在于表现了悬崖上的几位观望者,他们在惊骇中呼唤,似乎在策划着一场营救。这幅作品使得这一题材走向情节化。

沿着这样的创作思路,画家在晚年连续画出了悬崖营救的场景,包括1899年《在风暴中》(On the storm),救生艇换成了木筏,幸存者与悬崖上的营救者发生了呼应关系。1897年的《营救》(Surf),三位悬崖上的营救者放下了缆绳,一位幸存者正沿着绳索向上攀缘,另一位幸存者趴在木筏上,试图抓住绳索一端。这一状态引发读者的想象,这位匍匐者是受伤疲惫而无法站立,还是躲避海浪冲击而俯下身体?他的前景令人担忧,生死关头的挣扎,使人置身于这种险境之中。绝壁抢险这一组题材相近的海景画,贯穿于画家20余年的不断创作中。

图10-2·《怒海》(The Wrath of the Seas),1886年

图10-3·《海难》(The Shipwreck),1876年

“桅杆求生系列”是艾瓦佐夫斯基表现海难题材的一个惯用的主题,构图的大致状态是,海难的幸存者抓住了沉船的一截桅杆,如同蝼蚁蜷缩在桅杆上,摇摇欲坠。代表作《九级浪》(图10-4)的核心情景便是表现一组在桅杆上的求生者。自《九级浪》之后,类似的构图与情节就成为艾瓦佐夫斯基关于海难题材的一种表达。展示出自然的巨大力量与不可抗拒性。

《九级浪》描绘的是克里米亚战争前发生在黑海上的一次海难。从桅杆可以看得出,这艘被倾覆的帆船是巨大的。五位垂死者在挣扎着攀附在桅樯上,任凭海浪的冲击,一位红衣人高举着红色的旗帜,发出求救信号。作品以宏大的构图和惊心动魄的光影效果,渲染了人与大海之间的殊死搏斗,太阳穿过云雾射出金色的光芒,也许它预示着灾难即将过去。

更早期的《营救》(The Rescue)作于1849年,画面展示了4位海难的幸存者,攀爬在一段露出海面的桅杆上,这是一截奇特的桅杆,由于风浪的撞击,船体的破碎将桅杆与其他的部件连在一起,反使得幸存者借以附身,单从这一段破裂的桅杆便可以领会风浪力量的巨大与沉船的惨状。画面的远景是一艘航船朝着受难者的方向驶来。

1866年作《怒海之舟》(图10-5),画面中心部位表现一艘在风浪中颠簸的远航帆船,近景是一位海难中的幸存者把住了一段漂浮的桅杆,这意味着在这场风暴中,已经有航船沉没。而那一艘与风暴搏击的航船,其前景并不乐观,两个画面之间形成呼应关系,暗示关系,大有解读的空间。

1887年创作《1886年4月亚述海的风暴》(Storm on the Azov Sea in April 1886),表现一艘沉船,已经沉入海面,只留下一截桅杆的顶端,一位逃生者正奋力攀缘。狂风暴雨在无边的大海上肆虐,船在下沉,那一段桅杆还能维持多久?这是不言而喻的。画家刻画了这样的一个细节,表现了1886年4月的一场沉船事件。

这样的作品还包括《大海》(Sea),画面十分平静,抱着桅杆的幸存者在海中漂荡,远处的一艘大型船舰在行驶中,显然不是一个方向。画家以无奈的心情表达这种擦肩而过的生死关头。

图10-4·《九级浪》(The Ninth Wave)

图10-5·《怒海之舟》(Ships in the Stormy Sea),1866年

当然,还有一部分作品,画家在表现航海的场景,只是将一段桅杆作为一种点缀,这种点缀展示出一场海难曾经发生,给辽阔的海面增添了一种悲壮而严酷的气氛。1893年创作的《海上风暴》(Storm at Sea),画的只是在巨浪中的两根桅杆,一根在漩涡中直立,表明帆船沉没的最后时刻。另外一根在海浪中漂浮,或许是另外一艘沉船的残件,或许是沉船的另一根断开的桅杆。1886年《风暴》(Tempest),整幅画面表现了一根桅杆。

桅杆,在帆船时代,是船舰的最顶端,也是在海难中比较容易折断并浮出水面的部分,由此而成为逃生者的一根救命稻草,在茫茫的大海深处求得一线生机。画家正是得力于自己在海军部的航海经验,努力在海难的细节上,获得最撼动人心的那个情景。

艾瓦佐夫斯基是一位擅长表现宏大场景的海景画家,突出特点是在浩瀚的大海当中表现人的形象。以海的宏大来反衬人类的渺小,反过来说,以人类与海洋的搏斗,表达压倒一切的精神气魄。面对生死攸关的海难事件,他们面临倾倒的帆船做出最后的抗争,他们在木筏和救生艇当中进行绝望的搏击,这些画作在艺术观念上受到席里柯《梅杜萨之筏》的影响,极力展示人类在海洋中的苦斗,展示生命的韧性与生存的渴望。所以,尽管人物组合在画面中占据的位置和空间很有限,但画家竭尽全力表现这一细节,很多作品,逃生的人群多至几十人甚至上百人。1864年的《暴风雨》(Deluge)中,人群从海中攀向岩石,有百人之多。每一个人物的姿态与神情都表达得惟妙惟肖。他在1896年创作的《海洋》(图10-6)中,则倾力表现了右下角的一组人物情节:面对远处即将侧翻的一艘船舰,一位贵夫人在水手的簇拥和搀扶下,惊恐万状,敛步后退。而勇敢的水手们正在爬向海浪冲击下的云梯,朝着远处遭难的船舰发出信号。

《惊涛拍岸》(图10-7)描绘高耸的崖壁上以绳索营救幸存者的场面,《英格里亚》(图10-8)中的大型沉船沉没于暴风雨的黑夜中,桅杆上爬满了逃生的人群,在茫茫的沧海中像蝼蚁一样渺小。《沉船》(图10-9)表现一艘救生艇的幸存者,太阳出来了,人们看到了生命的希望。

这些画作,一方面模仿席里柯《梅杜萨之筏》的创作思想,同时似乎有意避开前辈的创作模式,他将人物的刻画放置在海洋——这样一个更广阔的自然环境里,作为其中的一个角色,或者只是配角。使得整个绘画作品具备细读的空间。

图10-6·《海洋》(Ocean),1896年

图10-7·《惊涛拍岸》(Surf),1897年

图10-8·《英格里亚》(Ingermanland),1876年

图10-9·《沉船》(The Shipwreck),1884年

艾瓦佐夫斯基还有一种境界,即风平浪静之中的悲壮。一场海难最终会归于平静的,然而,在这种平静隐藏着一场巨大的苦难。艾瓦佐夫斯基画了很多这样的作品:月光下的船舰残骸,清晨平静的海面,救生艇搁浅在海滩上,日落时分的海面,漂流的木筏空空荡荡,或者,还有一两位生还者没有放弃。如《静海上空的云》(图10-10),木筏上的一位生还者注视着海鸟。《月光下的海难》(图10-11),是画家精心设计的一种境界,月亮透过云层,露出半个脸来,月光洒在海面上,映照出惨白的反光。一艘触礁的帆船,在波涛中倾斜着船身,绰绰的人影在从船上撤离。岸边的礁石上,有人在指点眺望。高耸的哨卡上,值班人在注视着营救场面。这是一场风暴之后的景象,海面已经平静下来,月色姣好,画家将这样静谧的自然环境来反衬这场海难,让人联想那一场曾经的风暴。

1844年,艾瓦佐夫斯基成为俄国海军部专职画家之后,开始创作战争题材的画作。《切什梅海战之夜》(图10-12)是一幅海战历史绘画,表现1770年7月7日俄国与土耳其的一场海战。那是俄国的叶卡捷琳娜时代,俄国的全盛时期,为扩张黑海的势力范围,令俄国波罗的海舰队远征土耳其,双方舰队在爱琴海的切什梅湾展开战斗,这场海战以俄国取胜为结局,成为海战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艾瓦佐夫斯基于1848年创作的《切什梅湾海战》,正是抓住了这次夜战火攻的关键性场景,表现土耳其海军在强烈的火攻之下溃败的画面。

图10-10·《静海上空的云》(Cloud over the Calm Sea),1877年

图10-11·《月光下的海难》(Moonlit Seascape with Shipwreck),1863年

锡诺普海战是1853年11月30日(俄历18日),在克里木战争期间,俄国分舰队和土耳其分舰队在锡诺普湾进行的一场海战。锡诺普战役是一场名垂史册的经典战役。

图10-12·《切什梅海战之夜》(Battle of Cesme at Night),1848年

1853年7月,俄国军队进入摩尔达维亚和瓦拉机亚,占据多瑙河口,10月11日土耳其海军向靠近海岸的俄国战舰开火,并于15日宣战,18日俄国向土耳其宣战。锡诺普是土耳其北海湾的重要港口,由于海湾嵌入内陆,成为一个避风良港,自古希腊以来,锡诺普一直是海军要塞。锡诺普海战的第一炮是由土耳其旗舰“阿夫尼安拉”号打响的,但他们依然使用传统的实心炮弹。随后,俄国舰队开始了猛烈的侧舷齐射,他们破例在上层甲板的卡伦炮上装载了爆炸球形弹,这种弹药实际上在陆战中已经普遍使用几百年,但由于战舰的不稳定性,容易引发事故,一直未能进入海战。这是爆炸球形弹在海战中的首次使用,因此也称为纳西莫夫弹。海战一直持续到18日,由于战舰起火而引发的硝烟,加之大雾,海岸炮台无法看清目标,火力受到极大限制。相反,俄国舰队向炮台猛烈开火,一直摧毁全部炮台。锡诺普海战的意义在于爆炸球形弹的首次使用,使得在海洋横行数百年的木质风帆战舰走向灭亡。

《1853年11月18日的锡诺普战役》,艾瓦佐夫斯基创作过多幅作品,包括白昼海战的场面和夜战的场面。展示出大雾的天气状况和夜战的冲天大火。《燃烧的船舰:俄罗斯—土耳其之战》(图10-13),画的是一艘土耳其战船在黑夜中熊熊燃烧的场景,巨大的船舰已经开始侧翻,火光在风力的作用下,朝着侧翻的方向喷射。数艘救生艇已经载满了逃生者,火光映照着海面。

图10-13·《燃烧的船舰:俄罗斯—土耳其之战》(Burning Ship:the Episode of the Russian-Turkish War)局部

《维堡湾附近的海战》(Sea Battle near Vyborg)创作于1846年,反映的是1790年7月3日,在俄瑞战争时期俄国与瑞典之间的一场海战。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三世率领瑞典舰队在红山炮台附近首战失利,之后被俄国海军封锁在维堡湾。俄国主力舰队由奇恰戈夫上将率领战列舰18艘、巡航舰7艘,与瑞典主力舰队由南曼兰海军元帅亲领战列舰19艘、巡航舰12艘,两相对垒。最终俄国舰队将海湾所有的出入口全部封闭,然后在夜间发起攻击,经过5个小时的战斗,瑞典舰队全线溃败。

作为海军部专业画家的艾瓦佐夫斯基,他熟悉每一条战舰,包括它们在海战中的作为。所以,他的很多作品专门刻画某一艘战舰在战斗中的形象,或者它在启航或返航过程中的姿态。1886年他创作《切什梅舰之战》(Battle of Chesma)表现俄国著名战舰“切什梅”号在一次海战中的形象。

1900年《爆炸的船舰》(Exploding Ship),画面表现一艘战舰在爆炸的瞬间,两团巨大火球,其中夹杂着倾倒的桅杆和破碎的船舰部件,在火焰中翻飞。

1829年,“水星”号双桅战舰在执行任务的时候突遇土耳其舰队,最后爆发激烈的战斗。“水星”号在战斗过程中屡遭打击,连续发生漏水和火灾,但战舰毫不畏惧,全力迎击对手。战斗持续了3个小时,“水星”号船体、翼梁、帆和索具损坏惨重。而土耳其两舰同样损失巨大,却退出战斗。1829年8月“水星”号双桅战舰在塞瓦斯托波尔修复并允许巡航到西索波尔,船上的全体官兵得到了皇帝的嘉奖。于1834年在塞瓦斯托波尔(Sevastopol)修建了一座5米高的纪念碑,以纪念英勇的船长和他的团队。

为此,艾瓦佐夫斯基创作了《水星号双桅战舰遭遇两艘土耳其战列舰》(图10-14)与《击败两艘土耳其船后,水星双桅战舰》等多幅作品,表现俄国战舰水星号在战斗中临危不惧的形象。画面色调清澈,有意避开“水星”号受创的场面。凸显两艘土耳其战舰夹攻“水星”号的阵势,以此表达“水星”号之从容姿态。不得不指明,画家关于描绘俄国海军战舰形象的创作中,不免陷入图解式的刻板描摹之中,属于艾瓦佐夫斯基艺术中的俗品。

希腊独立战争期间,爱德华·科德林顿海军中将率领的英国、法国和俄国联合舰队(11艘主力战船、9艘快速帆船和7艘小型船舰)与易卜拉欣帕夏率领的土耳其—埃及联合舰队(3艘主力战船、19艘快速帆船和25艘小型船舰)于1827年10月20日在纳瓦里诺湾进行的一次海战,战斗双方损失惨重,土埃联合舰队战败。见《1827年10月8日在纳瓦里诺海战》(图10-15)。

图10-14·《水星号双桅战舰遭遇两艘土耳其战列舰》(Brig Mercury Attacked by Two Turkish Ships),1892年

图10-15·《1827年10月8日在纳瓦里诺海战》局部

图10-16·《黑海舰队》(Parade of the Black Sea Fleet),1886年

1783年沙皇叶卡捷琳娜大帝下令建立黑海舰队,后来的舰队通过新造舰只得到扩充,使其变成一支庞大的黑海舰队。18和19世纪里,黑海舰队主要对土耳其和法国舰队作战。《黑海舰队》(图10-16)表现了舰队的壮观场面,也彰显了作为海军职业画家的特殊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