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死岛》
《死岛》(图16-13)是勃克林的代表作,这幅画至少有6个版本(其中有一个版本毁于“二战”),分别收藏于巴塞尔、柏林和圣彼得堡、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等。这6版在总体构图上是近似的,细节上存在差异。最为经典的还是第一版,毕竟属于原创作品。
一座孤岛耸立海中,月色将白垩岩的悬崖照得清晰,平静的海水反射着幽光,气氛静谧而诡异。小岛上巨石与柏树林立,岩壁上分布着洞窟墓穴。海面上出现一叶孤舟,船头是一具白色的棺木,有船夫划桨,船中站立着一个白衣人,只是背影,船在缓缓行驶入孤岛的港湾。作品渲染了这样一个神秘而可怖的场景,给读者以悬念与猜疑。
作品创作源头是由于埋葬小女儿在佛罗伦萨英国人公墓,心境与气氛触动了画家的神经。《死岛》完成的时候,一位德国外交官的遗孀玛丽·贝纳为了纪念病逝的丈夫向画家订制一幅画,来到勃克林的佛罗伦萨工作室,看到画作的初稿,为之感动。于是她订制了这幅画,但提出了自己的特殊要求:把白衣人画成女性体型,寓意她自己护送死去的丈夫。她希望自己能用这幅画进行冥想,寄托对丈夫的哀思。勃克林根据贝纳的要求绘制了一幅尺寸略小的第二版(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版本)。该版的改动是在船尾边缘涂成红色,棺木有金色的装饰物,画面右侧的山体上画了一个墓门。
第三版收藏于柏林,画幅变宽,亮度增加,画面颜色此时也由深夜变成清晨的水天一色,有一种天刚亮的感觉。清晨时分万物静谧,寓意生死之间的交替,像眼睛,在缓慢睁开。岩石高耸,墓室呈现。树梢的部分似乎被风微微吹动,船尾的航行轨迹也似乎更为明显,孤岛(冥界)的入口已经清晰地呈现出来。
《死岛》是一位画商命名的标题,最初取名为《默岛》《墓岛》等,最终以《死岛》定稿。《死岛》在具象的基础上,可以做出超现实的象征,尽管画家自己并没有做出详细的解释,但他指明,每一个对于生命和死亡命题有思考的人都会做出自己的判断。
图16-13·《死岛》(The Isle of the Dead)之一,1883年
第四版原本由一位银行家收藏在柏林,因“二战”轰炸被毁。第五版藏于德国的莱比锡,画中天光加大了对比效果,舞台效果突出。船将要到达入口,白衣人的身体微倾,似乎准备登岛。水面的波澜起伏,细浪拍击礁石。画面的安静感被打破了。
5个版本似乎一个情节剧——从深夜的死寂,再到清晨,最后登岛,从静到动,画家的思维游离在这样的一个恐怖的环境中,无法开解。
在画商的推动下,勃克林后来又陆续绘制了另外几个版本,并把它们制作成印刷画以及蚀刻铜版画面向大众销售,一时间这幅画的印刷版风靡德国。
第六版很少有人提到,作者署名除了阿诺德·勃克林之外,还有卡洛·勃克林,也就是他的儿子。从画面构图来看,这幅跟最早的版本比较接近,大概是小勃克林从商业考虑,临摹了父亲的前作,并联合署名。
《死岛》在德国以及一些德语国家爆红,发行的印刷品被很多家庭买来挂在家里做装饰,作家纳博科夫说:“你可以在所有柏林的家庭里找到《死岛》”[2],这显然也跟德国人的生死观有某种契合。据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军人与家里通信时,很多人选用《死岛》这幅画的明信片。而且,19世纪末20世纪初本身就是动荡的时代,人们对于死亡的思考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