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这为我国高中教育结构改革指明了方向。长期以来,高中阶段教育从学生入学开始就被“中考”分流了,一方面,普通高中侧重于升学教育,少量学生有机会步入高等院校继续深造,大量学生成为陪读者;另一方面,“中考”成绩较差者被分流到中职学校,接受职业技能训练。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形成了各有侧重,这样的教育结构致使普通高中学生缺乏专业技能,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那些读了普通高中没能升学的学生却没有一技之长,那些念了中职而又渴望升学的学生则望“高考”而兴叹。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此背景下,各地推进“普职融通”的改革实验日趋多样,改革步伐也不断加快。在新时代,教育要更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要更加公平,更加尊重人的个体差异和个人尊严,在新时代背景下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融合愈发受到来自国家层面的关注。
山东淄博周村区实验中学恰恰走的是一条“普职融通”的发展道路。由于历史的原因,该校不是当地的升学预备性重点示范高中。其生源结构丰富多样,学业成绩参差不齐。该校领导和教师们看到,这些可爱的学生除了“中考”成绩稍逊之外,没有明显的缺陷,他们具有与重点高中学生相同的发展潜能,并且兴趣特长多种多样!于是,学校确立了明确的培养目标,尊重学生的个性,坚持走多样化发展的道路。现任杨立新校长又提出了学校转型发展的框架设计,即坚持普职结合的综合高中发展方向,促进学生兴趣特长与专业接轨。学校教育教学要真正体现尊重每一位学生成人、成才、成功的规律,满足学生发展潜能的需求就是学校的培养过程。
目前,杨校长承担了山东省教科院的科研项目,恰逢省级培优课题结题之际,我了解到该校的办学过程和取得的成就,确实有特点。该校探索出了一套实用的办学模式:“一统二选三集中”+“生涯规划教育”。具体讲,高一阶段实行平行分班,学校以学定教,并且通过“三降”降低教学难度,让初高中知识衔接、使学生学习进程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高二阶段实行选课走班教学,学校开设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初步选择适合学生自身发展方向,初步学习相关学科知识与技能。高三阶段,根据学生目标定向不同,学校集中分设各类高考备考班,即夏季高考班、春季高考班、艺术特长班,实施精准教学,全力备考。从高一到高三,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始终,学校还借助霍兰德职业倾向性心理测试软件辅助,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在不同的年级提出不同的目标。在我国“普职融通”这个概念虽然提出已久,但终因各种因素的掣肘,依然处于初级阶段,距离理想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在“普职融通”综合高中教育教学体系的研究层面,周村实验中学的探索与实践具有参考价值。本书既是他们的科研成果,是他们的实践经验总结,又是他们学习思考的总结,对基础教育阶段的校长和老师有借鉴意义,值得推荐。
袁桂林
于2017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