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是什么

学生是什么

我觉得,学生至少包括这样一些特征:①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是需要给予充分尊重的生命个体。没有尊重就无法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②学生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教师和家长都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强制必然引起逆反。③学生具有个体的独立性和差异性,每一个体的倾向与要求都不同。不能用同样的标准去衡量不同的学生。也不能用同样的标准衡量学生的不同方面。④学生具有巨大的独立学习能力,只要是健康的学生,他都会具有这样一种能力。相信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学生的发展远远超出我们的想想。⑤学生具有归属于某一同伴群体的本能需要,正式的班集体和非正式的小团体都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学生试图使自己的言行态度与同伴群体保持一致,已得到同伴群体的接纳和认可。同伴群体对学生的影响比家长和教师大得多。

所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谁也替代不了,他必须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学习也是学生的需要,这种需要也是谁也替代不了。这是以学生为导向的认识基础。学校、教师、家长要一起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需要,没有人能够改变这样一个事实。所以,学习的改变,最根本的是要改变学生自己。学生自我改变的动机:一个来源于同伴群体的影响;另一个来源于未来人生目标追求与当前各方面能力不足的矛盾。

我建议并希望老师们,和家长一到,把工作的中心转移到让孩子成为真正独立的个体上来。这一过程中,让他懂得:自己主动的改变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而通过外力强加给他的改变,当压力消失的时候,带给孩子的很可能还有伤害。无数的弑母案、弑师案都有这方面的教训。

所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愿意主动改变,学校教育只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才能成为学生持续学习与发展的不竭动力。学生愿意主动去改变,这样的动力会终身受益的。

我在经过仔细斟酌以后,觉得还是用“文化”这个被用烂了的词,更好一点。你的学校有学生“文化”吗?你直接倾听学生的心声吗?你会根据倾听到的声音而采取相应的行动吗?你会把学生的观点看得比你自己的关于教学方法还要重要吗?你喜欢自己的教职员工吗?不论他们是否挑战到你的耐心,即使在家长面前耍小聪明,你都一如既往地喜欢他们吗?江苏洋思中学、北京十一学校、北大附中、建平中学、人大附中等,似乎都是在依靠自己的学生和家长而生存。这一问题正是我可以自豪的地方,也就是说我很自豪:这本书就是关于家长和学生问题的。大多数教育或管理类的书都没有这样做,也就是说,家长、学生、教师问题是我在转型发展中优先考虑的问题是我关注的核心,因为这是高中学校转型发展的力量源泉。

许多区县属普通高中都面临着转型发展的问题,即所谓的“二中现象”。它们大都在寻求“以政策为导向”的最佳方法。通常的做法就是:学校花大力气从名校或高校及科研院所请来一批知名的专家学者来讲授报告或指导学校发展。学校乐于这样做是因为这些教授所说的话和学校管理者自己所用的话语体系一样,都是一些听起来既复杂又很“专业和时髦”的术语,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者也很喜欢听这些东西,他们也希望广泛应用这些新技术新名词,但是到头来这样做的成效却不大。

为什么?因为这些“以教育政策或问题为导向”的长期战略优势分析,其基本原则大多来自一些最基本的教育规律、教育政策、教育法律法规。我强烈主张用“以学生为导向”来代替“以政策为导向”或“以问题为导向”,因为实现你的办学目标不是政策,也不是问题,而是学生。这一区分听起来或许有些小儿科,但是我却不这么认为。在转型发展尚不能确保带来可持续的发展优势之前,我们必须珍惜学生。这种转型发展的优势不是来自预测,也不是来自技术,而是来自不间断地追求转型发展的优势。除了“以学生为导向”,我们甚至还应该进一步深入到一种“文化”中,尽管这一术语已经成为所有小花招的关注点。尽管存在该词语被滥用的情况,在我们还没有找到更合适的术语来代替它之前,暂且用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