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普职融通”综合高中的探索与研究

一、国外“普职融通”综合高中的探索与研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度重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结合,在它的一些重要文件中体现了普职融通的教育理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报告中指出:“普通教育的观念必须显著地加以扩大,使它明确地包括社会经济方面的、技术方面的和实践方面的普通知识。”[4]其在1974年修订的《关于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建议》中提出:“应该消除教育水平和类型之间、教育与职业界之间以及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障碍,把所有层次的技术、职业和普通教育合理地结合起来,创建开放而灵活的教育结构。”

很多教育家提出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要相互融通的观点。早在1916年,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阐述了其关于普职两类教育融通的思想。杜威反对专门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和过早的进行职业定向,倡导把普职两类教育整合起来。扎古尔·摩西在《世界著名教育思想家》一书中研究了亨利·瓦隆的普职融通的教育思想。亨利·瓦隆依据文化整合的要求把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起来,他认为“总体文化代表着将人们团结到一起的东西,而职业则太经常地代表着将他们分开的东西”。’美国学者、非洲教育问题研究专家福斯特在1965年发表的The Vocational School Fallacy in Development Planning一文在国际上具有很大影响。在此文中,福斯特指出,成功的职业教育需要成功的普通教育为基础,只有在扎实的普通教育基础上才能有效开展职业培训。他认为许多职业教育的失败是因为接受培训者缺乏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学校在职业教育方面的首要任务,就是使得学生有扎实的基础,以有效地继续其将来的职业教育和培训。[5]

从国际上看,当前,无论是美国还是欧洲等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趋势,都不再只是为升入高等阶段教育或者是仅限于升学、就业双重功能的相互转换,而是注重升学、就业、育人三维目标的统一,强调学校类型的多样化与课程结构的多样化。[6]很多国家己经普及了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己经不再是过去的精英教育,而是在逐步或完成转变为以培养具有基本的公民素质和公民精神为中心目标的大众教育,高中教育己经开始转变为以培养具有健全人格、良好品质和创新精神的“全人”目标。

美国普职融通研究与实践。在现代教育发展历程中,最早进行普职融通实践的国家是美国。综合高中作为在学校组织改革层面上普职融通的实现路径重要形式,即为美国首创。在美国95%左右的高中都是综合高中学校。在1965年,美国学者、非洲教育问题研究专家福斯特发表了《The Vocational School Fallacy in Development Planning》,该文在国际上影响巨大。他在文中指出,任何职业技术类教育都需要扎实的普通教育作为基础,职业学校学生要想习得更好的职业技能,还需要对职业技术素养的培养、职业精神的熏陶,因此,职业技术类教育学校需要加强对普通教育的渗透和习得。1918年由金斯利(Kinsley)领导的中等教育改组委员会(Commission on the Reorganization of Secondary Education)颁布了《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报告。该报告标志着综合高中制度在美国确立下来,预示着美国的中等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深刻地影响了美国高中阶段教育的宗旨和制度。它强调美国教育的民主性,要求以社会需要、个人发展、教育理论及实践来改组中等教育,使得综合中学成为标准模式。因此,普职融通类的综合高中成为美国教育民主性改革的主要标志。金传宝在《美国中学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结合的模式及启示》一文中指出,普职两类教育结合是美国中等教育的基本模式,美国中学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融通结合的八种模式:在职业课程中融入更多普通学科知识;职业教育教师和普通学科教师共同编制和实施职业课程;使普通学科课程与职业有更多的联系;课程“结盟”:同时调整职业和普通教育课程;合作制定学生计划;校中校模式;职业中学和磁铁学校(magnet school);职业群、职业路线和职业专攻。

德国普职融通实践与研究。在以技术著称的德国,十分重视普职融通教育,普职融通教育贯穿德国的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整个体系的始终。从1960年开始,德国就实施了以普职融通教育为基础的双轨制,德国教育强制规定所有学生都必须接受为期3年的职业教育。最显著的就是德国实施:基础普通学校—高等教育学校—职业类课程补习学校为一个体系类的学校教育。预备学校—文科中学—文实中学—实科中学—大学为另一轨的双轨学制学校教育。德国顶层设计上,注重政策的导引以及经费的扶持,国家承担了职业学校教育所有的费用,同时在政策上鼓励企业参与,实行校企合作,企业承担学生实践、实训课的部分经费。德国就是在整个普职教育体系内部都可以实行学籍互通、学分互换,致力于给不同的学生搭建不同的学习平台,为他们转入同级别的学校提供了选择的机会。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德国青少年在中学毕业之后便会接受双轨制职业教育,企业实践培训费用由企业来承担。德国15至19岁青少年职业教育或培训岗位经历的占97.7以上。研究德国普职融通教育的学者主要有,Ute Hippach-Schneider,Martina Krause,Christian Woll的《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报告,报告指出,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改革的主要特点就是使双元制教育和普通教育、高等教育等沟通、衔接,满足德国年轻人对职业技能教育的需要。德国实行“双元制”成效显著。对学生的双元教育是通过企业和学校共同来完成的。德国学Thomas Sondermann发表的《2005年德国职业教育改革法案一一新意和不同》一文中,指出为了保障每个年轻人都享有接受优质教育的权益,国家要改革教育体制,要为年轻人提供更加灵活多变的普职教育机会和渠道。[7]

英国普职融通研究与实践。英国从1986年开始,就正式实行了国家职业资格制度,实行普职融通证书互换、学分互转,同时,英国的实践通过国家政策调整,将高中阶段普职融通与大学入学考试改革相结合,职业资格证书与普通教育高级证书一样,都可以成为进入高等教育学校的资格证书。英国英格兰综合高达85%以上,为体现英国实施普职融通的国家意志,1995年,英国先后成立“教育与就业部”“教育与技能部”。通过专门的国家机构负责统筹协调高中阶段普职融通工作。在20世纪70年代,以W.NortonGrubb为代表人物,提出了英国新职业主义思潮中,核心问题是:教育要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他不仅仅是单纯的传授学生某项或几项技能、技术,而是要教给学生终身受用的普适价值观,教给学生直面问题的勇气与智慧,解决问题的必备动手能力与创新精神。要实现此类目标,就需要学生不但要有丰厚的知识底蕴,还需要各种专业技能。英国20世纪90年代以后学习德国“双元制”教育,采用工读交替的方式,力推“现代学徒制”一基于工作的学习,采用工读交替的方式。并构建职业资格培养相对突出的课程。英国的学术资格证和国家职业资格(NVQ)证书是等值互换的。

伦敦大学学院的博士生余晖撰文分析了英国普职融通的办学经验,普职融通的顺利推进得益于办学理念其相对成熟的学校课程体系和教育证书体系。一方面,通过综合高中同时开设普/职两套课程体系、职业高中大力开设普通教育课程、“拼盘式课程”,以及校际课程资源共享促进学校课程体系中的普职融通;另一方面,通过“资格与学分框架”将各级各类普职教育证书纳入同一框架内,促进了证书间的互认与转换。然而,当前的教育证书体系、学校课程体系、教育投入与评估体系,以及升学与就业标准中依然存在着种种“普职割裂”,这将是英国高中教育普职融通深度推进面临的主要挑战。[8]这些问题也同样困扰着我们进行“普职融通”综合高中的实践研究。

纵观国际普职融通实践和研究显示:

首先,无论是美国、英国主要采用综合高中形式来实现普职融通,还是德国主要采取高中阶段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贯通的普职融通方式,他们的普职融通教育都己经上升为国家意志,且有强大的国家政策以及研究团队进行支持和运作,他们成熟的实践和研究为本研究提供了政策指引和理论学习模板,启发研究者明白我校“普职融通”综合高中的研究一定要有“顶层设计”,同时,争取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专家的支持必不可少。

其次,无论哪种国际融通实践与研究模式,都充分尊重儿童的天性,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在实施普职融通实践与研究中,他们根据儿童自身特点,扬长避短,让善于实践动手的孩子、富有学习知识,善于研究的孩子,或者既能动手操作又富有文理学习能力的孩子都能找到适合他们的教育,最终让他们发展成为国家需要的合格公民。这种融通模式再次让我们明确了普职融通研究的目的,就是要在高中三年的阶段构建学生发展“立交桥”,形成多种人才培养模式,激发不同学生潜能,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生涯规划,树立正确的成才观。

再次,无论是美国还是欧洲国家的普职融通教育实践和研究离不开课程体系这个核心因素。因此,启发研究者在“普职融通”实践研究中一定要开发合乎地方区情以及学校和学生实际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同时我们在文献研究中发现,以欧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高中阶段的教育中更崇尚技能,他们国内职业教育体系非常发达。在OECD(国际经合组织)各成员国中,接受中职教育(包括学徒制培训)者的比例平均达53%,构成了发达国家高中阶段学生的主流,而在德国、奥地利、比利时、瑞士等典型的双轨制国家,这一比例均超过了70%,西方发达国家大部分的学生更倾向就读职业学校,参与技能训练,开展工学交替,一部分技能实训直接由企业负责。西方国家的普职融通是架构在欧美特殊的社会及经济体系之上,与国内正提倡的普职融通根基大相径庭。国外文献关于普职融通的教育教学体系对我们所开展的研究来说参考价值并不大,我们必须要走出一条适合我国的普职融通道路。

《纲要》指出,普职教育比要达到1∶1。然而,在今天我们的职业教育得到大力发展的时候,还是有为数不少的家庭更愿意子女选择普通高中就读,放弃在高中阶段掌握实训技能。而实际上国内频现用工荒、大学生就业难的失衡状态。普通高中毕业生在社会的过分关怀下,依然还像温室花朵,不经世事。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所提出的普职融通所指向的更多是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技能与理论等教学内容、师资等方面的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