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薄弱高中概念的研究

一、关于薄弱高中概念的研究

李辉、袁桂林的《美国薄弱高中改革模式多样化研究》提到近几十年,美国公立高中一直为社会所诟病,其主要原因在于薄弱高中的大量存在。文章列举了美国教师联合会总结的薄弱学校的九点特征:缺乏学术标准;学生学业成就表现差;学校多年来没有改进;学校存在严重的混乱和暴力现象;学生缺席率高;教职员旷工率高;高辍学率;教职员流动性大;消极的学校氛围。

李庆国的硕士毕业论文《薄弱高中学生有效管理的实践研究》认为薄弱高中是薄弱学校的一部分,“薄弱学校”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对薄弱学校的衡量标准是随着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对基础教育的要求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的。非薄弱学校如果不注意改善办学条件和加强学校管理,若干年后可能会落伍为薄弱学校。反之,如果某一薄弱学校迎难而上,锐意进取,不断提高办学条件和教育教学与管理水平,该学校也很有可能后来者居上而成为优质学校。作者将“薄弱高中”定义为:“在特定区域内,办学条件相对落后,教学质量相对较低,内部管理相对低效,师资水平相对不高,学生素质相对较差,社会声誉不高的后进高中学校。”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在基础教育阶段,由于历史积累、政策调控、区域经济水平等原因,客观上形成了优质教育资源和薄弱学校之分。薄弱高中学校是相对于优质高中学校而言的,其办学条件、学生素质、师资水平等方面均无法与优质高中学校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