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村区实验中学的生涯规划调查与分析
为了解在校学生的职业规划情况及学生对职业开设课程的需求,周村实验中学在2016年4月利用问卷星推送网址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了网上问卷调查,最终有384名学生参与调查。本次调查以该校高一、高二的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共有384人参与调查,高一占比33.85%,高二占比65.89%,由于我校生源的特殊性,本次调查的研究结果对薄弱普通高中更有参考价值。
针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调查他们设计了对自身兴趣爱好的了解程度、从事未来职业考虑程度、将来的专业意向和春季高考的专业意向进行了调查。
作为基础教育范畴的高中教育,需要为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发展和学力发展奠定基础,需要保障每一个学生能够达到他所能达到的高度,求得卓越发展。实践表明,传统单一的学术课程无法帮助普通高中教育实现这样的目的。课程建设是学校教育教学体系的核心,开设职业类课程是创办综合高中的必备条件,开设的职业课程是否能满足学生需求是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沟通与融合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志。[2]为了进一步加强普通高中职业类课程建设,以更好地发挥该类课程的重要作用,必须对职业类课程的开设需求有清楚的认识。为此,学校在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卷调研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职业课程开设的相关调查。
参考王颖发表在2013年《基础教育》上的文章《普通高中开设职业类课程的调查与分析》,把职业课程主要分为职业通识课程、职业探索课程、职业预备课程和职业资格课程四部分,对于以上四种职业课程,在4类职业类课程中,职业通识课程是指以了解自我与职业等内容为目标的职业生涯辅导与规划类课程;职业探索课程是指让学生体验多个职业,并在较大范围内试探自己能力和兴趣的课程,例如,公共关系、电子类课程等;职业预备课程是指含有某一职业入门技术,为将来择业与升学做准备的课程,例如,医药、机械、会计、园艺等;职业资格课程是指以获取某一职业资格证书为目标而设立的课程,例如,车工、文秘等。但王颖所调查的对象所针对的是江苏普通高中在校学生,但并未针对薄弱高中学生进行针对性调查,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对此问题进行了重新调查。考虑到职业类课程的开设现状和开设条件等因素他们将调查内容划分为四个维度:职业类课程开设的重要性及必要性、职业类课程的开设内容、职业类课程的开设形式、职业类课程的开设场所和师资要求。
1.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分析——意识淡薄、规划的行动能力不足
(1)对学生未来从事职业考虑及专业选择情况调查分析
调查发现,学生对自己未来从事职业的考虑是“从未考虑”和有时考虑的,其比例分别是22.86%%和43.49%,而选择了“经常考虑”的仅为30.48%。这表明学生对学生未来从事职业不是很关心,大多数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缺少对职业生涯进行规划的意识和知识。这会让学生对职业类课程的需求、对职业类课程的开设有一定的影响。
调查发现有40.63%的学生认为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己能达到的实际结果是一本,29.43%的学生认为自己能达到的实际结果是二本,但实际结果是每年升入一本二本院校的学生90%集中于我区另一所生源优秀的市重点高中。这背后所隐含的是我们广大家长对子女升入大学深造的期望,但是并没有真正从实际出发,做出既符合自己兴趣特点,又能体现当下社会需要的职业选择。因此,他们必须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身的特性和潜在优势,能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全面的定位,从而正确的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
通过“如果你想报考春季高考,你的个人专业意向是什么”的调查发现,有32.56%的学生选择了医药专业,而选择学前专业和机械专业的只占到4.65%和5.23%,这固然和个人兴趣有关,但更和当下社会对不同职业的认同感差异有关,也就是说他们的学生在选择春季高考专业时也存在一定的盲从性和趋同性。因此,对学生进行职业性向测试是非常有必要的,职业性向测试主要探讨各种性格类型与相关职业的匹配程度。它可以帮助发现和确定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能力特长,从而更好地做出求职择业的决策。
(2)对学生兴趣爱好及特长了解情况
高中学生是普通高中职业类课程的开设对象,其兴趣爱好及特长等特点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和学生家长对职业类课程的需求,进而影响到高中职业类课程的开设状况。关于对学生兴趣爱好及特长了解情况,学生选择“不太了解”的比例都是最高的,是36.31%,而且有48%的学生对学生兴趣爱好及特长的了解情况为“一般了解”或“不了解”。这说明学生对对自我还缺乏深入的了解,自我概念还需要进一步发展,这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对学生职业类课程需求的判断。
上述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结果总体表明,高中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自我概念和浅显的职业意识,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有了一定的需要,但在职业生涯规划上存在着对自我了解不深入、对职业缺乏全面的认识、职业价值观偏颇、规划意识淡薄、规划的行动能力不足等问题。此外,通过我们实际走访调查还发现学校的职业生涯教育存在缺失问题。
2.对职业课程开设的相关调查及分析
(1)职业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分析——既重要又有必要开设
经调查发现80.81%的被调查学生认为职业类课程非常重要,这表明大多数被调查学生认为职业类课程对其未来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并且对职业类课程的认可度较高。对职业类课程开设是否必要这一问题主要设计了三个选项即“有必要”“没有必要”和“不清楚”,认为有必要开设职业类课程的同学占总数的84.88%这说明大部分被调查学生认为在高中阶段开设职业类课程是有必要的。只有4.65%的被调查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开设。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有一部分10.47%%被调查学生对这一问题持“不清楚”的态度。
对于学校“有必要”开设职业类课程的理由,他们将这4类职业类课程的学习目的归纳为“了解职业基础知识,形成职业规划能力”、“培养个人职业兴趣”、“为未来就业打好基础”、“为报考职业院校做准备”和“为报考重点院校自主招生准备”5种的重要程度,从“非常重要”、“比较重要”、“一般”、“不太重要”到“不重要”,[3]分别赋值5,4,3,2,1。5种职业类课程学习目的重要程度均值的平均值均在4以上,说明学生认为这5种学习目的都比较重要;其中,前3种学习目的重要程度均值的平均值明显大于后2种,而且前3种学习目的重要程度的均值均大于4,这表明在5种职业类课程学习目的中,学生更加看重“了解职业基础知识,形成职业规划能力”、“培养个人职业兴趣”和“为未来就业打好基础”3种学习目的。
(2)对职业课程开设的内容调查分析——对职业预备课程渴望程度最高
对四种职业课程的重要性,我们设计了非常需要,比较需要,不需要三个层级,并分别赋值为3,2,1。这四种课程的需要性得分都在2以上,而其中对于职业预备课程的分数为最高,是2.47分,这说明我校学生对将来择业与升学的渴望,也反映了作为薄弱高中学生内心对未来升学与就业的惶恐。进一步调查发现学生普遍希望通过职业类课程了解职业基础知识,形成职业规划能力,培养职业兴趣,为他们未来的升学特别是择业和就业打好基础。这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对职业类课程的开设内容及后续的开设效果有较高的期待。
(3)对职业课程开设的形式调查分析——应必修与选修相结合
本调查中结合职业类课程的开设内容为被调查者提供了三种职业类课程的开设形式即所有职业类课程都选修、职业通识课程必修,其他类选修、职业通识课程与职业探索课程必修,其他类选修。显示选择三种开设形式的比例分别为15%,28%和44%,但还有13%的学生不清楚选择那种形式。这表明大多数学生愿意选择职业通识课程与职业探索课程必修,其他类选修的开设形式。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学生对应该以哪种形式开设职业类课程持“不清楚”的态度,这表明学生对职业类课程的类型、特点及其重要性的了解还不够,这就要求我们学校给予重视,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职业类课程帮助他们做好职业规划。通过以上调查分析,他们发现迫在眉睫的就是迫切需要重新审视普通高中现有的课程体系,尤其应加强职业类课程建设,构建多样化的普通高中职业类课程体系。那他们应怎样提供职业类课程,才能有效满足学生的需求,使用时代的发展呢?他们认为,应系统规划普通高中所涉及的职业通识课程、职业探索课程、职业预备课程和职业资格课程,可以在国家层面上确立的职业通识课程(通用技术、信息技术)为综合高中必修课程的同时,确立职业探索课程为选修课程,而职业预备课程和职业资格课程则可以以地方课程、校本选修课程的方式开设,从而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相结合的层面上,建构高中多样化的职业类课程体系。
因此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对职业通识课程、职业探索课程、职业预备课程和职业资格课程等职业类课程的需求,实现普通高中学生“了解职业基础知识,形成职业规划能力”、“培养个人职业兴趣”和“为未来就业打好基础”等学习目的,他们从“多样化的普通高中职业类课程体系”中,结合自身开设条件选择合适的职业类课程门类与教学内容。
(4)职业类课程的开设场所与师资要求的调查分析——应面向社会、联系高校
职业类课程与普通课程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其中对社会需求反应快、强调动手能力培养,注重社会实践。这两点就要求职业类课程的开设场所不一定仅仅局限在学校内。调查结果显示选择期望在企业内开设职业类课程的比例最高,占到了53.49%,其次是附近高等职业院校,占37.21%。因此他们可以结合学校所在地适当开设校本课程,也可以争取与企业界合作开发与之对应的职业类课程,形成个性化的职业课程组合;同时,尽力为学生提供进入企业实践的机会,加强学生与一线技术人员的交流与沟通,让学生充分感受职业类课程的实践性和实用性,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
高中开设职业类课程,师资力量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是职业类课程开设质量的有力保障。学校对职业类课程的师资希望由高职学校的大学教师担任职业类课程教师的学生最多,占到54.07%;其次是校内教师、企业职工,最后是附近中等职业学校老师。可见,学校大多数学生希望由高职院校的大学教师来担任职业类课程的教师。经过进一步调查,学生希望高职院校的大学教师来任教的原因是高职院校的大学教师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能给学生以高屋建瓴的指导。同时春季高考人数在2015年出现了波动,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师资合作问题。这也启示他们在发挥好校内师资的基础上,应充分开发和利用当地高职院校的资源,为学生的多元发展谋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