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胜做起是通向成功的有效途径
从某些方面来说,这代表的是一种新方法;但从更多方面来说,并不是这样的。当我们想开展变革或加强领导时,我们会关注细小、平常的事情,力求在较短时间之内有所成就。《管理工作的本质》和《总经理》这二本著作均提到,这种做法是高层管理者最大的特点。因此,我们提出“小即是美”的看法并不出奇。
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实际案例来具体说明这个问题。它就是周村实验中学普职融通的故事。周村实验中学是周村这座30万人口的小城中的第二所普通高中,另一所百年老校是市属优质普通高中。小城每年有3000名左右的初中毕业生,其中前1344名被市属优质高中录取,1344名之后的1100名进入周村实验中学学习,再后面的500名左右的学生进入中职学校。进入市属优质普通高中的学生大部分通过大文、大理升入普通高等学校继续深造。升入中职学校的学生也通过对口高职、春季高考、3+4……等方式升入高等职业院校或进入社会就业。周村实验中学处于不上不下的中间地带,学校办学遇到了麻烦。此前,学校在音乐、美术、体育、摄影、表演、播音主持、编导、书法、舞蹈、空乘、健美操等方面都有过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以下就是校长对创新普职融通模式的描述:
我没有权威,但这正是我的优势所在。周村实验中学日子很难过,我想知道如何才能使学校状况好转起来。因此,我对学校的副校长说:“我们在高三这个年级中组织一个团队,你来负责管理这个团队。你要和团队成员一起去市内外走访所有与周村实验类似的学校,并写出你们的感想和发现,你还要了解教学和管理状况并做记录。每天晚上,你们都要举行一次会议,就相关问题咨询每一个团队成员的意见。我想通过这样一个团队实验,来检测一下大家在一起集思广益的效果怎样。”我清楚地记得,那是2007年的春天,他们用了几周的时间来研究多元办学,也花了许多时间来协调彼此之间的意见,因为这种意见不一致的情况总是存在。他们的士气很高,兴奋也超出想象。为什么?因为他们首次拥有了作为一个团队,并作为一个个体来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大家都将自己认为是最好的建议说了出来。没有花费一分钱,高三级部的所有方面都得到了改善:地板清洁了,工作运转通畅了,教室文化也焕然一新,级部变成了一个新的、令人赏心悦目的级部。
是什么使高三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团队成员们都知道,他们必须去走访所有的同类学校,然后用一种冷静的目光审视自己的学校,他们将自己学到的东西应用在改善级部的实际行动当中。然而,在那之前他们所做的只是看校长的眼色和猜测校长的心思来行事,从那以后,我让他们用自己的感觉和脑子去做事,这样高三级部就变成了一个十分棒的级部。
在随后的时间里,高三级部的状况越来越好。慢慢地,整个学校都意识到了这一点。校长以及他的随行人员也来到这个级部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现在,学校里的所有人也都希望这样做,都希望能够有一块地盘来实践一下。其他级部主任如此、处室主任甚至副校长也如此。
给教工指一条路,这就是我所做的。我甚至指出一个地方让他们去,普职融通的学校。“去普职融通的学校吧,去看看那儿的学校,那儿的人和你们一样,他们并不是什么天才,他们只是极其注重学生。”不久以后,我改变了这一方式。我对一个副校长说:“那好,鹏,你不一定非得去普职融通的学校,在周村实验中学为我们举办有关中职教育的专业班级。你已经看到了这是可以做到的,但我不是要你照搬他们的模式,我们是要从他们那里学到新的启示和东西。他们就像是一所学校。”我让他做成他认为是最好的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班级。果然,几周后,他邀请我去参观中职班级,在那里,我看到一个个最棒的中职教育专业班级。于是,我立即邀请其他几个人一起去参观,你简直不敢相信,在1200名高三毕业生中,竟有350多名学生选择了学前教育、计算机、财会、商贸、机电、医药、旅游等专业,这些春季高考班成了高三年级最吸引学生的班级,也是整个学校的明星班级。春季高考班一度达到9个教学班,差不多是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它们也是我们学校最优秀的班级之一,更重要的是它的成功使得所有级部的人也开始出去走访、学习普职融通。我把普职融通模式当作一个能看得见的想法让人们去实现它,然后再让另外的人来看。这样我不再写备忘录,不再对着电话下指示,我只是说:“来看看吧,这里有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新模式!”就这样,我让每一个高三年级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个年级主任都绞尽脑汁,他们既要使自己负责级部内的各个班,像春季高考班那样杰出,又要有所不同。这个创意就像野火一样熊熊燃烧和蔓延开来。这些级部主任、副主任们夜以继日地、不分节假日地为此工作着。最近几年,每年都有9个左右的春季高考班建成。
在对这个故事进行分析之前,我们先回答这个问题:“为什么要听这个故事?”普职融通的做法是否值得仿效还是很有争议的,但即使如此,我们也不能无视现实,那就是高三级部给学校带来的奇迹,他在短期内使该学校扭转了极其被动的局面,为众多的学生开辟了升入高等学校的新途径。
我们的分析将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我们要分析普职融通的案例。然后,我们再分析仿效这一案例的做法。普职融通模式的成功可以说是一系列成功转型过程中的一个“小胜”,或者更确切地说,是由几个更小的胜利所组成的一个“小胜”,是什么构成了它的成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