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 创新

第四部分 创新

最优秀的领导,是那些性格中具有强烈的非传统成分的主管。他们不是抵制创新,相反,他们以创新为标志。理性的人,使自己适应社会;非理性的人,使社会适应自己。因此,人类社会所有的进步,都是由非理性的人推动的。

创新通常是转型发展的学校保证转型成功的第二基础。说它是第二基础,是相对前面我们所讨论的第一基础学生来说的。和学生基础一样,创新基础往往也是传统学校管理思想所忽视的。绝大多数的学校管理学著作以及有代表性的管理学理论,包括致力于从事实际教学管理的校长主任们,关注的是师资结构、奖金激励和技术规划,只关注这些因素,而忽视创新和学生是极其错误的做法。

最重要的问题都是那些涉及“创新文化”的问题,你能容忍自己的学校管理运营不畅吗?在你的学校中最经常被提及的问题是什么?是“为什么不设定一个目标进行研究”?还是“在过去的24小时内,你都完成了什么创新活动”?秘密研发者以及科研组,在你的学校是受鼓励还是受压制?

真正的创新过程应该是一个偶然有所发现的过程,一个充满了激情和灵感的过程,无论其创新目标是一种新的评价办法,还是教学手段,都是如此。“管理”创新,包括在学校中进行走动式管理,即关注创新、宣传创新、拜访创新设计部门,以及为创新人士的出现喝彩,无论你是学校中一个由10人组成的学科教研组,还是一个有3000多人组成的庞大的学校,都是如此。创新要复杂和棘手得多,压制怪人,即最有可能成为创新的人的做法由来已久,因此人们很难理解这句话所传达的核心思想,即如果要不断地有所创新,“怪人”或秘密研发者与科研组就是一种需要,而不是一种奢侈。

我们不难发现创新的过程,从形成创意、创立模型,一直到实现突破和最终被推广使用,是一个十分不确定的过程。这一过程总是伴随着混乱和不确定性,也很受“非理性的”创新怪人的影响。最后一种影响是至关重要的,说它重要,是因为我们必须要学会设计这样的组织,明确地将创新过程中的许多难以克服的偏差因素纳人我们的考虑范围,并学会利用这些因素,而不是设计试图向这些因素开战的系统和组织。不幸的是,大多数的创新管理实践似乎总表现出这样的心态,以为只要我们把计划制订得再周密一些,团队组织得再好一点儿,我们就一定能排除这些偏差。实验或科研活动的热情以及将创新者发展为自己的合作者的能力,似乎永远是那些在超前的计划和安排方面不够聪明的人的专利。

我们将这个混乱过程用图表进行说明。我们想说明的是,如果这是一个混乱的现在,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不停地进行实验,也就是说“不要站在那儿停滞不前,做点儿什么吧”。如果不停地实验是对付这个混乱的现状的唯一一剂良药,那我们就需要实验员,即创新者。如果我们需要创新者,那我们就必须意识到,对创新者最有效的环境就是那些科研组,那是由一伙总是不按时在岗位的不合群的人组成的团队,他们就是创新的标志。最后,如果“混乱的现实世界一实验一创新者一科研组”的模式能够成立,那么我们就需要创造一个环境一个包括以上各种因素的,可以培育英雄和营造使实验与创新获得成功的氛围。

“突破”“优化”“系统分析”以及“技术策划”,这些词都是在通常的创新管理中经常出现和用到的术语。然而,我所说的却是:经过精心规划的创新活动固然可以获得一时的成功,但是这种成功毕竟不常见,更容易获得成功的创新活动雏形,大多诞生于像车库这样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