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校转型发展的路径

五、高中学校转型发展的路径

杨润勇、杨依菲在《我国普通高中发展二十年政策回顾与分析》对我国普通高中自1989年到2009年这二十年间的发展政策作了梳理,将普通高中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致力于普通高中调整改革阶段、关注普通高中规模扩充阶段、谋求普通高中打破发展瓶颈阶段、聚焦高中阶段普及发展阶段,并对各阶段政策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普通高中的发展过程经历了最早的“边缘”位置到突出“重点”、“规模”、“改革”等政策主线,再到当前的适度规模、内涵发展、多样化办学阶段。刘福才通过梳理我国高中办学体制政策的变迁来明晰普通高中未来的发展路向,发现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经历了由注重由量的扩张到注重质的提升的过程,并指出市场机制对我国高中教育办学体制的多样化造成了很大程度的影响。

对普通高中转型发展的政策分析主要集中在对政策文本的分析以及对政策环境的分析两方面。在政策文本分析方面,陈志利《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对普通高中转型发展的政策内涵进行了概括,即“一个目的”(满足每个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两个维度”(办学体制的多样化与培养模式的多样化)、“三个问题”(大班额、教学质量下滑、模式的单一与同质化)和“四种途径”(与高校联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普通高中特色办学、普职融通、建设综合高中)。张力指出了普通高中转型发展是全球教育多样化的体现,并在整体分析我国各阶段高中教育政策及当前《教育规划纲要》的基础上,把《纲要》对推动普通高中转型发展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切分为“探索和发现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在普通高中渗透职业教育元素”两大主要途径和多种提供方式。在政策环境分析方面,李国伟、王飞对普通高中转型发展的政策环境作了法律体制环境、经济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分析,并据此提出了优化普通高中转型发展政策环境的建议。

尽管在政策层面上并未加上薄弱二字,但是通过国家对普通高中一系列的政策来看,关注高中的转型发展,多样化办学走向已经得到了政策的大力支持。

综合来看,与“薄弱高中转型发展的研究”在以下问题上已经基本达成共识,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一,薄弱高中的大量存在,的确严重影响着我国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的实现。

第二,多样化——普通高中培养模式的必然选择。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培养模式单一化带来的是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的低下。大众化时代的教育需求是多样化的,普通高中教育培养模式也必须抛弃单一性走向多样化发展的道路。

第三,薄弱高中要努力闯出一条适合自身实际的发展之路,发挥自身的特色优势,适应时代需求,促进不同能力和兴趣的学生都获得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适合个性化发展的教育。

第四,“普职融通”综合高中的创办成为薄弱普通高中转型发展的一条重要路径。部分薄弱高中在办学过程中实行并举,特长教育、基础教育并重,升学培养、就业培养并行,特长人才、技能人才并出的办学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多样化的教育为学生提供了多种选择教育的机会和多种成才可能。

尽管研究已经很多,但在以下问题的研究上还比较薄弱,或没有形成一致的观点,需要开展进一步研究:

第一,在高中教育大众化、普及化背景下,薄弱普通高中转型发展的机制、路径研究还不够丰富,不系统,成功转型的典型案例还较少。

第二,对薄弱高中的学生和家长现状缺乏调研,没有全面了解学生的具体特点及家长的真实想法,没有真正摸清楚存在的问题。

第三,没有系统地对学生的未来人生规划和职业性向进行分析,开设课程一味地迎合学生兴趣,对学生的人生规划和职业规划缺少指导。

薄弱普通高中转型发展的三种机制:普职结合的机制,专业特长的机制,综合高中的机制。

①普职结合的机制

第一种是校内“普职结合”方式。主要有三种模式:一种是“校本模式”,即通过本校教师转型,在原来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增加职业教育的内容。普通高中独立完成普职课程结合;另一种模式是民办模式,即学校引进社会力量完成职业教育的内容;还有一种是公办民助模式。即普通高中利用社会资源完成职业教育。

第二种是学校间的“校际结合”方式,也有三种模式:一种是学生不动教师走校,另一种是教师不动学生走校,还有一种就是混合式“选课走校”教学。

第三种是普通高中与高校间的“校院结合”方式;既是有条件的普通高中借助高校、教研、科研院的人力、物力、教育、信息等资源完成职业教育,同时帮助高校选拔适宜的人才。

第四种是普通高中与企业间的“校企结合”方式。其本质还是利用社会资源完成职业教育。

②专业特长的机制:包括自主招生、对口单招、单独本科、个性化成长订制等。

③综合高中的机制: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一体化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通高中办学模式改革的共同趋势,顺应国际普通高中改革的潮流,使综合高中逐步成为我国中等教育学校的基本模式或重要模式,也是薄弱普通高中转型发展的重要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