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是减小了还是扩大了?
在我们将走动式管理当作一门领导艺术来讨论前,我们先谈一谈这样做的困难所在。新手总是将走动式管理与视察活动混为一谈,这也是所有管理问题中最为棘手的问题。让我们来看一看与此有关的两个的案例。这两个人都是走动式管理的实践者,但是两人所取得的效果却截然不同:一个人通过走访活动加强了教工之间的沟通和接触,并使学校的业绩大为提高;而另一个人则没有这么幸运,他总是到一个地方就把一个地方弄得一团糟,似乎他的走访活动所带来的好处和所造成的危害一样多。
前一个取得好成效的人就是高二的赵主任。首先,赵主任是一位优秀的管理者;其次,他是一个要求很高、很严的人,他也是学校成功的走动式管理的实践者,也是该学校的“替补组合”的核心,而“替补组合”是开放式和参与式交流的核心。
我们听说,赵主任会非常频繁地进行走访活动。在走访过程中,他会和教工聊天,是的,在走访中你最好是有一些东西可以谈!赵主任会观察他的教工正在做什么,并询问一些难以想象的最为棘手的问题。他从不避讳什么。他说的都是他心里所想的。“无论是27岁的,还是57岁的”教师都对赵主任的走访活动给予这样的评价:(1)你会从赵主任的走访活动中学到很多东西,而且是一些持久和长期有意义的东西;(2)你手头的项目仍然还是你的,赵主任不会将你的权力缩小或拿走,他不会命令你应该怎么办或者你下一步不应该怎么办。
与赵相反的那个家伙,我们姑且称他为“糟糕先生”,这位糟糕先生也会经常走访他的级部,他也是一个心直口快的人,心里想什么就说什么,但是在他所到之处他会把那里的教工的自主权缩小或拿走。尽管他也很务实,但是他所做的事情是:直接或间接地命令你该怎么做,几乎你下一步该怎么做全都由他来指挥了。他的一个下属评论说:“他会在6分钟之内就全部拿走你已经为之辛苦了好几个周的项目。当他离开的时候,这个项目就全部是他的,而不是我的了。”
以上这个案例的重要之处就在于务实和教工自主空间的结合。两个走访者都是务实的人,走动式管理当然不是不能说出自己的想法。但是优秀的走访者不会随意在走访过程中对自己的员工说“你好吗”“你的孩子怎么样”“看上去你做得不错”等类似这样的话。当然,如果你能够见到教工的孩子及配偶,你固然可以问候他们,但是“社交问候”本身绝不是走动式管理的主要目的,走动的目的是要发现教工的工作进展如何,以及他们在工作中都遇到了什么样的麻烦,通过询问来指引他们做一些重要的事情。
向教工灌输你的价值观体系与“管理”一个项目还是有一定区别的,然而这个区别却十分容易被忽略和混淆,因为无论你是一线主管还是首席执行校长,你的一些简单的提问都会非常容易被当成一个命令。优秀的走访者会设立一个参数并描绘一幅可以看得见的蓝图,而不是“建议接下来应该采取的3个具体步骤和行动”。优秀的走访者会使教工“自主的”空间扩大,而不是消失。他们会给自己的教工更多的自由。
赵主任也很好地把握了这其中的区别和度的问题。有一次他正在一个班级进行常规走访活动,他的一位主任向他抱怨说,在向一个专业班级送资料的时候,该班班主任总是谈起工具房的玻璃窗,赵主任听到这话后,就立即从自己口袋里掏出20元钱:“那就买一块玻璃,把窗户封上吧。”以后,他又与这位主任谈起了那个问题,他说:“我们没有任何规定可以阻止你做那件事情,我希望你能够在合理的权限之内做任何你觉得需要做的事情。”让我们来看看赵主任所做的:他“教会”年轻的主任做其权限范围之内应该做的事情,问题是由这位主任自己直接解决的。他使这位主任有了成就感,有了更大的自主空间:“你可以做任何应该做的正确事情,不要让繁文缛节束缚了自己的手脚。”这不是给你完全的自由权,让你去买卡车,但这却是种引导:一个可以扩展教工自主空间的建议。
思考:
※这可不是一件很容易就能够做到的事情!如果你想做这件事,那就先挑选四五个你曾经与之有过或多或少接触的普通教工,分别与他们谈话,问问他们对你的走访活动是怎么看的,他们认为你的走访活动缩小还是扩大了他们的自主空间呢?其次,你也可以召集两三个可以信赖的同行,花上一整天的时间与他们讨论:你们该如何在这方面做得更好。或者,你也可以从现在开始收集信息。让一个可以信赖的同行与你一起进行走访活动,并让他给你一些信息反馈。
※和你的同事一起反复进行这样的活动。团队所传达的信息和个人所传达的信息一样重要。
※假如你以及你的团队是典型的自主空间的破坏者,那怎么办呢?这里有一些技巧,例如:(1)总是在最后说话,而不是第一个说话;(2)有意识地说:“你认为该怎么办?”而避免说:“你为什么不尝试用X、Y或者Z方案?”(3)让你的“学生”向你具体诉说他们自己的想法,以便搞清楚他们的推理过程,然后你再紧接着追问他们:“那么接下来你准备做什么呢?”而不是说:“在这一点上,你为什么不这么做呢?”(4)不要问类似于这样的问题,即“服务中心及时找到你需的材料了吗?”这样你的教工就有机会将责任推卸给其他人;(5)用间接方法引导教工想出下一步的解决方案,可以这样提问:“鉴于这样的事实,下一步我们该怎么办呢?”(6)让教工亲自来或者打电话告诉你,他们的新尝试进展如何,如果进展有效,那就采取下一步措施,也就是说要敦促他们尽快采取下一步措施,但不要越俎代庖地自己去采取下一步措施。最重要的是往前想一想,自己提出来的问题听起来像什么。该问题真的旨在激励教工自己思考吗?该问题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建议”吗?仅仅是“仔细思考这些问题”,就已经是很好的开端了。我们中很少有人能够这样做,特别是定期、系统地这样做。即便是这样做了,我们也很容易忽略一个现象,那就是,对于一个拥有10年教龄或者2年多基层领导经验的教工来说,你提出来的有些简单的小问题听起来也像是一个直接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