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村区实验中学对普职融通办学的实践探索
1.学校在遭遇生源尴尬后的谋定发展及区域招生的位次与生源特点
这是一所全日制普通高中,现有67个教学班,3500余名学生,教职工334名。学校是山东省首批规范化学校。我校逐步形成了以文理为基础、音乐、体育、美术、文化艺术管理、高职本科预备教育等多元化发展的办学特色。但是不容回避的是,学校发展遇到了瓶颈。
对于一所普通高中来说,优异的高考成绩是获得社会和家长认可的最大砝码。该区现有两所普通高中,一所是市级重点高中,周村实验中学是区属唯一的一所普通高中,此种形势下,优秀生源必定流向市属重点高中。比如2015年,全区有近3000初四毕业生,中考前1344名的学生进入了市属重点高中就读,而进入实验中学的则是1344名之后的学生,也就是说学校是生源处于中下游的高中学校。甚至于进入该校就读就被当地老百姓打上了不学无术的标签。每年全区大约500名高考生进入一本就读,升入二本就读的也不过1000人。该校学生注定在普通高考中无法获得与市重点高中学生相同的竞争优势,社会对学校的不认可以及升学的无望给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带来了极大的伤害,很多学生一进校就开始自暴自弃,给学校的教学和管理都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2.综合高中办学理念与普职融通的办学实践得到认可
(1)综合高中办学理念得到社会、家长的广泛认可
周村区实验中学创建于1994年9月,是一所全日制规范化学校。学校占地260亩,建筑面积5.6万平方米。学校坐落于人杰地灵、文化底蕴雄厚的周村城区,北依胶济铁路,南邻309国道,交通便利,是山东省首批规范化学校。学校以“为每一名学生的未来美好生活和精彩人生奠基”为核心使命,以培养“尊重和责任价值观、身心健康、基础扎实、个性与特长突出,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兼备的优秀青年”为培养目标,始终坚持“尊重”、“责任”、“求真向善尚美”、“以学生为导向”的核心价值观,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坚持开展分层教学,力求为每一名学生创造最适合的教育环境,学校逐步形成了以文理为基础、音乐、体育、美术、文化艺术管理、高职本科预备教育等多元化发展的办学特色。
为提升学生自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超越生源质量意义的教育,在办学特色逐步形成的基础上,开始在多元发展上下功夫。2012年山东省春季高考政策颁布以来,学校开始尝试了“普职融通”综合高中的实践。在综合高中创办中,本着“以人为本,以德育人、让学生就业有出路、升学有希望”的原则,坚持从严治校,致力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实行学生管理准军事化、教学管理目标化、后勤管理社会化。根据新型综合高中学生培养目标的调整,结合学生兴趣、志愿,实行“一次进校、多次选择”的分类教学模式。通过“普职融通”综合高中的创办,学校逐步实现办学模式的多样化、办学层次的多样化、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和人才类型的多样化发展。可以说,学校已经从单一的学术型普通高中逐步转型为了“普职融通”综合高中,学校综合高中的办学理念也得到了社会、家长的广泛认可。
(2)探索“普职融通”的办学经验
①因地制宜对学校部分功能教室升级改造为职业课程教室
职业课程开设场所是进行“普职融通”的基本条件。在资金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学校因地制宜对部分功能教室升级改造成职业课程教室。比如为开设会计电算化专业,他们在微机室的每台微机上安装了会计电算化软件,使微机室兼具信息技术学科与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使用功能。对功能教室的升级改造,使我校的医药实训,机械维修,机械制图,电工电子,会计电算化,信息技术,简笔画,形体室,钢琴室等职业教育有了相应的开设教室。可以说,学校初步具备了进行普职融通的硬件条件。
②采用校内转型和内外联合的方式解决职业教育师资困难
普职融通对学校师资的配备提出了多元化的要求。学校在普职融通师资方面采用本校教师转型、普职联合,高校联合,内外联合等多形式。目前学校通过多种方式整合专业师资16人,文化课教师9人,保障了教学、实训的正常运行。学校根据专业设置的不同,对个别学科教师进行了专业转型。譬如:学前教育专业,需要学生学习简笔画、声乐、舞蹈、教育心理学等,学校选拔部分音乐、美术、心理等教师组成专业学科组。信息技术专业是招生大项,学校选择部分信息技术教师组成专业学科组。学校还设立专项培训资金,支持这些转型教师自己学习和外出培训,尽快提高其学科专业水平。
“普职融通”综合高中的创办为学生的升学谋得了新的出路与机会。2013年学校高职本科上线35人;2014年,有140多名学生报考春季高考,其中106人高职本科上线,录取60人,上线率达76%。2015年春季高考录取42人。2016年春季高考的人数达到了336人,开设了医药、财经、商贸、学前、信息、机械、机电等七个专业。可以说,学校在普职融通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经调查发现,有61.29%的学生认为我校现在创办“普职融通”综合高中是非常必要的,这说明学校前几年普职融通综合高中的实践得到了大家认可,鉴定了他们继续创办“普职融通”综合高中的信心。同时,也要求我们必须对“普职融通”继续进行深入研究,以期适应学生多方位发展的要求。
3.学校在探索“普职融通”过程中尚需研究解决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上未真正实现“综合”。学校现在课程设置还是为二元结构,即普通高中课程与职业高中课程的简单叠加,对于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分流前的综合培养学段尤其是高二阶段,没有能真正实现综合高中课程的综合或融合。普通文化课完全照搬普通高中的课程设置,职业技术课程完全着眼于学生某一技能技巧的培养。这种课程设置既不能消除学术课程和职业课程脱节的现象,也不能影响学生的学术或职业追求。既忽视了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也没有体现课程内容上的融会贯通,反而随着科目的增多和课程内容的增加,学生负担越来越重。这既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多元发展,也不利于学生在普通科和职业科之间的相互流动。
行政管理上未真正实现“综合”。学校虽然定位为综合高中,但是学校的直接上级管理部门仍然是基础教育科。因为教育行政机关没有一个专门针对综合高中的部门,这就造成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之间管理的错位和不对口。学校现在正在创办的综合高中多由普通高中改制而来,但学校现在仍然沿用普通高中的办学思路和管理模式,并没有建立起配套的学分制、选课制、弹性学制等教学管理制度。行政管理的缺口以及自身教学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对综合高中的创办也是极大的制约。
(2)对普职融通课程缺乏有效的评价。考核制度和评价方式一直是学生关注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动机。他们现在的普职融通课程的评价主要集中于高三阶段春季高考的升学考试评价,而在高一高二综合素质培养阶段缺乏针对性的课程评价。因此要强化普职融通类课程的评价方式,使课程评价兼顾科学合理和灵活多样,以确保课程的顺利开展。
(3)专业师资及专业场所的缺乏将制约职业课程的顺利开设。虽然学校初步具备了举办综合高中的师资及硬件条件,但从长远来看,学校的师资及专业场所还是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职业开设需求,2016年报考春季高考的人数已经达到360多人,这基本接近了学校专业师资及场所的上限。如何使师资及专业场所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职业教育的需求,这将是本课题研究将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4)创办综合高中的利好政策未真正落地制约学校的转型发展。普职融通是对整个高中阶段教育的重新安排,它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有着和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不同的操作范式和实践要求,尤其是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发生转变后,考试评价制度也必须相应调整。尽管国家有普职融通的政策提倡,一些地方和学校也在探索改革,但与之相匹配的利好政策没有应运而生。学校是从普通高中转型的综合高中,上级部门对学校的定位仍然是普通高中,因此学校也无法享受职业学校在办学经费等方面的扶持,同时社会及教育行政部门对我们的评价依然就是“唯高考是从”,高考升学率的高低直接决定我校办学质量的好坏。从普通高中本身来看,这种高考评价制度有其必然性,但这种既有的考试评价制度显然不适合普职融通的改革需求。因此如何寻求政策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支持,拓宽学校综合高中办学之路,这就是摆在他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