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大会

故事大会

学校转型成功的故事是从学校所推行的“通过参与管理提高质量”开始的,这个计划很快取得了成功。学校的成功故事也越来越多,于是就有了一个专门的讨论会,叫作“故事大会”,这个讨论会是为了给改革创新提供自然传播途径和动力而开设的。在大会中,你可以讲述自己的成功故事,这些故事的确都很有意义,反映了我们在前面所讨论的自主权、小胜、庆祝以及自然传播等内容。

故事大会的创意是由该校校长想出来的。有一段时间校长为一件事苦恼不已,那就是90%的新计划看上去也挺适用于该校的,但就是在该校找不到合适的实施方式。校长最终想出了一个解决这个难题的办法,告诉该学校的人,采取他们在标杆学校中所观察学习到的技术,于是故事大会,它更正式的名字叫“交流大会”就应运而生了。

从大会的名字中就可以看出,它就是要让教职工们聚集在一起以便分享自己的奋斗故事。以下就是该学校在举办这类大会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1.经常性。故事大会每隔 30天举办一次。如果时间间隔太长,就失去了为教师鼓气的作用;而次数再频繁的话,又有可能产生消化不良的毛病。每次大会为期半天。

2.制度化。在为期半天的大会中,将会有近100个团队参加并展示自己的创意或成功故事。这些团队来自学校各个级部的自主型分布式领导项目组,有的甚至要准备3个小时,就为了到大会上来做5分钟的演讲展示。当然,这些都是自愿的,所有与会者都是自愿来的。通常会有几十个人在大会上竞相讲述自己小组的故事,还有更多的人在等待上台演讲的机会。

3.很少的“规矩”。的确不得不设立3个规矩。首先,不要有消极意义。也就是说故事要简单明了,不允许在讲故事或展示中批评指责任何别的团队。禁止“恶意攻击”。其次,故事不分大小。创意是从其质量来论的,哪怕只为学校节省了一点开支的创意也被视为成功的创意。最后,“我本可以完成得更好,但是……(例如是因为服务中心没有帮忙等)”这样的借口是不能被接受的。你必须为此负全部责任,就是这样。

4.主题。每一次的故事大会都有一个“主题”可以是课程问题,也可以是质量问题,或者是生涯规划。当然,大会主题也可以是关于节约成本问题的。总之,大会的主题一共大概有6个左右,大会可以选择其中任何一个作为其讨论主题。

5.实实在在的目标。每一次的进步都会用一些数量指标来表示,但数量指标并不是由团队以外的任何人来“审计”的,学校完全相信各个团队的诚实。人们最不愿意做的事情可能就是在自己的同行面前吹嘘,“他们或许在我面前会这样做,但在同行面前,他们互相之间是不会这样做的。”

6.投票。确保团队以及教工不是仅仅“胜”在精彩的故事表达上,为此他们制定了几个评判故事的标准。其中只有一个标准是关于故事表达的,而其他几个都是强调创意和故事本身,而非表达。

7.每个人都是胜利者。尽管几个特殊奖项会颁给那些在大会上表现出色的团队或教工,但所有参加大会的团队和个人都会获得大会颁发的参与奖证书,而且大会还对只有1000字左右的发言颇有好感。学校通常会找一个外面的人在大会结束前两小时上台演讲。在大会期间,校长和同事们亲手填写每一份奖励证书。最后,校长还要举行盛大的颁奖仪式,当场给所有参与者颁发奖品和证书。

尽管十分具有戏剧性,故事大会只是学校众多杰出提高质量计划中的一个。此外,学校的各个级部也会在每个季度举办一次交流或者故事大会,一般是在学校大会之前举行。那些有优秀创意和故事的团队会最终在各种大会上演讲好几次:在自己级部的大会上演讲一两次,在学校大会上演讲一两次,以及在学校高级管理层会议上演讲一两次等。

这样的活动也是“全员参与”的。每个年级的教工,都会组建自己的团队。起初,让个别教师参加讲故事活动,还真是很困难,将他们从传统的孤军奋战的角色中拉出来还需要一些努力。但无论如何,这样去做了,效果一定不错。让他们参与进来,并使之相信这样的目标是可以确立、达到的,这本身就已经成功了。这个故事大会计划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地方,那就是自下而上的运动。一些守旧的主任自然不大愿意参与故事大会。而这些主管的下属都愿意走到台上,参加讲故事活动,他们说:“我们想讲述自己的故事,为什么不呢?每个人都可以,我们也就可以。我们想要参与关于节省开支的大会。”通过一次次努力,那些最难说动的主任也被他们的下属拽到活动中来了。

有必要指出的是,多数提高质量的活动在开始的时候动静很大,但十分缺乏后续的动力。这里存在着几个原因,关注的程度渐渐下降就是原因之一。还有就是大家都会只关注所谓的实质,即一些显著的结果,而忽视了在整个过程中让所有员工一起努力,以实现目标。成功转型学校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他们能够持续为这一过程输入动力,并指明前进的方向,故事大会以及其他所有类似活动都是输入动力的有效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