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弱高中转型发展机制的研究

三、薄弱高中转型发展机制的研究

我们认为,普通高中的转型发展属于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范畴,所以把薄弱高中转型发展机制的文献研究,放在普通高中的多样化发展、转型发展的框架内进行的。

金瑛在《美国高中办学特色管窥一一我对美国四所高中办学特色的思考》中介绍了美国费城学区的四所高中(Haverford高中、Science高中、Harriton高中、Abraham Lincoln高中)的简况和管理特色,及对我国高中发展的启示。在学生管理中,四所学校均注重了纪律管理人性化,体现出惩罚严格、重视疏导、及时鼓励的特点。四所学校采取的管理措施非常值得借鉴和参考。肖建勇的《论薄弱高中学校的管理》。是根据现代学校管理的有关理论,结合作者多年管理经验,论述了薄弱高中管理的一些具体措施。并指出薄弱学校要通过创新学校管理、定期举办活动、促进常规管理和遵循现代教育理念,让学生参与管理等做法,从而闯出一条适合自身实际的发展之路。

李辉、袁桂林的《美国薄弱高中改革模式多样化研究》列举了当前美国薄弱高中改革中己形成的一些被广泛认同、采纳的改革模式,包括综合学校改革模式、双学分课程模式、小型学习团体模式、专业高中模式、特许高中模式等。这五种高中改革模式效果显著,对我国高中多样化建设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宋庆清的《日本公立普通高中多样化改革研究一以东京都为例》提到1987年,中曾根政府的临时教育审议会提出:为使学生个性化成长,必须实现高中教育的多样化。1997年,东京都第一期《都立高中改革推进计划》中也明确提出了要“发展弹性而多样化的高中教育”。东京都以实现公立高中多样化为目标,通过创建“综合学科高中”、“学分制普通科高中”、“初高中一贯制学校”、“科学技术学科高中”、“国际学科高中”、“挑战学校”重组新型公立高中。日本公立高中的改革有其经验,如首先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需要做好长远规划与总体布局、在教育行政集权的国家,公立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需要政府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需要相关制度的匹配及评价的多元化等。但也有其教训,如要加强对高中多样化改革的宣传,以获得学生、家长教师的认同、高中多样化改革政府必须投入相应的教育资源,加重了学校及教师的工作负担、高中弹性化、多样化并不意味着放弃标准,放弃能力而一味迎合学生,不能把学生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多样化效果的唯一指标。

陈成忠的《普通高中培养模式多样化研究》提到了完善现有普通高中的课程制度、突破性创建新型普通高中——综合高中(创建普通教育科、创建职业教育科、创建学术教育科)、特色高中等多样化发展路径。

贝学问的《薄弱高中发展的思考与实践》根据新课程的价值理念和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发展路径与策略。其中提到了通过凭品牌来提升,改变教育模式,促使全部成功的策略。即学校实施“特色课程”,把文化基础薄弱的学生全部送进本科的大门。培优课程,文化优秀者,高考进高校;特长课程:特长显著者,特长求发展,高一年级教授文化基础课程,高二分流,拓展艺体课程,通过艺术体育教育走进高等学府;育能课程:引入职教课程,高一上学期开始分流学习专业,通过职业高考进高校或高职院校;AP课程:在高中年级开设国外入学课程预备班,让外语擅长的学生找到新的发展点,通过国际交流,跨入高等学府;奠基课程:潜能未现者,扬长避短促发展,挖掘潜能求提高,终身发展先奠基,并进行自考辅导,对接成人高考课程,最终实现本科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