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七:最优化

误区七:最优化

即要成为赢家,就必须努力进行最优化组合。什么才是最优化?我们认为,所谓的“局部优化”就是真正的最优化,尤其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得知,在创新开发过程中由小型研究小组进行“两次通过”式的测试,反而比“一劳永逸”式的“一次通过”测试的“最优化”做法更加节约时间和成本,事实证明,创新产品的质量也更高。

真正的问题是,我们对“最优化”这个词作何理解?这与我们所受的教育和培训,尤其是工程、财务以及行政教育和培训类型有关。当我们使用“局部优化”来描述一个科研组的工作时,我们就是指最优化在现实世界中是可能的,但是,当这种现实世界中的最优化是由小型研究小组创造出来的——他们通过自己的简单、友好、及时以及务实的工作创造出来的,最优化对于我们来说,就是那些能够了解学生、不拘泥于书本以及具有灵活性和可靠性的研究小组的活动,他们经常在5周内就能完成需要5个月才能完成的任务。总之,最优化就是:在有限的时间里,由于工作压力所造成的时间紧迫性,最有效地综合利用现有的技术和人力资源,获得有效的成果。换句话说,“局部优化”就是“最优化”,这就是那些转型成功的名校的实际做法告诉我们的事实。

让我们来看一个教师年度考核的案例吧。这是来自某市属名校与周村实验中学的案例。该名校的一位前任级部主任说:“我们学校实行的是一种‘局部优化’的方法—这是通向真正的最大可能性的最优化的途径。从技术角度考虑,这是一种‘关键指标简易评价法’或许只包含了70%的实际工作,但是它却比周村实验中学的25种包含90%的实际工作的评价方法更有意义。任何人都会在这么多的评价指标数据面前晕头转向的,它太复杂了,而你却根本没有时间和心思去折腾这么多复杂的东西,因为你要关注的就是职年度考核的有效性问题,而不是它的测量方法本身。”

启示七:现实生活中就没有“最优化”。即最优化总是纸上谈兵,应用到现实世界中,没有不失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