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推荐序

前几天,老杨欣喜地告诉我,说他们历经14年的实践探索,在普职融通育人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效果:一是普通学术、艺体、职业三类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了多元成长的路径。他们构建形成的普通学术、艺体、职业三类课程体系。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基础和职业性向进行选择,为学生提供了出路,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目前,已经有592人升入高职本科,5899通过高职单招或夏季高考走上职业教育的成才路;1194名学生走向通过艺术体育文管类专业发展的途径;618人走上了学术成才的道路。通过职业教育成才的学生占到高三毕业生数的70%以上。二是普职融通育人模式带来教学乃至整个教育生态的转变。普职融通育人模式也得到了教师的认可。在探索普职融通育人模式之前,学生升学希望较低,在课堂中不配合、不主动,不积极等问题严重,教师要花费很多精力在课堂管理上,教师的教学成就感较低。普职融通育人的探索,带来的不仅仅是学生的改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产生了存在感,找到了教育教学的价值,形成了教学相长的教学文化,带来的是整个学校教学生态,学校文化的提升。三是师生对普职融通认可度高,学校社会满意度逐年攀升。普职融通的育人模式探索,让学生寻找到发展的方向与出路,学生对于学校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增强,毕业生毕业之后经常回到学校看望教师与回顾学校。另外,学生因为学校普职融通探索而实现升学路径的人数逐年增加,家长与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不断提升。新浪网、大众网、山东教育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多次报道。2017年被新浪网评为最受网民欢迎高中学校。

好奇心促使我从多个途径了解他们的具体做法,梳理后发现大致是这样:

首先是解决育人目标定位不准、育人模式单一的问题。薄弱高中以升学为主要目标,缺乏对生源、未来社会所需人才以及培养过程的研究和分析,忽视了对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培养。2004年,老杨他们通过对教育政策、生源状况以及社会需求的综合研判,确定了普职融通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尝试与淄博机电工程学校合作创建财会班、计算机班和机电班,积累了普职融通育人的实践经验。

其次是解决薄弱高中职业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薄弱高中存在职业类师资、课程以及实训基地不足等问题,严重影响普职融通的推进。老杨他们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整体建构了“三维一体”的普职融通的课程体系,以此来满足学术类、职业类、艺体特长类学生发展,建立了与之匹配的课程群,系统科学的设计了课程目标,编制了课程纲要。为保证课程的有效实施,积极培养、聘用专兼职教师,在与淄博机电工程学校成功合作的基础上,引导政府购买社会服务,保障职业类师资、教学设施、实训基地的有效供给。

第三是解决薄弱高中学生职业适应性不强的问题。薄弱高中教育中缺乏对科技发展、社会发展、工程技术等内容的融入和实践体验,造成学生职业适应性不强。老杨他们积极建构“学做合一”“理实结合”的课堂教学新模式。通过理论教学指导实践操作,在实践操作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现学生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提升学生职业技能。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实训课程深度融合,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理解力。通过项目教学,实现学生知识和能力获取的完整性。

第四是系统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理性选择、适性发展。老杨他们的生涯规划教育贯穿高中三年,主要包括生涯规划指导、职业探索、技能导向、和毕业衔接四大模块。高一阶段侧重职业性向引导,高二阶段侧重学生专业能力培养,高三阶段侧重目标定位发展。通过线上线下对学生进行职业性向测试,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体验活动,帮助学生理性选择。

通过对老杨他们实践的反复了解,我发现至少取得了这样一些成果:

①确立了契合他们学校生源的多元发展的理念。打破了高中教育就是单纯为了升学,仅仅追求学生考试成绩的固化思维,为学生开辟了以学术、艺体、职业升学“三维一体”为主,兼顾就业的多元发展路径。

②构建了促进学生多样选择、立体交叉的普职融通课程体系。包括基础类、职业类、个性特长类三类课程群。

③形成了自主自愿、多次选择的序列化、递进式学习样态。高一渗透职业类课程进行职业启蒙,强化艺体特长,高二增加职业类体验课程帮学生确立发展方向。高三按学生专业发展性向分类教学,兼顾就业类学生的职业学习需求。基础类课程实施选课走班教学,根据学生的学业能力不同采用多元方式分层教学。

④建立了学校主导、多方力量参与的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包括校内外职业类教师长效聘用机制;专家、学校联合开发的职业类课程建设机制;引导政府购买职业教育资源服务学校发展的新机制。

老杨他们14年的实践成果满足了近万名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我发自内心的为他们高兴。同时,我真心的希望老杨本人的2本著作,他们项目组发表的50余篇论文,以及多次在省内外的交流,对走普职融通育人之路的学校会起到极大的启发和示范引领作用。

2018年元月于北京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联合会主席兰宏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