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八:创新力随受教育时间增加而提高
即受教育时间越长,创新能力越强。创造性思维从哪里来?回答这个问题就关系到我们如何改革创新人才的教育问题,也就是怎么做的问题。钱颖一教授在教学实践中感受到的特别重要的一条,就是创造性思维的来源之一,是好奇心和想象力。他说:我觉得创造力确实需要有知识,但不仅仅是知识,关于创造力,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都有很多系统的研究,从教育实践中的观察来看。那么除了知识,还有什么呢?爱因斯坦的两句话让我们印象深刻,就是“我没有特殊的天赋,我只是极度的好奇”和“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他都没有讲“知识”本身,而是超出知识以外的东西,特别是好奇心,还有想象力,我觉得这两个正是我们过去比较忽视的。
受此启发,我提出一个简单的假说,“创造性思维=知识×好奇心和想象力”。这样一个简单的公式告诉我们知识多未必创造力强。受教育越多,知识就越多,但未必创造力就越大,因为好奇心和想象力可能减少。也就是说,创造力并非随受教育时间的增加而增加。
知识通常是随受教育时间增多而增多的,这没有错。经济学家测量“人力资本”的通常做法,就是计算受教育的年限。但是,好奇心和想象力与受教育年限的关系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它们取决于教育环境和教育方法。儿童时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特别强,但是随受教育时间的增加,好奇心和想象力有可能会递减,为什么?
这里有基本原因,我们后来学的知识都是有框架和假定的,不管什么知识都是。那么你的好奇心、想象力往往会挑战这些想象力和框架,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你的挑战是错的,因为前面毕竟是积累了这么多年,你就很受打击,所以这就在客观条件下被否定,会压制这种好奇心和想象力的效果。因此连爱因斯坦都感叹好奇心、想象力能在正规教育中幸存下来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如果创造力是知识与好奇心和想象力的乘积,那么随受教育时间的增加,前者在增加,而后者在减少。作为两者合力的创造力,就有可能随受教育的时间延长先是增加,到了一定程度之后会减少,形成一个倒“U”字形状,而非我们通常理解的单纯上升的形状。
启示八:随着教育程度的增加,好奇心和想象力反而会递减。这就形成了创新人才教育上的一个悖论:更多教育一方面有助于增加知识而提高创造性,另一方面又因压抑好奇心和想象力而减少创造性。所以两者的合力,让我们判断教育对创新人才产生的作用变得困难,但可以部分的解释为什么有些大学的辍学生反而很有创造力。
所以这是我对“钱学森之问”的非常简单的回答,并不是我们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而是我们的学校在增加学生知识的同时有意无意地减少了创造力必要的其他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