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需要与教育政策催生高中段教育结构的调整
1.“普职融通”综合高中是教育改革发展的产物
高中教育体制结构和制度方面的改革与创新,与正在进行的高中教育课程改革一样,贯穿于高中教育思想和观念更新与转变的整个过程。近年来,中国的高中教育既有大规模的数量上的扩展,也有质量上的提高与转变。山东省教育厅在2016年2月26日公布了《2015年山东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为97.36%。很明显,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正处于快速普及化的过程中,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成为高中学龄人口的一项权利,而不是小部分人才享有的特权。在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化的背后,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国家经济实力不断提升,新兴产业层出不穷,经济结构调整升级,信息化、全球化凸显等等,现实的高中阶段普职二元分离的教育体系是否符合学生们的发展需求呢?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我国高中阶段教育主要分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大类别,学校则可相应地分为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两大类型,总体结构为普职二元分离的体系。普职二元分离的体系下,普职两类教育的目标是不同的。普通教育以升学为目标,职业教育重视就业。进入普通高中的学生在三年的学习时间里始终都在为升学进入高校而努力,而在中等职业学校就读的学生则为顺利就业做准备。
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中考成绩中等及中等偏下的学生在升学进入高中阶段时候需要面对人生的一次重大选择,是进入普高学习还是就读于中职学校。两种路径,很可能带来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现在大多数地方的高中阶段学校入学仅仅是依据学生中考的成绩,这是绝对的学术取向的教育分流方式,缺少考虑学生的性向爱好。对一般处于14岁至16岁年龄的初中毕业生,一次中考就定夺他们的人生发展路径是否科学值得商榷。
普职分离的教育现状易导致一系列的问题,如学生过早定向的问题、选择性不适应的问题、人的片面发展问题等,进而体现为教育公平问题。普职分离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人的发展,因为从本质上来说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均是在培养人,都是为了人的发展,为了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学生既要学习普通文化知识,也必须要面对将来的职业生活,需要获得成人阶段圆满生活的能力。所以高中阶段的学生既要学习普通教育的内容,也不能缺少职业教育的知识,高中阶段教育应能符合学生们的需求。[1]综合高中的发展是基于“协调普通文化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相分离的窘境,为学生提供多次选择的机会,实现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发展”的本质要求。
2.“普职融通”综合高中是政策支持和现实需要的产物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文件)提出,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促进办学体制多样化,扩大优质资源……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模式。”
山东省于2012年在全国率先建立“文化素质+专业技能”春季招生考试制度,由山东省统一命题,统一组织考试。考试分为“知识”和“技能”两部分。2013年山东省春季高考本科招生计划人数为5230人,2014年是10460人,2015年达到了12778人。2015年本科的招生人数比2012年增加9000多人。山东省政府在2015年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完善现代职业教育政策体系的意见》,提出要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按照文化素质与技术技能积累并重、有利于选拔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原则,加快推进高校分类考试招生,进一步完善“文化素质+专业技能”春季考试招生,一体化设计专业技能与专业知识考试,增加技术技能含量;科学设计专业类别,按专业大类填报志愿,实行平行志愿录取,为考生提供更多选择机会。稳步增加春季高考本、专科招生计划,使春季高考成为高职院校招生录取的主渠道,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达到一定规模。2015年,要制定普通高中学生职业适应性测试指导意见。《意见》还提出应进一步完善高中阶段考试招生制度,推行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学分互认、学籍互转。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搭建起一座互通的桥梁。这意味着,已经升读中职或是普高的学生有再次选择接受不同教育的机会。
随着省、市重点高中规模的急剧膨胀,优质教育资源的相对集中,构成了重点高中的绝对优势。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生源相对薄弱的非重点高中,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办学条件、教学设备得不到及时改善和更新,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生源质量严重下降,发展极为困难。有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在高中生源质量严重下降的情况下,从学生和学校两方面发展的角度出发,探索出一条适应非重点高中的新型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