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任务
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新渡户稻造说:“教育的目的表现在五个方面,是为了生存、发展兴趣、装饰真我(翻译成完善自我)、追求真理、修养人格”。怀海特认为:“教育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所以,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为了把人潜在的天赋转化为外显的能力,让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这应当成为教师坚定的教育追求和信念。
有人说,为了明天的幸福生活,牺牲今天的幸福,即今天痛苦是为了明天的幸福。这是不对的。为了明天的幸福,今天要更加幸福,这是不矛盾的。
心理学上有个观点:在成年之后心理出现一些偏差或问题的人,常常与幼儿、童年时期痛苦的经历体验有关。比如有恋母、恋父情结的人,可能与童年时代缺少母爱、父爱有关。为了所谓明天的幸福,牺牲今天童年的愉快,是个伪命题。教育就是为了让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成就幸福、愉悦、美好的自己。
尽管在教育过程中的学习,常常是艰苦的行为过程,而艰苦与愉悦的心理体验,是不同维度的心理体验,是不矛盾不对立的,是可以相容的。你不是说,累并快乐着吗!累和快乐完全可以同时存在。当学习成为自己的需要,当学生有自己的学习目标与追求,自觉主动投入学习时,即使是艰苦的学习过程,他的内心却可能充满着愉悦体验,不仅可能有成功的喜悦,甚至即使失败了,有时也会有一种付出辛劳之后英雄般的豪迈。
问题的关键在于,学生以一种怎样的状态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是被迫的、被管制和灌输的,这时体力、精力和时间的艰苦投入就是一种痛苦的体验;如果学习是学生发自内心的需要,是自觉主动地投入,这时哪怕挑战身心极限,他的内心也是充实的,会享受那种付出辛苦后的愉悦感和成就感。
所以,教师要想明白,教育是为了什么而出发的?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Thomas Friedman)说,在数字时代,“数字鸿沟”很快就会消失。也就是获取知识的差距越来越小,想学习什么知识在网上搜索就能够得到。未来最大的鸿沟是“积极性鸿沟(motivational divide)”,也就是人主动学习热情的差距。你有学习热情,你会有巨大的资源,每天不断地吸收能量。在新的互联网时代、数据时代,教育最重要的功能不应只是改善学生的技能,关键是让人有更强的学习热情。信息技术不应只是让学习变得更容易,而是要让学生更热爱学习。这是互联网时代教师最重要的任务。
扎克伯格问:教师会不会被替代?如果你只是一个技术匠人,教学生些知识,你很可能会被技术所替代。如果你能够激发学生的奋斗和创新精神,如果你能够把学生的精神火炬点燃,这样的教师永远不会失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炬”,让我们牢记苏格拉底(Socrates)的这句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