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所为有所不为
“关注无处不在”,也就是说,如果你想创造一个不断创新的环境,就必须将你所有的时间用于密切关注创新问题。现在,问题出来了:全身心地关注创新,从理论上说,就意味着不会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关注学生问题。这其中的含义是明确的: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有人认为实现成功转型的学校就要在所有方面全要打满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人大附中在创新人才培养上有其独到之处,北京十一学校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有卓越的成就,江苏洋思中学在后进生转化方面做到极致,深圳中学在选课走班教学方面走在前列。
你无论是掌管薄弱学校,还是优质高中,都必须在所有相关业务领域,如财务控制、学生服务以及课程创新等方面至少都要达到合格。然而,我们也的确发现,在所有这些主要方面都达到最好几乎是不可能的。在这样做的时候,你会分不清什么是最主要的问题。因此,在这些主要方面,都寻求一种“较好”的局面就已经足够了,寻求多方位卓越并不好。实际上,我们不能同意有些学校所谓的“在所有方面做得最好”的管理理念,也就是最低的投入、最新最好的创意、最高的效益以及全面的学生优质发展等。根据我们的观察,如果这些理念是一些永远也实现不了的东西,那它就比没用更可怕,它就会变成空想或者更糟糕,成为一种自欺欺人的东西。我们想要再次声明的是,做一个年度规划来“关注课程创新”问题是正确的,即便你是周村实验中学的员工也一样。也就是说,让我们继续创新。这个规划必须在最深的层次上,与学校的“以学生为导向”“尊重”“求真向善尚美”“责任”核心价值观之间不能互相冲突。在这个核心价值观中,“以学生为导向”明显是最主要的问题,最具有决胜意义的问题。我们看到一些学校对此认识得非常清楚。比如我们前面提到周村实验中学,没有把“安全”问题列在“质量”规划内容里,为什么呢?因为,在该校看来,安全问题实在是太重要了,因而不能“仅仅”是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
就像通常情形那样,真实的事件最能说明问题。周村实验中学乐意停下自己的课堂教学,以满足18岁成人礼的需要。我们可以说,这样的行为已经比较过分了,但它却有助于该校在德育课程实施以及学生做人教育方面快速发展,然而这样做也会使学科教学受到影响,同样对服务学生个性化成长方面的过多关注也会使其创新转型方面的推进受到影响。
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但你可以采纳我们在本书中所提供的建议,现在就着手将它们付诸实施。我们可以保证事情会有所好转,但是在追求自己的特色这一问题上,在接受我们提出来的各种挑战和机遇之前一定要三思。
最后要注意的是,我们这里所讨论的这些问题还没有包括教职工问题。教职工是例外,但正如我们将要看到的,这也不是真正的“例外”。战略规划的两个方面,学生和创新发展都有赖于信任,即对组织中每个教职工潜力、价值的尊重和信任。因此,学校的“以学生为导向”哲学是建立在它们的第一格言基础上的,这个第一格言就是:尊重每一位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