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关于“普职融通”发展历史和国家政策研究
1922年国内颁布新学制(即“壬戌学制”),此学制根据美国普职融通先进发展模式提出我国高中教育阶段应实施普职融通学制,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此学制最终未能在我国顺利执行。我国从新中国成立初也提出中学应承担二种培养任务,从1954年到1983年期间国家相继出台了关于中学双重任务培养模式的文件,文件都明确指出既要努力促进学生升学发展也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劳动者。从1985年起,我国有些地方开始尝试开展普职融通性质的办学模式。例如在湖南省一些职业学校中,学生毕业后可以选择参加工作,如果学生不想直接就业,毕业前也可参加高等教育院校的招生考试进入在高一级的院校进行进一步深造学习。1988年,一些经济条件发达的沿海城市也开始引进普职融通发展模式。随着1986年《义务教育法》的颁布以后,社会对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任务与要求讨论的益发激烈,特别是这段时间世界发达国家在进行普职融通改革,也在深刻影响着我国普通高中发展状况。直到1999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综合人才的需求,国家也意识到我国发展普职融通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必要,教育部颁发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在文件中指出了关于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可尝试发展一些普职融通的综合高中的政策。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国也逐渐有一些高中学校,特别是一些职业高中开始尝试朝普职融通的综合高中转型发展,以期能为学校的发展带来新活力。到了2001年,国务院在《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又提出“鼓励发展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沟通的高级中学”。从此我国普职融通高中发展又再次成了高中阶段教育尝试改革的风向标。[9]虽然这个阶段许多高中学校进行普职融通改革,但是在应试教育大棒的指挥下大部分学校只是喊口号实际上还是沦落为应试教育的附属品。在2010年国家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又响应普职融通综合高中发展策略指出:“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普通高中可根据自身学校发展状况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促进普职融通,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模式。”[10]2017年4月6日上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有关情况。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在发布会上介绍,《攻坚计划》的总目标是到2020年,全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适应初中毕业生接受良好高中阶段教育的需求。为实现这个总目标所采取的措施中提到了,要推动学校多样化有特色发展,第三个方面就是实行普职融通,探索发展综合高中,建立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合作机制。可以说从政策上来看我国一直以来都在积极响应普职融通发展的综合高中发展模式,未来同样也会继续响应这种政策希望培养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综合人才。
2.关于我国“普职融通”综合高中发展模式的研究
近年国内对普职融通的研究少之又少,最贴近普职融通的研究,当属对综合高中的探讨。刘丽群老师《我国综合高中发展的现实问题与路径选择》中提到:现阶段存在综合高中在推行改革中有很多不配套的情况。借鉴国际办学的有关经验,国家层面,做顶层的综合高中设计;地方层面,做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协作;学校层面,做课目的整合,进行有效选择。[11]
综合高中曾是红极一时的办学新思路,但不足十年,这种办学模式己经在我们的视线中渐行渐远了。究其原因可归纳为两点:其一,综合高中依然以高考为方向,比起普通高中来说他们可以参加职高的单招单考,比起职高来说,他们又可以参加普通高考,依据学生的能力来报考相应的高考类别本是一件有利的事。但是近年来一些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率还比不过中等职业学校。自然而然,综合高中的存在率也在逐年下降,消失。[12]其二,综合高中重高考的前提下,他们缺少优秀的职业教育的师资,缺少高投入的实训课设施设备,无法提供给学生实际,强效的职业训练,导致毕业生技能不过关。[13]
而普职融通能较好地改善综合高中曾经面临的问题。我们聘请职业教育的师资力量,借用职业教育的实训设备,给普高学生的短时间培训做好质量保障。同时普教师资又可以给职高学生提供文化基础课方面的指导。这样既节省了教育投入,又保障了技能训练的质量。
刘丽群、王继玲在《我国高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融通的基本模式与发展现状》一文中根据学校内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以及学校与学校之间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融通的程度把普职融通基本模式分为四种。[14]朱忠琴在《我国高中阶段普职融通的实践困境与出路》一文中也描述了我国普职融通的基本模式,基本与前面提到的模式相类似。根据他们对普职融通基本模式的描述可总结为三种:第一是学校内部加入职业指导课程,也就是在普通教育中设置有关职业意识培养、职业发展前景、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指导等类似课程,让学生对自己未来发展有明确的定位;第二是学校内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齐头并进综合发展,也就是根据学生的意愿和学习状况后期在学校内部分流发展;第三,学校与学校之间普职合作,也就是学校与学校之间联合开展普职融通,共享教育资源,同时学分相互承接,在适当的时期职业教育可以转为普通教育,普通教育可以转为职业教育。有许多学校分别采用了上述列举的模式发展取得不错的成绩。例如,张泽科在《普职融通:开创综合高中发展模式》报道中提出四川省阆中中学为了尽力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潜心探索创新人才成长的多元路径,全面开启生命的发展潜能,通过十几年的自主探索,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普职融通”综合高中发展模式也就是前面提到的第二类模式,赢得了高中教育难能可贵的思想解放和源源不绝的创造力。南京市江宁区袜陵中学,探索实施“二分五选”的办学模式。“二分五选”即“二次选择,五种模式”。“二次选择”是指学生在高一学年修学结束时和高二学业水平测试后,分别有两次选择学习模式的机会,这里的学习模式即“五种模式”,分别是普高升学、对口单招、境外升学、高职升学以及毕业就业。袜陵中学自2012年开始推行以来,学校、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反应积极,普职融通的办学模式取得巨大成功。[15]这为我校进行“普职融通”综合高中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3.“普职融通”综合高中教育教学体系的研究
(1)关于“普职融通”综合高中模式下课程体系的研究
关于“普职融通”模式下课程实施内容和形式的理论研究。通过文献研究发现,对我校“普职融通”模式下课程实施内容,比较有借鉴经验的是肖加平发表在2014年《当代教育科学》的文章《科学导向与定向培养:论普职融通课程体系的设计》文中,肖加平将课程体系定为“职业技术课程”和“基础文化课程”两大主干构成。其中,职业技术课程分“生涯规划指导”、“职业探索”、“技能导向课程”和“毕业街接课程”四大模块,基础文化课程分“普通高中基础文化课程”和“专业倾向的文化课程”两大模块,通过初级阶段的信息收集和身份定位,经过专业学习,以“一专多能”实现学生的多元发展。而对于职业课程的开设形式,我们认为比较借鉴意义的是王帅的《普通高中职业类课程的实施现状及对策探讨——基于全国九省(市)普通高中学生的调查》他认为建构职业教育课程应采用“必修+选修”结构。他认为当前我国普通高中职业类课程的系统规划涉及职业通识课程、职业探索课程、职业预备课程、职业资格课程,在这一点上王帅认同了大多数专家的分类方法。他建议可在国家层面上确立旨在进行生涯规划和职业指导的职业通识课程为必修课程,基于职业领域的职业探索课程为选修课程。职业预备课程和职业资格课程可以地方课程、校本选修课程的方式开设,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相结合的层面上建构。
关于构建多样化课程结构体系的实践研究。四川阆中中学的做法一是完善了以劳动技术教育为主的通用技术课程体系。在必修课的基础上,开设了特色农作物种植、园林花卉盆景艺术、汽车摩托车驾驶与维修、家政服务、时装设计、手工艺品制作等专题课程,让学生在升学预备教育的同时选修一至两门通用技术。二是完善了以服务于地方支柱性产业为主的职业专长课程体系。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实行订单式培养,重点开发建设了旅游、酒店管理、机械、电子等骨干专业,为学生就业、创业,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打基础。三是完善了以田径项目为主的艺体特长课程体系。
关于课程选修制度的研究。四川阆中中学的做法是实行弹性化的课程选修,让学生根据自身实际和发展需求自主选择学习。在高一阶段,以统一的基础课程学习为主,辅以职业专长、艺体特长、通用技术等试探性科目,让学生自主选修。进入高二,根据学生自主选修科目的兴趣和基础,分别侧重于基础课程、艺体课程或职业课程的学习,并自主选择确定教育发展方向。到了高三,学生就可以在各自选择的升学预备教育、艺体特长教育或职业专长教育发展方向,进行全面的专业课程学习,为升学或就业、创业做准备。
以上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说明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和载体,又是综合高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的关键所在。课程开发应以高中阶段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为基础,以全面打好基础和发展个性专长的有机结合为原则,确定综合高中的课程基础目标,建立核心课程,体现必修课和选修课结合、普通文化课程与职业技术课程结合、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结合、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结合、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结合的综合高中课程体系。并依据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和不同水平确定相应层次的学习要求。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指导课程实施。依据职业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构建职业技术课程的教育教学模式,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强化教学实践环节,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由普通高中转型而来的综合高中,职业类课程的开设不仅要考虑教学设施和场地等条件的限制,更要结合我国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开设以第三产业为主的职业技术教育。此外,职业课程的开设,应注重学生专业兴趣和专业知识的培养,以学科群设计为基本原则,使学生通过对该类课程的学习,具备在该领域就业或继续升学的基本能力。因此如何在充分考虑区域实际和发挥学校既有特色的基础上,紧跟春季高考的发展步伐和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构建起多层次、多样化的课程体系,包括构建以国家课程为基础,开发建设多种综合课程和校本课程,形成多样化的课程结构体系和实行弹性化的课程选修,让学生根据自身实际和发展需求自主选择学习的弹性化课程选修制度。
(2)关于“普职融通”综合高中教学体系的研究
四川省阆中中学建立起“分流分层”的教学组织管理结构,即在“分流”教育的基础上实施“分层”教学,根据不同教育发展方向学生的实际,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在强化文化课、基础课、专业课的同时,兼顾通用技术、职业技能培训、艺体特长等实践性教学。
(3)关于“普职融通”综合高中教育教学管理与评价体系的研究
在对学生的评价与管理上,四川省阆中中学坚持坚持“全面发展,突出个性”的评价原则,对于升学预备教育发展方向的学生,在保证基本完成高中阶段全部文化必修课的基础上,自主选修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教育、社会实践、社区服务、艺体特长、通用技术、劳动技术培训等课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对于艺体特长教育发展方向的学生,在自身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充分发展特长,辅以文化课的教学和劳动技术培训。对于职业专长教育发展方向的学生,在重点培养职业技能的基础上强化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就业、创业导向为主,兼顾部分学生的升学意愿。四川省阆中中学同时实行“七统一”的管理措施,对于不同教育发展方向的学生实行统一的教学管理措施,包括统一制定专业培训计划,统一调配专业师资,统一开展教研活动,统一使用实验实习设备和场地设施,统一进行考核评估,统一指导参加高考的学生,统一与劳动、人事、就业等部门联系帮助学生就业。
在对“普职融通”的课堂教学评价上,朱文炬在硕士论文《高中普职融通教学体系构建研究》中认为,普职融通教学具有开放性,是动态的教学,必须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适应社会及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教学评价也应体现多样性和动态性,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他认为应通过建立普职融通学生电子评价档案、调查问卷、实操评价等方法进行课堂教学的评价。
(4)关于普职融通师资队伍构建的研究
师资是教学的第一资源,是扎实推进普职融通教育的动力之源。开展高技能教学需要进一步吸引普职双方教师的参与,需要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筹建的师资队伍。为普职融通特色教学提供智力技术支持,为普职融通工作增添新鲜血液。
浙江温岭职业技术学校的工业美术系的师资队伍按照课程需要,吸引了5名来自企业长期从事“师徒结对”的专家顾问和从事职业教育的20名“双师型”在职教师参与实践与研究。他们分别承担相应的选修课程大纲设置以及选修课组班、教学工作。在师资的筹建过程中,他们遵循以下几个规范:①岗位资格准入制度,即构建普职融通的老师岗位资格制度,专任教师要具有高中教师资格证,学历要达到本科。参加教学工作必须专业对口。②高素质人才引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制订人才引入制度,吸引各类人才,配齐学科团队。③校外兼职教师和专家的聘任,以借智的方式聘用一批高素质企业专家担任顾问,专家制定课程大纲,加强突践教学环节。领导学科建设,提升普职融通的科研水平。同时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制定“双师型”教师成长方案,鼓励专业教师以校企合作培养等途径成为双师型的老师。在经费使用上,设立教师队伍建设专项资金,为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有力保障。保障引进高层次人才的经费;保障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学习培训、科研等培养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