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过程

二、过程

微课在新课导入时的运用。根据新课知识点设计新颖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讲解作好铺垫而制作微课,在开始上课后先让学生看视频。例如,在初二思想品德《我们周围的公共设施》一课在新课导入时,三、四、五、六班采用我制作的微课播放我校周围的公共设施的视频,让学生非常直观地了解周围的公共设施具有哪些功能。而一、二班在新课导入使用的微课是学生自己制作的。为发挥学生的长处和优势,先在班级中发动学生拍摄一些上学路上的风景照片,如一班的蔡同学和曹同学积极举手,表示他们愿意来完成。蔡同学和曹同学在班级中属于对学习感兴趣、学习态度认真,思维活跃,善于表达,敢于发表达观点的学生。课后,两位学生找我问需要什么样的风景照片,我告诉他们有公共设施的风景照片,结合书上的内容,制作成幻灯片,配上简单文字或思考题。几天后,蔡同学和曹同学带着制作好的幻灯片到我办公室来录制微课,经过几次反复修改,两位学生采用一问一答以及与同学互动的形式,制作好了微课。在课堂上,我介绍课题后直接播放了两位学生制作的微课,然后请两位学生上台对微课中提出的三个问题再进行提问,并与同学交流,接受平时在课堂上对思想品德课不重视、比较随意的但有学习基础、接受能力强的同学的提问;那些对课程感兴趣但领悟能力弱的学生也对同学的提问积极参与。蔡同学和曹同学设计的问题在课堂上深受学生的喜欢,同学与同学的交流撞出了智慧的火花。

微课在突破知识重点和难点的运用。为了让学生能感性认识浦东新区改革开放的变化,通过微课《浦东今昔》,使学生感受浦东新区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尤其是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使学生感受到城市公共设施的改进是社会文明水平进步的标志,这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难点。通过视频播放、教师的讲解有效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教学难点。知识的重点难点是不同学生可能难以把握和理解的地方,为适应不同学生的要求,视频播放的速度可以调节,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根据的自己的基础和接受程度控制视频的播放速度。

微课在提高学生分析案例能力上的运用。例如,初三思想品德《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一课教学设计时,为了说明人口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而制作的微课,列举三种情况帮助学生理解分析我国的人口问题现象。通过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让学生通过体验来分享,从而达到掌握知识、提高素质的目的。同时,可以激发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整合知识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在微课中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思考和归纳,实现思想品德课“知、情、信、意、行”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