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描述
“家史探究”是我在初一年级历史课中开展探究学习时的主题内容,主要以“家谱”为载体,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家族的发展历史,继而由小见大,了解国家的发展历程,培育家国情怀。
“家史探究”分为三课时进行。
第一课时:首先以中国传统家谱为例,让学生了解家谱的一般构成,并详细了解家谱中的世系表编写方法。在此基础上,布置学生课后完成“寻根”小调查(见表1),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第二课时:指导学生根据课前调查获取的相关信息,编写自己家族的世系表。这份世系表上反映每个人的曾祖父、祖父、父亲和“我”的姓名、排行排辈、子女人数等内容。随后进行课堂小调查,调查得出全班学生家族的几代人中有多少曾祖父、祖父、父亲和“我”是出生上海、常住上海、移居上海。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

随后,引导学生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共同讨论,发现:在班级学生所属的家族中,大部分是在曾祖父、祖父、父亲或“我”这一代陆续移民上海的,并不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移民上海后,学生远离老家,远离老家的亲人、好友。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亲属间的距离会越来越远。讲到这里,我发现学生被深深触动,有遗憾,有惊讶,那种新奇而复杂的心理溢于言表。于是,我布置学生课后自主了解祖辈移民上海的小故事。
第三课时:组织学生交流自己调查到的祖辈移民上海的小故事。通过一个个生动、翔实的家史故事,使学生了解自己的祖辈背井离乡来到上海,主要是来寻业谋生的,也有些是为了躲避战火而来上海避难的。接着,我又启发学生思考:“改革开放后父辈们为什么来上海?现在,每年我们身边有不少进城务工人员及他们的子女,同学们想一想他们为什么选择来上海?”学生联系我国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和身边的崭新风貌进行分析:浦东开发、开放以来,经济进入高速增长阶段,就业机会增多,吸引外来务工人员来到上海发展。学生在实在、亲切的认知和体验中切身体会到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祖国”不是一个简单的符号,每个人和每个家庭的命运是与祖国的发展、民族的振兴密不可分的。
随后,我出示有关家谱编修的资料,学生由此知道“家谱热”已在民间悄然兴起,不少家族的后人寻根究底,编制或重修家谱。我发现学生对此很感兴趣,都在仔细地观察各具特色的家史资料,便接着问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新修家谱和传统家谱相比有哪些不同?”学生很快发现,传统家谱中女性是不准入家谱的,现在男女平等,所有人都可列入家谱。
接着,我又出示一份家谱,学生发现家谱中出现的两个女儿都在美国。我又问道:“改革开放后不少华人移居国外,请同学们想一想,有些人移居国外后,家族中其他成员还是留在老家,具有中国国籍,他们之间的联系还会像原来那么紧密吗?”学生都认为“肯定不会”。
随后,我问学生:“今天我们研究家谱,发现家谱与历史关系密切,有没有同学带来了自家的家谱?”学生一致摇头。我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思考:“非常可惜,同学们各自的家谱没能带到课堂上。什么原因呢?我想,有的同学是家里没有家谱,而有些同学的家谱在老家,太远了无法带来。这种情况说明:今天的家族关系和改革开放之前不一样了。大家可以想一想,移民上海以后,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还会像过去那么紧密吗?”我停顿了一下,再次启发学生“大家有什么办法让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呢?”学生立刻七嘴八舌讲开了,有的说可以多打电话,有的说可以发邮件多联系,有的说有空就回老家看看……在这些回答中,我读到了学生的乡愁和对“家”的归属感,对国家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