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描述
一个普通的秋日夜晚,因为一个家长的微信消息而变得不再平静。消息来自班级黄同学的妈妈,消息的内容是孩子回家之后总是要玩手机和iPad,每晚作业都要做到12点,每天只睡几个小时,让家长十分担心,想知道孩子白天在学校有没有出现瞌睡的现象。
其实,关于现在孩子在家对于手机的依赖甚至是上瘾问题,是这个时代孩子普遍存在的问题。可是,黄同学是班级的班长,各方面表现都很优异,是一个让教师十分放心的孩子。平日在学校,黄同学对待学习充满热情,每天都及时向教师询问作业,利用课间休息的时间一直在做作业。因此,面对家长发来的消息,我作为班主任,觉得有些难以理解。以我对黄同学的了解,他每天在放学的时候已经基本能完成大部分作业。即使回家做全部作业,也一定可以在晚上9点半以前完成,怎么可能出现家长反映的需要做到晚上12点的情况。于是,我与家长交流了黄同学平日里在学校的表现,让家长放心孩子的在校表现,并且逐步向家长了解黄同学的在家表现。
“回家就要玩iPad”“吃饭也不从房间里出来”“做作业时也一直拿着手机”“凌晨2点半被我抓到偷偷躲在被窝里玩手机”,这样的在家表现实在让我难以与黄同学的在校表现联系起来,这分明就是一个玩物丧志、不思进取的问题学生的在家表现。能让黄同学有如此截然相反的两种表现,我想其中必定有其他原因。
在与家长的继续沟通后,一些话语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告诉他早点完成作业,妈妈可以带你出去放松一下,去公园弹吉他,去敬老院陪陪爷爷奶奶”“我的孩子我了解,他是爱学习的,是手机害了他”“老师,请你帮我说说,他是我的命,感恩”。其实,家长是想向我表达黄同学痴迷于手机,与家长无法好好交流,作业拖到很晚,所以睡眠时间不能保证。可是,在描述的过程中,家长的语言组织和一些想法,让我感到有些奇怪。
于是,在表达我已知晓黄同学的在家情况并会关注他的在校表现之后,第二天我与黄同学进行交流,听听他的说辞。在交流中,黄同学承认家长所说的凌晨被发现在被窝里玩手机确有此事,而当我询问他每天基本在学校内完成了大部分作业,回家后怎么会做作业到那么晚的时候,他便回不上话了。但从黄同学的表情中还是能够读出他心中的不服、委屈。在黄同学的脸上,我读到了他心里有苦。鉴于家长之前给我留下的奇怪感觉,我将家长那些让我感到奇怪的话语说给黄同学听。此时,黄同学脸上立刻流露出了“反感”“可笑”的表情。我意识到,黄同学与家长之间已经有了较大隔阂。即使在教师面前,黄同学也不愿意过多地谈及家长的所作所为,表现出无奈又无语的状态。于是,我大胆地向黄同学提出了在与家长交流的过程中,关于家长的一些想法、一些说辞。这可一下子打开了黄同学的心扉,他的眼睛都开始放光。基于每次都是黄同学的妈妈和我联系,从未提及过他爸爸,加上那句“他是我的命”,我大胆猜测黄同学家里是不是有特殊情况,便向黄同学进行询问。原来,近三年来,黄同学爸妈的感情一直不好,更是在今年正式离婚。
一个生活、感情受挫的母亲将自己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的身上,难怪会变得如此焦虑、急躁,如此希望自己的孩子乖乖听话,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成长。那天的交谈是在一种我提出猜想,黄同学表示正确与否的问答模式中进行。和我所猜测的一样,家长对孩子有着过于强烈的期望欲、掌控欲,让孩子感到难以承受的反感和抵触。那天,我们并没有采取进一步的行动,我与黄同学只是对家庭情况进行沟通。但那天之后,我深深地感到,即使是每天生活在一个屋檐下最亲密的母与子,一样可以有深不见底的代沟。我明确自己的职责:成为他们中间的一个协调者,一个能客观地判断家长与孩子对错的“和事佬”,进而在他们的交流中能真正提出各自的诉求和包容区域。不再继续深陷争吵的泥潭,不再以爱的名义互相伤害。
此后,我开始试着做好中间协调者。对于唠叨且有时咄咄逼人的家长,我建议她在对孩子的要求中有主次轻重,不能什么都要,更不能想到什么就要什么;可以对孩子有要求,但是要求要明确、统一,朝令夕改,会让孩子摸不着头脑,甚至心生反感。而对于孩子,当父母提出的合理要求时应学会遵循,同时对于父母的一些要求产生反感时,也要学会说出来,沉默忍耐是最无效的反抗。就这样,我顺利成为学生与家长之间提要求、说心里话的“传话筒”和协调器。家长在我的建议下,逐渐意识到自己之前的一些疏忽;孩子在我的要求下,开始明白理解是建立在互相交流沟通之上的。但是,紧张的关系稍有缓和却没能根除,毕竟家长多年来养成的习惯和孩子心中积攒的怨气不是一朝一夕能消除的,但至少双方已经迈出了彼此间互相理解的第一步。我想,这是一个好的开始,教师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教师能缓和一些矛盾,点出一些问题,提出一些解决的思路和方法。家长与孩子之间的问题还是需要他们自己去解决,但教师可以作为他们沟通受阻时候的桥梁,疏导他们之间的埋怨情绪,肯定他们正确的地方,也指出他们失当的言行,从而让家长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变得自然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