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行动态心电图监测的目的是什么,如何判读结果,其指导意义是什么
(一)目的
动态心电图可确定患者的心悸、头晕、昏厥等症状是否与心律失常有关,如极度心动过缓、心脏停搏、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等,这是目前24h动态心电图最重要、应用最广泛的情况之一。24h动态心电图也是监测心肌缺血的标准化方法之一。
(二)如何判读结果
1.心率与心律失常报告
(1)心搏数:全部心搏数目是包括了窦性、房性、交界性、室性和起搏心搏。目前的Holter不能识别P波,心搏数指QRS波群数目。最高心率指24h内发生的最高心率,最低心率指24h内发生的最低心率。白天最高心率指6时到12时及14时至21时的心室率;夜间最高心率指22时至次日6时的心室率。最高与最低心率是8~12个心动周期的平均值,可以是窦性心律,也可以是异位心律。平均心率指全部心搏数除以1440min后得出的心率。
(2)长、短间歇:长间歇:一般将大于1.5s的R-R间距,统计为长间歇,最长间歇指24h发生的最长的R-R间距,见于下列情况:①期前收缩后代偿间歇。②房性期前收缩未下传。③心动过速终止后间歇。④心房扑动或心房颤动终止后间歇。⑤窦房阻滞。⑥房室阻滞。⑦双束支阻滞。⑧起搏器夺获失败。⑨窦性停搏。⑩心室停搏等。最短间期指最短R-R间距:①预激合并心房颤动时最短R-R间距<200ms者,有恶化为心室颤动的可能性。②急性心肌缺血时发生的R on T现象,有室性期前收缩诱发心室颤动的危险性。
(3)窦性心律:窦性心搏数,指24h统计的全部窦性QRS波群数目。最高与最低窦性心率指8~12个窦性心动周期的平均值,平均窦性心率=全部窦性心搏数÷窦性心律占有的时间(min)。
(4)房性心律失常:房性期前收缩指散在发生的单个房性期前收缩,成对房性期前收缩指连发的2个房性期前收缩。房性二联律:窦性心搏与房性重复出现3或3次以上,称为房性二联律。房性三联律:①1次窦性心搏后面出现2次房性期前收缩,重复3次以上,称为真房性三联律;②2次窦性心搏后面出现1次房性期前收缩,重复3次以上,称为假房性三联律。房性四联律:每3次窦性心搏后面出现1次房性期前收缩,重复3次或3次以上,称为房性四联律。
房性期前收缩伴时相性心室内差异传导,房性QRS-T波群形态有或多或少的畸形。一般呈现下列几种图形:①伴完全性与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②完全性与不完全性左束支阻滞。③左前分支阻滞。④左后分支阻滞。⑤右束支阻滞加左前分支阻滞。⑥右束支阻滞加左后分支阻滞。⑦不定型心室内阻滞图形。
房性心动过速由连续3次或3次以上的房性期前收缩构成,心率>100次/min。阵发性窄QRS心动过速,心动过速的频率>100次/min,QRS波时限<0.11s,不能确定心动过速的性质,统称为阵发性窄QRS心动过速。包括:①窦房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②窦房折返性心动过速。③1∶1或2∶1下传的心房扑动。④心房折返性心动过速。⑤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⑥慢-快型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⑦快-慢型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⑧慢-慢型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⑨前传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⑩自律性交界性心动过速。⑪心室间隔部心动过速。⑫房室结双径路传导性心动过速等。
阵发性心房扑动由一系列快速规则的F波组成,心房率250~350次/min,Ⅱ、Ⅲ、aVF导联F波直立,为顺钟向型心房扑动。Ⅱ、Ⅲ、aVF导联F波倒置,为逆钟向型心房扑动。
心房颤动由一系列快速不规则f波组成,R-R间距不规则,心房颤动的平均心室率>180次/min为极速型心房颤动,心室率100~180次/min为快速型心房颤动,心室率60~100次/min称为普通型心房颤动,心室率<60次/min为缓慢型心房颤动。心房颤动的R-R间距>2.0s,称为心房颤动合并心室长间歇。心房颤动合并二度房室阻滞的线索为:①白天与夜间多次出现>2.5s的长间歇。②心室率<40次/min,持续1min以上。③出现成对交界性逸搏,逸搏间期是相等的。④出现室性逸搏。
在上述的1阵房性心动过速、阵发性窄QRS心动过速、心房扑动或心房颤动中有室性期前收缩、室性逸搏或心室起搏的QRS波群插入,仍计算为1阵。
(5)交界性心律失常:①交界性期前收缩指单个过早发生的交界性搏动,软件和计算机无法识别交界性期前收缩,在室上性期前收缩模板中由人工检出。成对交界性期前收缩指连发的2次交界性期前收缩。交界性二联律,1次基本心搏与1次交界性期前收缩重复3次或3次以上。交界性三联律少见,定义与房性三联律相似,不同点是期前收缩来源于房室交界区。②交界性心动过速由3次或3次以上的交界性QRS波群组成,心率>100次/min,报告心动过速的阵数、交界性心动过速的心搏数,最高心室率和持续时间。
(6)室性心律失常:①室性期前收缩数目指单个散在发生的室性期前收缩,包括成对室性期前收缩。1次成对室性期前收缩,统计时算作2次室性期前收缩。在室性期前收缩数目中,不包括室性逸搏、室性心律、室性并行心律和室性心动过速。室性真二联律指1次基本心搏后面跟随成对室性期前收缩,重复3次或3次以上。室性假三联律指2次基本心搏后面跟随1次室性期前收缩,重复3次或3次以上。室性四联律指每3次基本心搏后面加上1次室性期前收缩,重复3次或3次以上。②室性逸搏指室性QRS波群偶联间期>1000ms。室性逸搏连续3次或3次以上,频率<60次/min,为室性逸搏心律。③连续3次或3次以上,频率在60~100次/min的室性节律,定义为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④室性心动过速是指室性QRS波群连续3次或3次以上,心室率>100次/min。反复发作室性心动过速者,报告室性心动过速阵数、总室性QRS波群数目、持续总时间及最快1阵室性心动过速的心室率。
(7)其他心律失常:各种类型的反复搏动、并行心律、差异传导、蝉联现象、房室结双径路、空隙现象、融合波、起搏器感知异常、夺获失败等,需要在编辑过程中由人工标记或在报告首页中直接打印出来。
2.ST-T趋势图
在ST段趋势图上可以分析ST段抬高或下降的变化趋势,报告出ST段抬高2min以上、下降≥1mm的时间分布,每阵ST段改变持续时间,统计出ST段抬高总负荷(mm·min)或ST段下降总负荷(-mm·min)。
3.T波极性趋势图
反映了24h T波方向的变化,结合临床考虑其意义。
4.起搏心电图报告
(1)AAI/AAIR起搏器,报告起搏间期、逸搏间期、起搏上下限频率,起搏的心搏数,占全部心搏数的百分率、感知不良和起搏故障等。
(2)VVI/VVIR起搏器,报告心室逸搏间期,起搏间期,起搏上、下限频率,心室起搏心搏数占全部心搏数的百分率,真、假室性融合波,心室起搏失败,感知不良等。
(3)DDD/DDDIR起搏器,除报告上述内容外,还应有房室双腔起搏数目,所占百分比、A-V间期等内容。
由于起搏器的功能越来越多,DCG工作者需要与时俱进,尽可能报告多种类型起搏器心电图特征。
5.心率趋势图
将24h全部心率每分钟变化情况绘制在心率趋势图上,纵坐标代表心率(次/min),横坐标代表时间,了解心率的变化趋势图。
6.直方图
在R-R间距直方图上,反映R-R间距由短到长的变化,从中找出心脏停搏。
在N-N间距直方图上,反映窦性心动周期由短到长的变化。
在N-V间期直方图上,统计室性期前收缩的偶联间期由短到长的变化,检索R on T现象室性期前收缩。
在S-N间期直方图上,统计房性期前收缩代偿间歇由短到长的变化,了解窦房结恢复时间。
7.DCG报告
将DCG上见到的心律失常、ST-T改变等报告出来,如:窦性心律、房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二度Ⅰ型房室阻滞、完全性左束支阻滞、下壁ST段改变、前壁T波倒置。
(三)指导意义
(1)检出隐匿性心律失常:短暂的、特定情况下始出现的心律失常,常规ECG易漏诊,而DCG可以捕捉到短暂的异常心电变化,了解心律失常的起源、持续时间、频率、发生与终止规律,可与临床症状、日常活动同步分析其相互关系。
(2)监测快速性心律失常:可进一步了解其发生与终止规律,是否伴有SSS综合征或预激综合征(尤其间歇性)以及其分型。
(3)观察缓慢性心律失常:了解其主要表现形式及有无窦房结功能不全。对快-慢综合征,通过DCG观测,协助选择抗心律失常药,调整剂量或考虑其他治疗方法,为安装起搏器及类型选择提供客观依据。
(4)协助判断不同类型异位节律或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通过DCG监测其发生频度与严重程度,和生活或活动的相应关系,确定治疗方针。
(5)评价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DCG是研究评价抗心律失常药物可靠的临床指标。
(6)发现猝死的潜在危险因素:动态心电图心源性猝死最常见的原因是室速或室颤,发生前常有心电活动不稳的室性心律失常,它仅能依靠DCG才易发现其发生规律。对有可能发生猝死的二尖瓣脱垂、肥厚性或扩张性心肌病、Q-T延长综合征患者,DCG可及时并比较全面地发现猝死危险因素,有助于及时采取有力的治疗措施。
(7)协助判断:动态心电图能协助判断间歇出现的症状如胸闷、心悸、眩晕、黑蒙或晕厥是否为心源性。
(8)诊断缺血性心脏病:DCG连续监测12导联的ECG,对心肌缺血的检出率高,还可进行定位诊断,尤其对心肌梗死或无症状心肌缺血具有无可代替的临床价值。ST-T改变与时间同步的活动相关分析,有助于判断其心肌缺血的类型和选择药物。此外,还能检出心肌缺血时伴随的心律失常类型及频率,以及预测发生心源性猝死的可能性,便于及早采取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