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围术期处理
【概念】
围术期是指从决定手术治疗时起,到与本次手术有关的治疗基本结束为止的一段时间,包括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3个阶段。围术期处理的目的是为了患者手术顺利做准备并促进术后尽快康复。
【术前准备】
1.术前准备的目的和内容
(1)目的:查清病情,确定手术方案,做好手术前相关工作,提高患者手术耐受力。
(2)内容:采集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掌握局部病情,了解全身状态,确定手术指征,评估手术耐受力——确定手术方案、手术时间——进一步术前准备——手术。
2.术前准备与手术时限
(1)急症手术:也称急诊手术,如外伤性脾破裂等,应在最短时间内进行必要准备后立即手术。
(2)限期手术:如恶性肿瘤根治术,尽量在短时间内完成准备。
(3)择期手术:如腹股沟疝修补术,可充分准备。
3.一般准备
(1)心理准备:①解释病情,解除患者和家属的顾虑,取得他们的信任、理解和积极配合;②履行法律程序,签署治疗同意书。
(2)生理准备:①适应性锻炼。②输血、备血、纠正代谢紊乱。③预防感染——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指征:涉及或临近感染区、污染区的手术;创伤大、操作时间长、涉及范围广的手术;如感染可能引起严重后果的手术。④补充足够的热量、蛋白质和维生素。⑤胃肠道准备:术前8~12h禁食,4h禁食水等。⑥其他准备:备皮、留置导尿、术前用药等。
4.特殊准备
(1)营养不良:表现为低蛋白血症、贫血、脱水等。其对手术治疗的不利影响包括:①对失血耐受力降低。②引起组织水肿,影响愈合。③机体抵抗力下降,增加感染机会。术前应根据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处理,如输血、补液和必要的营养支持。
(2)冠心病:应请内科、麻醉科医师会诊,共同评估疾病对手术的影响。可给予药物治疗,以纠治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病情控制不满意者,择期手术可推迟;如为急诊手术,必要时请心内科医师协助进行术中监护。
(3)肺功能障碍:术前完善肺功能、胸片、血气分析等检查,请内科、麻醉科医师会诊。患者必须戒烟,进行呼吸功能训练。必要时予药物治疗,防治呼吸道感染、解痉、平喘等。病情控制不满意者,择期手术可推迟。
(4)糖尿病:对手术的不利影响包括延缓伤口愈合,增加感染概率,降低手术耐受力,较易出现脏器功能障碍、高血糖和低血糖反应等。术前须评估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如何,及有无慢性并发症。须请内分泌科医师会诊,监测血糖,有效控制血糖(饮食、降糖药、胰岛素),处理相关并发症;病情控制不满意者,择期手术可推迟。
【术后处理】
1.术后处理的目的和内容
(1)目的:监测病情,综合治疗,防治并发症,尽快恢复生理功能,促进患者康复。
(2)内容:①常规处理。②卧位。③各种不适的处理。④胃肠道护理。⑤活动恢复。⑥缝线拆除。⑦并发症防治等。
2.常规处理
(1)术后医嘱:术后根据疾病、麻醉、术式及患者具体情况开立术后医嘱。
(2)监测:①一般监测:T、P、Bp、R、SaO2、尿量。②特殊监测:出入水量、CVP等。③特殊重症患者于ICU进行监护。
(3)静脉输液:确定合理的术后输液量、成分和输液速度。
(4)引流管理:①标记引流的名称、引出部位。②引流是否需要负压吸引。③保持引流通畅。④引流的妥善固定。⑤引流物性质及引流量的观察、记录。
3.卧位
根据麻醉、术式、疾病性质及患者全身状况选择卧位。例如:昏迷或全麻未苏醒患者采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休克患者采取休克卧位;胸部手术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采取高半坐位;腹部手术患者采取低半坐位;神经外科术后患者采取头高足低位等。
4.各种不适的处理
(1)疼痛:镇痛治疗可选择使用镇痛药物、硬膜外阻滞、一次性镇痛泵等。
(2)呃逆:多因神经中枢或膈肌受刺激(如膈下感染)引起。常用处理方法有:①压迫眶上缘。②吸入CO2。③药物治疗:使用缓解骨骼肌痉挛的药物,如巴氯芬片(郝智)。④抽吸胃内积气、积液。⑤镇静、解痉治疗。⑥针灸和膈神经封闭。⑦处理膈下感染等。
5.胃肠道护理
(1)胃肠道手术后持续胃肠减压,可接负压吸引,以减轻腹胀,降低吻合口压力,防止患者误吸。
(2)促进胃肠蠕动的方法(须除外机械性肠梗阻后应用):①早期离床活动。②腹部热敷、理疗、芒硝外敷等。③针刺足三里。④促进胃肠动力药物的应用(红霉素、吗丁啉、西沙必利、新斯的明等)。⑤避免或减少使用抑制肠蠕动的药物,如吗啡等。
6.活动
如病情允许,应早期离床活动,逐步增加活动量。
7.缝线拆除
拆线时间应根据切口部位、局部血液供应情况、患者营养状态、年龄等因素来确定。
(1)各部位切口拆线时间:一般头、面、颈部在术后4~5d拆线,下腹部、会阴部在术后6~7d拆线,胸部、上腹部、背部、臀部手术后7~9d拆线,四肢手术后10~12d拆线(近关节处可适当延长),减张缝合后14d拆线。
(2)应推迟拆线的情况:①高龄患者。②局部血供不良。③术前、术后有严重代谢紊乱者。④糖尿病患者。⑤电刀切口。⑥营养不良者。⑦多日禁食者。
(3)切口分类:Ⅰ类切口(清洁切口):如甲状腺大部切除术后;Ⅱ类切口(可能污染切口):如胃癌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Ⅲ类切口(污染切口):如穿孔性阑尾炎的阑尾切除术。
(4)切口愈合分级:①甲级愈合:愈合优良,无不良反应。②乙级愈合:愈合处有炎症反应,但未化脓。③丙级愈合:切口化脓,须敞开引流。
(5)切口缝线拆除后记录:切口类别/愈合等级,如甲状腺手术切口,甲级愈合,记为“Ⅰ/甲”。
【术后并发症及防治】
1.术后出血
(1)原因:止血不彻底、结扎线脱落、凝血机制障碍等。
(2)临床表现:①共性表现:失血表现,严重者出现失血性休克。②个性表现:因出血部位、数量、速度等不同有所差别。
(3)诊断:患者有失血表现、血容量不足甚至休克表现。引流或体腔穿刺抽出血液或血性液;结合超声、CT等必要的影像学检查,诊断一般不困难。
(4)治疗:①非手术治疗:输血、补液、止血药物的应用等。②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无效时,应果断手术止血。③介入治疗:部分患者可采用介入治疗。
2.术后发热
(1)原因:①非感染性发热:术后吸收热、大手术、广泛损伤,输血、药物过敏等;②感染性发热:细菌或真菌感染,感染部位常为切口、体腔内,也可因呼吸道、泌尿系感染或静脉炎等原因引起。
(2)治疗:①T<38℃可不予处理,T>38℃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②对感染性发热除降温外,应予抗生素治疗,并及时明确感染原因,对体腔脓肿等应及时引流。
3.呼吸系统并发症
(1)肺膨胀不全:①易发因素:胸部或上腹部手术,老年、肥胖、吸烟、既往有呼吸系统疾病史,应用止痛镇静药物等。②基本病理改变:支气管痉挛,黏稠分泌物阻塞。③防治:叩背、使用化痰药物、有效扩张支气管、促进排痰等。
(2)术后肺炎:①易发因素:肺不张、异物吸入、气道分泌物增多且排出不畅,年老体弱,长时间卧床等。②临床表现和诊断:咳嗽、咯痰、胸痛、发热;肺底湿啰音;胸片或CT显示肺部炎症改变。③治疗:应用抗生素、叩背、使用化痰药物、有效扩张支气管、促进排痰等。
4.术后感染
(1)腹膜炎和腹腔脓肿: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膜刺激征、发热、血白细胞升高等。结合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等资料明确诊断,偶有开腹探查后明确诊断。治疗原则:①抗生素应用。②脓肿形成后及时引流。③弥漫性腹膜炎剖腹探查等。
(2)真菌感染:病原体多为念珠菌,多与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导致机体菌群失调有关。临床表现为持续发热,口腔念珠菌病等。结合临床表现和真菌检查可明确诊断。应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如氟康唑、两性霉素B等。
5.切口并发症
(1)血肿、积血和血凝块:
病因:绝大多数为止血不彻底所致。
临床表现:切口不适、肿胀、青紫色、渗血;发生于颈部手术切口时可引起呼吸困难或窒息,严重者危及生命。
治疗:小的可自行吸收;较大或压迫气管的血肿应及时清理,敞开切口,重新止血、缝合。
(2)切口裂开:
病因:营养不良、缝合技术缺陷、腹压突然增高等。
临床表现:部分裂开和全层裂开。
预防:完善缝合技术,及时处理腹胀,避免腹压骤增,用腹带加压包扎等。
治疗:以无菌敷料覆盖切口,在有效麻醉下重新缝合。
(3)切口感染:
临床表现:局部表现为红、肿、热、痛,有分泌物和渗出。全身表现有不同程度的发热、血白细胞升高。
治疗:局部治疗包括换药、引流、清创、冲洗等,部分患者需要同时使用有效抗生素口服或静脉点滴。
6.泌尿系统并发症
(1)尿潴留:
病因:老年患者,盆腔、腹股沟、会阴部手术,伴前列腺增生,不习惯床上排尿等。
临床表现:排尿困难,查体见耻骨联合上膨隆,叩诊膀胱浊音区扩大。
处理:改变体位,下腹部热敷,必要时留置导尿管。
(2)泌尿系感染:
病因:泌尿系污染、尿潴留、泌尿道操作等。
临床表现:下尿路感染以膀胱刺激症状为主,全身反应轻;上尿路感染时腰痛明显,全身反应较重。
预防:针对病因,预防感染。
治疗:补足液体、膀胱引流、应用有效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