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腹腔穿刺术

一、腹腔穿刺术

正常状态下,人体腹腔内有少量液体(一般少于200mL),对肠道蠕动起润滑作用。任何病理状态下导致腹腔内液体量增加,超过200mL时,称为腹腔积液(Ascites)。腹腔积液仅是一种病症,产生腹腔积液的病因很多,比较常见的有心血管病、肝脏病、腹膜病、肾脏病、营养障碍病、恶性肿瘤腹腔转移、卵巢肿瘤、结缔组织疾病等。

【病因】

腹腔积液是多种疾病的表现,根据其性状、特点,通常分为漏出性、渗出性和血性三大类。

1.漏出性腹腔积液

常见原因有:肝源性、心源性、静脉阻塞性、肾源性、营养缺乏性、乳糜性等。

2.渗出性腹腔积液

常见原因有: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继发性腹膜炎(包括癌性腹腔积液),结核性腹膜炎,胰源性、胆汁性、乳糜性真菌性腹膜炎等。

3.血性腹腔积液

常见原因有:急性门静脉血栓形成、肝细胞癌结节破裂、肝外伤性破裂、肝动脉瘤破裂、宫外孕等。

【适应证】

(1)抽取腹腔积液进行各种实验室检验,以便寻找病因,协助临床诊断。

(2)对大量腹水引起严重胸闷、气促、少尿等症状,使患者难以忍受时,可适当抽放腹水以缓解症状。一般每次放液不超过3000~6000mL。

(3)腹腔内注射药物,注射抗生素如卡那霉素、链霉素或庆大霉素,注射化疗药物如环磷酰胺、噻替派、丝裂霉素等,以协助治疗疾病。

【禁忌证】

(1)凝血功能障碍或有出血倾向,血小板<60×109/L,严重衰竭者禁忌。

(2)有肝性脑病先兆,包虫病,卵巢囊肿者,禁忌腹腔穿刺放腹水。

(3)不合作或精神病患者。

【操作要点】

(1)复习操作流程,备齐操作所需物品(皮肤消毒用物品、腹穿包、手套、麻醉药、胶布、注射器、试管、抢救药品)。

(2)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床号;查阅病历及相关辅助检查资料,确定病变的性质和部位,同时确定检查的适应证和有无禁忌证。签署知情同意书。术前先嘱患者排空尿液,以免穿刺时损伤膀胱。

(3)自我介绍:向患者家属说明要进行的操作名称、操作目的、可能的不适与应对方法。

(4)指导患者摆好体位:平卧,或半卧、稍左侧卧位。测血压、脉搏,量腹围,检查腹部体征。

(5)穿刺点选择:一般常选于左下腹部脐与左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点处,也有取脐与耻骨联合中点上1cm,偏左或右1.5cm处,或侧卧位脐水平线与腋前线或腋中线之延长线的交点。对少量或包裹性腹水,常须B超指导下定位穿刺。穿刺点可用蘸甲紫(龙胆紫)的棉签在皮肤上做标记。

(6)皮肤消毒(以穿刺点为中心,消毒直径约15cm,由内向外消毒);局部麻醉(带无菌手套,铺洞巾,用5mL空针抽取2%利多卡因3~4mL,按皮肤、皮下、骨膜逐层麻醉,每次注射麻药0.5mL,注射前先回抽)。

(7)按步骤进行穿刺操作:术者左手固定穿刺处皮肤,右手持针经麻醉处逐步刺入腹壁,待感到针尖抵抗感突然消失时,表示针尖已穿过腹膜壁层,即可行抽取和引流腹水,并置腹水于消毒试管中以备做检验用。诊断性穿刺可直接用无菌的20mL或50mL注射器和7号针头进行穿刺。大量放液时可用针尾连接橡皮管的8号或9号针头,助手用消毒血管钳固定针头并夹持橡皮管,用输液夹子调整放液速度,将腹水引流入容器中计量或送检。腹水不断流出时,应将预先绑在腹部的多头绷带逐步收紧,以防腹压骤然降低,内脏血管扩张而发生血压下降甚至休克等现象,放液结束后拔出穿刺针,盖上消毒纱布,并用多头绷带将腹部包扎,如遇穿刺孔继续有腹水渗漏时,可用蝶形胶布或涂上火棉胶封闭。

(8)熟悉操作中注意事项和出现意外情况的应对方法:①有肝性脑病先兆、包虫病、卵巢囊肿者,禁忌腹腔穿刺放腹水。②术中应密切观察患者,如发现头晕、恶心、心悸、气促、脉搏增快、面色苍白等反应立即停止操作,并做适当处理。③腹腔放液不宜过快过多,肝硬化患者一次放腹水一般不超过3000mL,过多放液可诱发肝性脑病和电解质紊乱,但在补充输注大量白蛋白的基础上,一般放腹水1000mL补充白蛋白6~8g,也可以大量放液。④在放腹水时若流出不畅,可将穿刺针稍作移动或变换体位。⑤大量腹水患者,为防止腹腔穿刺后腹水渗漏,在穿刺时注意勿使皮肤至腹膜壁层位于同一条直线上,方法是当针尖通过皮肤到达皮下后,即在另一手协助下稍向周围移动一下穿刺针尖,然后再向腹腔刺入。⑥如遇穿刺孔继续有腹水渗漏时,可用蝶形胶布或火棉胶粘贴。大量放液后,需束以多头腹带,以防腹压骤降;内脏血管扩张引起血压下降或休克。⑦术后应严密观察有无出血和继发感染的并发症。注意无菌操作,以防止腹腔感染。⑧放液前后均应测量腹围、脉搏、血压,检查腹部体征,以视察病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