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结直肠肿瘤

十二、结直肠肿瘤

(一)结肠癌(Colon Cancer)

【概述】

结肠癌是一种胃肠道常见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结肠癌的发生是多阶段、多步骤及多基因参与的复杂过程,其高危因素包括高脂肪高蛋白饮食、缺乏体力活动、遗传因素及某些癌前期疾病(如家族性肠息肉病等)。结肠癌患病的高危人群如下:①Ⅰ级亲属有结直肠癌病史。②有癌症史或肠道腺瘤或息肉病史。③大便潜血试验阳性者。④以下5项中具2项以上者:黏液血便、慢性腹泻、慢性便秘、慢性阑尾炎、精神创伤史。

【病理分型】

大体类型分为隆起型、浸润型、溃疡型3种,其中隆起型好发于右侧结肠,浸润型好发于左侧结肠,溃疡型是结肠癌最常见的大体类型。组织学类型包括腺癌、腺鳞癌、未分化癌等,其中多数为腺癌。

【转移途径】

(1)淋巴转移:结肠壁淋巴结—结肠旁淋巴结—肠系膜血管周围淋巴结—肠系膜血管根部淋巴结,是结肠癌最主要的转移途径。

(2)血行转移: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是肝脏,其次是肺、骨等。

(3)直接蔓延:侵犯膀胱、子宫、输尿管、胃等。

(4)种植转移:癌灶浸透浆膜,癌细胞脱落入腹腔。

【临床病理分期(TNM分期)】

T代表原发癌灶。原位癌为Tis,肿瘤侵及黏膜下层为T1,侵及黏膜肌层为T2,穿透肌层至浆膜下或侵犯无腹膜覆盖的结直肠旁组织为T3,穿透脏层腹膜或侵及其他脏器或组织为T4

N代表淋巴结转移。无区域淋巴结转移为N0,1~3个区域淋巴结转移为N1,4个及4个以上区域淋巴结转移为N2

M代表远处转移。无远处转移为M0,凡有远处转移为M1

根据不同的TNM组合,确定结肠癌的临床病理分期。

【临床表现】

(1)排便习惯和粪便性状的改变:常为最早症状。

(2)腹痛:早期可有,出现肠梗阻时加重。

(3)腹部肿块:可为瘤体本身,也可能是梗阻近端扩张的肠管。

(4)肠梗阻症状:属晚期表现。

(5)全身症状:贫血、乏力、消瘦、低热等。

(6)晚期转移表现:肝大、黄疸、腹水、恶病质等。

一般右半结肠癌以全身症状、贫血、腹部肿块为主要表现,而左半结肠癌以肠梗阻、腹泻、便秘、便血等症状为显著。

【辅助检查】

纤维结肠镜检查可以直视病变,并同时行病理取材,目前为结肠癌确诊的首选方法。X线钡剂灌肠或气钡双重造影检查也有重要意义。超声和CT检查有助于了解病灶侵袭、转移情况。血清癌胚抗原(CEA)测定对判断预后和监测复发有一定价值。

【治疗】

原则是以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

(1)结肠癌根治性手术:切除范围包括癌肿所在肠袢及其系膜和区域淋巴结。

(2)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的手术治疗: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一期根治性手术、二期根治性手术、姑息切除术、结肠(回肠)造口术、短路手术等。

(3)化学药物治疗:结肠癌的辅助化疗以氟尿嘧啶为基础用药,以静脉给药方式为主,能提高Ⅱ~Ⅲ期结肠癌的5年生存率。常用方案有FOLFOX6方案(奥沙利铂+亚叶酸钙+氟尿嘧啶)、XELOX方案(奥沙利铂+希罗达)和MAYO方案(氟尿嘧啶+亚叶酸钙)。目前推荐对Ⅲ、Ⅳ期结肠癌患者应用新辅助化疗加术后化疗。

(二)直肠癌(Carcinoma of Rectum)

【流行病学特点】

直肠癌发病率占消化道癌的第二位,发病有增加趋势。我国直肠癌的发病有3个流行病学特点:①直肠癌比结肠癌发病率高。②低位直肠癌所占的比例较高,达75%。③青年人直肠癌比例达10%~15%。

【病因学】

直肠癌发生可能的相关因素有:①饮食及致癌物质: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素饮食;甲基胆蒽等致癌物质。②直肠癌前疾病:溃疡性结肠炎、血吸虫病、直肠腺瘤、直肠息肉等。③遗传因素:有直肠癌家族史者属高危人群,发病率明显高于常人。

【病理分型】

大体类型分为溃疡型、隆起型和浸润型,其中溃疡型最为多见,占50%以上。组织学类型包括腺癌、腺鳞癌、未分化癌等,其中多数为腺癌。

【临床病理分期(TNM分期)】

参照结肠癌TNM分期。

【转移途径】

(1)直接浸润:首先环绕肠壁生长,后期可浸润至子宫、膀胱、输尿管、前列腺、阴道等处。

(2)淋巴转移:是直肠癌主要的转移方式。上段直肠癌向上转移;下段直肠癌向上方和侧方转移;总体来说,很少向下方转移;齿状线附近的直肠癌或肛管癌可转移至腹股沟淋巴结。

(3)血行转移:最常见的转移脏器是肝,也可转移至肺、骨、脑。

(4)种植转移:发生很少,偶见于上段(腹膜返折以上)直肠癌。

【临床表现】

(1)直肠刺激症状:排便习惯改变,里急后重等。

(2)肠腔狭窄症状:大便变形、变细及肠梗阻表现。

(3)癌肿破溃感染症状:黏液脓血便、局部疼痛等。

(4)浸润转移及晚期表现:尿频、尿急、血尿、骶尾部疼痛、肝大、腹水、黄疸、恶病质等。

【诊断】

大便潜血检查可作为结直肠癌普查或高危人群初筛的手段,结果阳性者需进一步检查。直肠指检简便易行,是诊断直肠癌的最重要方法之一,千万不可忽视。内镜检查包括肛门镜、乙状结肠镜、纤维结肠镜,可直视病灶,取材行病理检查,对确诊有重要价值。对直肠癌患者,术前行纤维结肠镜检查,还有助于明确是否存在大肠多发肿瘤。腔内超声、CT、MRI有助于评估肿瘤的浸润程度和转移、扩散情况。血清癌胚抗原(CEA)测定有助于估计预后和监测复发。此外,部分患者须行妇科检查或膀胱镜检查,以明确是否有相关脏器受侵及受侵程度。

【手术治疗】

根治性切除是治疗直肠癌的最重要方式,也是患者获得长期生存或治愈的唯一希望。手术方式应根据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和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由于97%的直肠癌沿肠壁向远端浸润不超过2cm,而且肠道吻合器的应用使低位的吻合变得容易,所以,目前对很多低位直肠癌的患者可以采取保留肛门的术式。

(1)局部切除术:适用于早期、瘤体小、局限于黏膜或黏膜下层(T1),分化程度较高的直肠癌。具体术式包括:①经肛局部切除术。②骶后径路局部切除术。

(2)腹会阴联合直肠癌切除术(Miles手术):原则上适用于腹膜返折以下的直肠癌,切除范围包括乙状结肠远端、全部直肠、肠系膜下动脉及其区域淋巴结、全直肠系膜、肛提肌、坐骨直肠窝内脂肪、肛管及肛门周围5cm的皮肤、皮下组织及全部肛门括约肌,同时行乙状结肠单腔造口。

(3)经腹直肠癌切除术(Dixon手术):适用于距齿状线5cm以上的直肠癌,要求远端切缘距肿瘤下缘2cm以上。

(4)经腹直肠癌切除、近端造口、远端封闭手术(Hartmann手术):适用于不能耐受Miles手术或因急性肠梗阻不宜行Dixon手术的患者。

(5)后盆脏器和全盆脏器清扫:直肠癌侵犯子宫时,在根治术基础上一并切除子宫,称为后盆脏器清扫。对男性患者,在直肠癌侵犯膀胱时行直肠、膀胱一并切除;或对女性患者行直肠、子宫和膀胱一并切除,称为全盆脏清扫。

(6)乙状结肠双腔造口术:适用于晚期直肠癌无法切除,但患者伴有肠梗阻者;手术目的是解决排便问题。

【其他治疗】

(1)化学治疗:参见结肠癌化疗。

(2)放射治疗:提高手术切除率,降低复发,也常用于未能根治切除或术后局部复发者。

(3)新辅助放化疗:对局部晚期(T3、T4)的中低位直肠癌采用新辅助放化疗,已得到广泛认可。

(4)低位直肠癌导致梗阻,已无手术机会者,可予局部冷冻、电灼、激光凝固、放置金属支架等方式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