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乳房疾病

六、乳房疾病

(一)急性乳腺炎(Acute Mastitis)

【病因】

(1)乳汁淤积:乳汁是细菌理想的培养基。

(2)细菌入侵:乳头损伤常是细菌侵入的途径,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临床表现】

(1)局部表现:红、肿、热、痛,患侧腋窝淋巴结肿大,部分病例脓肿形成。

(2)全身表现:发热、寒战、脉快,血白细胞计数升高。

【治疗原则】

总的原则是消除感染,排出乳汁。脓肿形成前采用局部热敷(硫酸镁),理疗,患侧停止哺乳,吸净乳汁,全身应用抗生素(青霉素、红霉素等);脓肿形成后应积极行脓肿切开引流,全身应用抗生素;患侧停止哺乳,必要时双侧停止哺乳。

(二)乳腺囊性增生病(Mastopathy)

【病因】

(1)雌、孕激素比例失调,使乳腺实质增生过度或复旧不全。

(2)乳腺实质中雌激素受体异常,使乳房各部分的增生程度参差不齐。

【临床表现】

突出表现为周期性乳房胀痛及乳房肿块。疼痛与月经周期有关,往往在月经前加重,月经后减轻或消失。查体发现一侧或双侧乳腺弥漫性增厚,肿块呈颗粒状、结节状或片状,界限不清,少数患者伴有乳头溢液。该病病程长,发展缓慢。

【诊断和鉴别】

为中青年妇女常见疾病,结合病史、临床表现、超声等辅助检查,诊断常不困难。重点是与乳癌的鉴别,后者肿块更明确,质地偏硬,与周围乳腺有较明显区别,可伴有腋窝淋巴结肿大。有时需要进行乳房钼靶X线、细胞学检查,甚至切除后组织学检查。

【治疗原则】

主要采用对症治疗,如服用中药逍遥散、百消丹等,也可短时间内口服三苯氧胺。患者应学会乳房自检,并定期随访。怀疑恶变或少数症状严重者考虑手术治疗。

(三)乳房纤维腺瘤(Fibroadenoma)

乳房纤维腺瘤是乳腺纤维细胞受雌激素刺激而出现的良性增生。好发于青年女性,多为乳房单发肿块,缓慢生长,形态规则,一般无其他伴随症状。少数病例为多发。有恶变可能,且妊娠可使瘤体增大,因此主张手术切除。

(四)乳管内乳头状瘤(Intraductal Papilloma)

好发于中年女性,多发于较大乳管,为良性肿瘤,较易发生恶变。常因乳头溢液(血性多见)就诊,肿块不易发现。因其恶变率为6%~8%,所以应准确定位,及早手术;增生活跃或有恶变倾向者须扩大切除范围。

(五)乳腺癌(Breast Cancer)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恶性肿瘤,患病率呈上升趋势。雌酮和雌二醇与乳腺癌发病直接相关。好发于更年期和绝经期妇女。月经初潮早,绝经晚,不孕,生育年龄晚,乳腺癌家族史,肥胖、高脂饮食及某些环境因素与乳腺癌的发病关系密切。

【转移途径】

(1)局部扩展:侵及皮肤、Cooper韧带、胸肌。

(2)淋巴转移:①胸大肌外缘淋巴结—同侧腋窝淋巴结—锁骨下淋巴结—锁骨上淋巴结—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远处转移。②内侧淋巴管—胸骨旁淋巴结—锁骨上淋巴结—远处转移。③逆行转移到对侧腋窝或腹股沟区。

(3)血行转移:最常见转移部位是骨、肺、肝等。

【临床表现】

(1)乳房单发肿块,质地硬,欠光滑。

(2)乳腺局部隆起、发红、局部凹陷(酒窝征)、乳头内陷及方向改变、“橘皮”样改变等。

(3)表皮溃疡、肿物固定、“铠甲胸”等局部晚期表现。

(4)淋巴结转移和血行转移表现:多为患侧腋窝淋巴结肿大,质地硬。随病情进展,肿大淋巴结可彼此融合,粘连固定。如血行转移到肺、骨、肝脏,可出现胸痛、气急、骨痛、肝大、黄疸等相应表现。

(5)特殊类型的乳腺癌:①炎性乳腺癌(Inflammatory Breast Carcinoma):局部皮肤呈炎症样改变,发展迅速,预后差。②乳头湿疹样癌(Paget’s Carcinoma of the Breast):肿瘤发生于乳晕区的乳管内,乳头、乳晕区呈湿疹样改变,恶性度较低,预后较好。

【诊断】

临床表现结合超声、钼靶X线、病灶穿刺病理学检查、术中术后病理等,其中病理检查是明确诊断的金标准。

【乳腺癌的TNM分期】

(1)T(Tumor):原发癌瘤:T0、Tis、T1~T4

(2)N(Node):区域淋巴结:N0~N3

(3)M(Metastasis):远处转移:M0和M1

根据不同的TNM组合将乳腺癌分为:0期、Ⅰ期、Ⅱ期、Ⅲ期和Ⅳ期。

【治疗】

治疗原则是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包括:手术治疗、化学药物治疗、放射治疗、内分泌治疗、生物治疗等。

(1)手术治疗:①乳腺癌根治术(Radical Mastectomy):包括整个乳房、胸大肌、胸小肌、腋窝及锁骨下淋巴结的整块切除;创伤较大,实施前须有病理学支持乳腺癌诊断。②扩大根治术(Extensive Radical Mastectomy):在根治术基础上同时切除胸廓内动、静脉及其周围的淋巴结(胸骨旁淋巴结),现已很少应用。③改良根治术(Modified Radical Mastectomy):保留胸大肌,切除胸小肌或保留胸大肌、胸小肌;常用于Ⅰ、Ⅱ期乳腺癌,是目前采用的主流术式。④全乳房切除术(Total Mastectomy):适合于微小、原位癌或不能耐受根治术的患者。⑤保留乳房的乳腺癌切除术(Iumpectomy and Axillary Dissection):完整切除肿块及腋淋巴结清扫,用于Ⅰ、Ⅱ期乳腺癌,乳房有适当体积,术后能保持外观效果者。须通过术中病理证实标本边缘无癌细胞浸润,术后必须接受放射治疗。

(2)化学药物治疗:①指征:浸润性乳腺癌伴腋窝淋巴结转移者;腋窝淋巴结无转移,但肿瘤直径>2.0cm,组织学类型差,雌、孕激素受体阴性,肿瘤S期细胞百分率高,细胞分裂相多,异倍体肿瘤及癌基因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有过度表达者。②用药方案:CAF(环磷酰胺、多柔比星、氟尿嘧啶)、TAC(多西他赛、多柔比星、环磷酰胺)、CMF(环磷酰胺、甲氨蝶呤、氟尿嘧啶)等。③主要副反应:消化道症状,骨髓抑制,肝功、肾功受损。

(3)放射治疗:①病理报告有腋中或腋上组淋巴结转移者。②阳性淋巴结占淋巴结总数1/2以上,或有4个以上淋巴结阳性者。③病理证实胸骨旁淋巴结阳性者;原发病灶位于乳房中央或内侧而作根治术后,尤其是腋淋巴结阳性者。④保留乳房的乳腺癌切除术术后。

(4)内分泌治疗:对雌激素依赖性肿瘤(ER阳性)的效果较好。应用雌激素受体(ER)阻滞剂他莫昔芬(Tamoxifen),20mg/d,连用5~10年。其副作用主要有恶心、呕吐、血栓形成、子宫内膜异常增生等。新近发展的芳香化酶抑制剂,如来曲唑、阿那曲唑等,对绝经后患者的疗效优于他莫昔芬。

(5)生物治疗:曲妥珠单抗对HER2过度表达的乳腺癌患者有一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