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外科休克
【概念】
休克是机体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病理过程,是一个由多种病因引起的综合征。
【分类】
临床上将休克按病因分为5类:低血容量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过敏性休克。前两种类型是外科中常见的休克。失血性休克和创伤性休克同属于低血容量性休克。
【临床表现和诊断】
1.低血容量性休克
低血容量性休克的诊断一般不难,重要的是要做出早期诊断。凡遇到大量失血、失水或严重创伤时,均应想到休克发生的可能,注意观察早期临床表现。
(1)休克早期临床表现(轻度休克):血容量丧失未超过20%。出现精神紧张、烦躁;面色苍白、手足湿冷;收缩压正常或稍高,舒张压升高,脉压缩小,心率增快;口渴,尿量正常;周围循环正常。
(2)休克期临床表现:①中度休克:血容量丧失20%~40%。神志清楚,表情淡漠;皮肤苍白,手足发冷;血压下降,脉压更小,脉搏细速;明显口渴,尿少;表浅静脉塌陷,毛细血管充盈迟缓。②重度休克:血容量丧失40%以上。表现为:意识模糊或昏迷,全身皮肤、黏膜紫绀,四肢厥冷,血压测不到,脉搏摸不清;少尿或无尿。若皮肤、黏膜出现瘀斑以及消化道广泛出血,提示病情已发展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阶段。
2.感染性休克
有严重感染的患者出现兴奋或精神萎靡、嗜睡,或突然出现明显的过度换气,应考虑有休克的可能。体温突然高达39℃以上或突然下降到36℃以下,有畏寒、寒战,接着出现面色苍白、脉细速,则往往表示已进入休克抑制期。
感染性休克的血流动力学有高动力型(高排低阻型)和低动力型(低排高阻型)两种,其临床表现迥异,分别称为暖休克和冷休克(表2-1-3)。暖休克很少见。
表2-1-3 两种感染性休克的临床表现

【休克的监测】
1.一般监测
(1)精神状态:能反映脑组织灌流情况。患者神志清楚,反应良好,是有效循环血量充足的表现。若患者神志淡漠、烦躁、头晕、眼花、谵妄或昏迷,说明脑循环血流不足。
(2)皮肤温度、色泽:反映体表灌流的情况。四肢温暖,皮肤干燥,毛细血管充盈时间(轻压指甲或口唇时,局部暂时缺血苍白,松压后迅速转红润)正常,表示血容量充足。紫绀、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皮肤花斑等说明血液瘀滞;皮肤黏膜有出血点提示有DIC。
(3)血压:应定时测量血压,以进行动态比较。休克代偿期血管收缩,血压正常。收缩压小于90mmHg,脉压小于20 mmHg是休克存在的证据。
(4)脉率:脉搏增快常出现在血压下降之前。脉快时要注意休克是否已经发生;有时血压虽低,但脉搏由快变慢,由弱变强,手足温暖,往往表示休克趋于好转。
休克指数即脉率与收缩压之比(脉率/收缩压),可以帮助判定有无休克及其程度。指数为0.5,一般表示无休克;超过1.0~1.5,表示存在休克;在2.0以上,表示休克严重。
(5)尿量:是反映肾脏血液灌流情况的指标,也可反映生命器官血液灌流的情况。应留置导尿管,观察每小时尿量。尿量小于25 mL/h,比重增大,表明肾血管收缩或血容量不足;血压正常,尿量仍少,尿比重偏低者,常表明有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可能。尿量稳定在30 mL/h以上,提示休克纠正。
2.特殊监测
在严重的或持续时间很久的低血容量性休克和感染性休克中,血液动力学的变化常不能从一般监测项目中得到充分反映,需进一步做某些特殊项目的监测,以便更好地判断病情和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
(1)中心静脉压(CVP):反映静脉血回流和右心功能。其高低与血容量和血管张力有密切关系。正常值5~10cmH2O。主要影响因素:①血容量。②静脉血管张力。③右心室排血功能。④胸腔或心包内压力。⑤静脉回心血量。
在低血压情况下,CVP<5cmH2O,表示血容量不足;CVP>15cmH2O,提示心功能不全,静脉过度收缩,或肺循环阻力增加;体液量过多;CVP>20cmH2O,提示充血性心力衰竭。
(2)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患者左心功能不全时,CVP不能反映左心功能情况,需测定PCWP。PCWP可反映肺静脉、左心房和左心室舒张末期的压力及肺循环阻力。方法:应用Swan-Ganz飘浮导管,可测得肺动脉压(PAP)、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将导管从周围静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或股静脉)插入上腔静脉后将气囊充气,使其随血流经右心房、右心室进入肺动脉,测定肺动脉压(PAP)、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正常值:肺动脉压(PAP)10~22mmHg,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6~15mmHg,与左心房内压接近。PCWP低于正常值,反映血容量不足;PCWP增高反映肺循环阻力增高,有肺水肿存在。
(3)心排出量(CO)和心脏指数(CI):CO是心率和每搏排出量的乘积,可经Swan-Ganz飘浮导管应用热稀释法测出。成人CO正常值为4~6L/min。CI为单位体表面积的心排出量,正常值为2.5~3.5L/(min·m2)。休克时一般都降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在临床上已能够连续测定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并动态地观察氧供(DO2)和氧耗(VO2)。
(4)动脉血气分析:动脉血氧分压(PaO2 )正常值为80~100mmHg,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正常值为35~45mmHg,动脉血pH正常为7.35~7.45。
休克时,如患者原无肺部疾病,由于常有过度换气,PaCO2一般较低或在正常范围之内。如超过45~50 mmHg,常提示肺泡通气功能障碍。PaO2低于60mmHg,吸入纯氧后仍无改善,常为ARDS的信号。通过血气分析,还可了解休克时代谢性酸中毒的情况。
(5)动脉血乳酸盐测定:正常值为1~1.5mmol/L。一般说来,休克持续时间愈长,血液灌流障碍愈严重,动脉血乳酸盐浓度也愈高。乳酸盐浓度持续升高,表示病情严重,预后不佳。
(6)DIC的实验室检查:对疑有DIC的患者,应进行有关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消耗程度的检查,以及反映纤维蛋白溶解性的检查。血小板计数低于80×109/L,血浆纤维蛋白原少于1.5g/L,凝血酶原时间较正常延长3s以上,副凝固试验阳性,即可确诊为DIC。
【休克的治疗】
治疗原则:尽早除去一切休克的原因,尽快恢复有效循环血量,纠正微循环障碍,增进心脏功能,恢复人体正常代谢。
1.一般急救措施
(1)控制活动性大出血:止血。
(2)保持呼吸道通畅,保证氧供给。
(3)保持患者安静,避免过多搬动。
(4)保暖,但不加温。低温可以影响血流速度和黏稠度。体温过高,可引起皮肤血管扩张,影响生命器官的血流量和增加氧耗量。
(5)体位:头和躯干抬高20°~30°,下肢抬高15°~20°,以增加回心血量。
(6)及早建立静脉通路,必要时用药物维持血压。
2.补充血容量
是抗休克的根本措施,根据失血、失液量、病程、尿量及CVP值等估计所需补充量。虽然在失血性休克中,丧失的主要是血液,但在补充血容量时,并不需要全部补充血液,而常用晶体液和血液成分同用的方法。在补充血容量的过程中,也可用血浆来代替部分血液。
为了快速补充血容量和观察心脏对输液的负荷情况,可进行CVP测定。CVP与补液的关系如表2-1-4所示。
表2-1-4 中心静脉压(CVP)和动脉血压(BP)与补液的关系

*:0.9%生理盐水250mL,于5~10min内经静脉注入。输液后BP升高,而CVP不变,提示血容量不足;BP不变,而CVP升高3~5cmH2O,提示心功能不全。
3.积极治疗原发病
尽早解除致病因素,消除可能发生或加重休克的潜在诱因。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如控制大出血、脓肿引流、坏死组织清除等。
4.纠正酸中毒
休克时由于微循环障碍,组织缺氧,常有不同程度的酸中毒。早期经补充血容量,改善微循环血液灌流后,多能自行纠正,一般无必要输注碱性药物。但在休克比较严重,特别是抗休克措施开始较晚,而有明显酸中毒症状,动脉血气分析显示[HCO3-]低于15mmol/L时,应考虑使用碱性药物;[HCO3-]低于10mmol/L时,应立即使用碱性药物。常用药物为5%碳酸氢钠溶液。使用碱性药物后,须密切监测动脉血气分析结果,适时停用,以免导致碱中毒。
5.血管活性药的应用
在充分容量复苏的前提下需应用血管活性药物,以维持脏器灌注压。
(1)多巴胺:小剂量时[1~5μg(kg·min)]兴奋多巴胺受体,使肾、肠系膜、冠状动脉扩张,维持肾血流及冠脉供血;中等剂量[5~10μg(kg·min)]兴奋β肾上腺素能受体,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排出量;大剂量[(>15μg(kg·min)]兴奋α肾上腺素能受体,使动脉收缩(包括肾动脉)。故在抗休克时,应选用中小剂量的多巴胺。
(2)间羟胺(阿拉明):α、β受体兴奋剂,可兴奋心肌,收缩血管,提高外周阻力,使血压升高。
(3)去甲肾上腺系:以兴奋α受体为主,轻度兴奋β受体,能兴奋心肌,收缩血管,升高血压及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作用时间短。
(4)酚妥拉明:α受体阻滞剂,扩张血管,增加冠脉血流量,降低外周阻力和血压;间接反射性兴奋β受体,轻度增加心肌收缩力、心排出量和心率。
(5)强心药:用以增强心肌收缩的药物,包括兴奋α和β肾上腺素能受体的药物,如多巴胺等。还有西地兰等强心苷,可增强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
6.治疗DIC,维护重要器官功能
(1)对诊断明确的DIC,可用肝素抗凝。
(2)预防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调整血容量,改善微循环,补液应及时、足量而不过多;控制肺部感染;给氧,保持呼吸道通畅。遇有严重休克,可早期进行人工正压通气。
(3)维持肾功能:扩容,必要时选用扩张肾动脉的升压药(如多巴胺)。血压恢复后,如仍持续少尿,应鉴别原因,若为肾功能不全,应严格控制入液量及钾的摄入,按急性肾衰处理。
(4)改善心功能:严重休克的晚期常出现心肌收缩力减弱,因此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冠脉供血,减轻心脏负荷是处理原则。常用药物有西地兰等,同时注意抗心律失常治疗。
7.皮质类固醇的应用
一般用于感染性休克和严重休克,主张使用大剂量,一般只用1~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