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部分切除、肠端-端吻合术
【适应证】
(1)各种原因引起的小肠坏死,如绞窄性肠梗阻、绞窄性疝等。
(2)严重的小肠损伤,不能修补或修补困难。
(3)部分小肠炎性病变引起的穿孔、肠瘘、慢性梗阻。
(4)小肠肿瘤。
(5)某些小肠肠管的先天性畸形,如Meckel憩室、先天性肠闭锁或狭窄等。
(6)广泛的小肠粘连,分离困难;或虽经分离,但浆膜面损伤过大。
(7)各种胸、腹部及泌尿系手术需要用小肠移植或转流手术。
【操作步骤】
(1)麻醉及体位:患者仰卧于术台,一般采用全身麻醉。
(2)切口:一般应邻近病变部位取切口。若病变部位未确定,多采用右侧中腹部经腹直肌或旁正中切口。
(3)探查腹腔,确定病变范围:探查腹腔,进一步明确诊断;观察并记录腹腔内液体的量、颜色、气味和黏稠度。探查肠管应按顺序进行,操作要轻柔。找到病变后,将病变肠管提到切口外,将正常肠管按顺序还纳入腹,在病变肠管与腹壁间用盐水纱垫隔开。小肠切除范围一般应超过明显受累区5~10cm。
(4)分离肠系膜:展开肠袢,观察病变及系膜血管分布情况,确定具体切除范围。在预定切除部位,按血供方向,先将一面的系膜做“V”形切开,接着按同一切开面剪开另一面的系膜(图2-1-26)。然后分离、钳夹、切断、结扎所遇的系膜血管,最后切断该部系膜。
(5)切除肠管:在拟切除肠管两端,各以一把Kocher钳自小肠对系膜缘斜行指向系膜缘,使钳与小肠的横轴约成30°,且钳尾偏向保留段肠管。再将两端紧贴保留段肠管的肠系膜各分离约0.5cm。然后在距Kocher钳3~5cm的健侧小肠处各用一把肠钳钳夹肠管(图2-1-27)。在肠钳与Kocher钳之间的肠管后方垫干纱布。紧贴两端的Kocher钳的健侧切断肠管,移除标本及衬垫纱布。吸净断端肠管的内容物,用0.5%碘伏棉球消毒肠腔。

图2-1-26 扇形分离肠系膜

图2-1-27 切断肠管
(6)肠端-端吻合:①将小肠两断端靠拢,周围以盐水纱布垫隔开。然后以1号丝线在距断端约0.5cm处的系膜及对系膜缘缝支持线(图2-1-28)。②用4号丝线间断全层缝合吻合口的前、后壁(图2-1-29、图2-1-30)。③全层缝合结束后,撤去肠钳,距离全层缝合约0.3cm处,以1号丝线作吻合口前、后壁浆肌层间断缝合(图2-1-31)。缝合结扎后应将全层缝线完全覆盖。④用手轻轻挤压两端肠管,观察吻合口有无渗漏。用拇、示指尖对合检查吻合口是否通畅(图2-1-32)。
(7)以1号丝线间断缝合肠系膜切缘,关闭系膜裂孔(图2-1-33)。
(8)如果腹腔渗出液较多或污染较重,应将渗液吸出,以生理盐水冲洗腹腔,必要时放置引流。检查肠管及腹腔内无活动性出血及异物存留后,将肠袢按自然顺序还纳入腹,清点器械、纱布,逐层关闭切口。

图2-1-28 缝支持线

图2-1-29 肠后壁间断全层缝合

图2-1-30 肠前壁间断全层内翻缝合

图2-1-31 浆肌层间断垂直褥式内翻缝合

图2-1-32 检查吻合口

图2-1-33 关闭系膜裂孔
【注意事项】
(1)应正确判断肠管的活力,尤其当疑有大段肠管坏死时,应争取保留尽可能多的肠管。
(2)在准备行肠切除前,应探查全部肠管,以免遗漏病变。
(3)应正确决定肠切除范围,切除的部位应选择在健康肠管,且保留端的肠壁应有良好的血液供应。如病变为多发,应根据病变的大小和其间的距离作分段或一并切除。
(4)两端肠腔大小悬殊的吻合,可加大口径小的肠管断端的切断线角度。若悬殊过大,可采用端-侧吻合。
(5)开放吻合时,应注意止血,以防发生术后吻合口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