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肠梗阻

十一、肠梗阻

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顺利通过肠道,称为肠梗阻(Intestinal Obstruction),是外科常见急腹症之一。

【分类】

1.按病因分类

(1)机械性肠梗阻: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肠腔狭小或不通,致使肠内容物通过障碍,是最常见类型的肠梗阻。肠腔阻塞、肠管受压、肠壁肿瘤及炎性狭窄等引起的肠梗阻属于此类。

(2)动力性肠梗阻:相对少见。肠管本身无器质性病变,也无阻塞,而是由于神经反射或毒素刺激等导致肠蠕动丧失或肠管痉挛,使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例如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腹膜后血肿等引起的麻痹性肠梗阻,慢性铅中毒引起的痉挛性肠梗阻等。

(3)血运性肠梗阻:由于肠系膜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致使肠管血运障碍,继而发生肠麻痹,甚至肠坏死。多见于老年人及动脉硬化者,近年发病有上升趋势。

2.按肠壁有无血运障碍分类

(1)单纯性肠梗阻: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但肠管无血运障碍。

(2)绞窄性肠梗阻:肠梗阻伴肠管血运障碍,须急诊手术治疗。

3.其他分类

按梗阻位置的高低分为高位梗阻和低位梗阻;根据梗阻的程度分为完全梗阻和不完全梗阻;按病情的急缓分为急性梗阻和慢性梗阻。一段肠袢两段完全闭塞,如肠扭转、结肠肿瘤造成梗阻时,称为闭袢性肠梗阻。

【病理生理】

1.局部改变

单纯性机械性肠梗阻时,梗阻以上肠管蠕动增强并因气、液积贮而扩张,梗阻以下肠管则瘪陷、空虚;扩张和瘪陷肠管交界处即为梗阻部位。急性完全性肠梗阻时,梗阻以上肠管严重扩张,肠腔内压力不断增高,进而导致肠壁静脉回流受阻;如继续发展,出现动脉血运障碍,梗阻则由单纯性转为绞窄性,最终可发生肠管坏死、穿孔。

2.全身性改变

(1)体液丧失:由于不能进食、消化液丢失、炎症渗出等原因,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缺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

(2)感染和中毒:梗阻以上肠腔内细菌大量增殖并产生毒素,同时局部抵抗力下降,导致细菌易位。当肠坏死、穿孔,发生腹膜炎时,全身感染中毒尤为严重。

(3)休克:体液丧失或(和)感染中毒发展到一定程度可引起休克,重者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

(4)因严重腹胀、腹内压增高导致呼吸、循环功能障碍。

【临床表现】

1.症状(四大主症)

(1)腹痛:机械性肠梗阻时,一般出现脐周的阵发性绞痛,伴腹内串气感;如果腹痛间歇期不断缩短,以致发展为剧烈的持续性腹痛,应考虑转为绞窄性肠梗阻的可能。麻痹性肠梗阻表现为持续性胀痛或不适,无阵发性绞痛。

(2)呕吐:高位肠梗阻时,呕吐出现早而频繁,呕吐物多为胃十二指肠内容物;低位梗阻时,呕吐出现较晚、较少,呕出物可呈粪水样。绞窄性肠梗阻时,呕吐物可为棕褐色或呈血性。机械性肠梗阻的呕吐呈反射性,麻痹性肠梗阻的呕吐呈溢出性。

(3)腹胀:高位肠梗阻时腹胀不明显;低位梗阻及麻痹性梗阻时,腹胀明显,可遍及全腹。不对称性腹胀常见于肠扭转等闭袢性肠梗阻。

(4)停止自肛门排气排便:急性完全性肠梗阻发生后,患者多不能自行排气排便,但梗阻早期、高位梗阻或不完全梗阻时仍可有排便、排气。肠套叠、绞窄性肠梗阻或血运性肠梗阻时可排出血性黏液便。

2.体征

(1)全身表现:早期单纯性肠梗阻一般无明显全身表现。梗阻晚期或绞窄性肠梗阻患者,可出现口干舌燥,眼窝深陷,皮肤弹性降低,脉率增快,尿量减少等缺水表现,重者出现脉搏细速、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四肢发凉等中毒和休克征象。

(2)腹部体征:①视诊:机械性梗阻时可见胃肠型和蠕动波;肠扭转时可见不对称性腹胀。②触诊:单纯性肠梗阻可有腹部压痛,但无腹膜刺激征;绞窄性肠梗阻时可有固定压痛和腹膜刺激征;肠扭转、绞窄性肠梗阻时可触及形似包块的胀大肠袢;部分因蛔虫、粪块、肿瘤引起的肠梗阻可扪及腹部包块。③叩诊:严重腹胀时腹部叩诊呈高度鼓音;腹腔内渗液较多时可叩及移动性浊音。④听诊:机械性梗阻时,肠鸣音高调、亢进,可闻及气过水音;麻痹性梗阻时,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3)直肠指检:低位肠套叠、直肠肿瘤等造成梗阻时,可触及直肠腔内“肿块”。

3.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肠梗阻早期常无明显变化。随病情进展,结合上述全身性病理生理改变,可出现血红蛋白值和红细胞比容升高、尿比重增高、白细胞计数增加等,还可出现血气分析和血Na+、K+、Cl-、尿素氮、肌酐的变化。绞窄性肠梗阻时,呕吐物或粪便中可检出大量红细胞,或呈潜血阳性。

(2)X线及CT检查:多数肠梗阻患者行腹立位或侧卧位摄片时,可见腹部多个气液平面及充气、胀大肠袢,对诊断有重要意义。如怀疑肠套叠、乙状结肠扭转或结肠肿瘤时,还可作低压钡剂灌肠、CT等检查以助诊断。

【诊断】

(1)是否肠梗阻:根据上述典型症状、体征和腹立位片检查结果,确立肠梗阻的诊断往往并不困难。但应注意,少数患者缺乏典型临床表现,需要经过鉴别、观察后才能得出诊断。

(2)是机械性还是动力性梗阻:机械性梗阻有明显痉挛性腹痛,因肠蠕动增强而致肠鸣音亢进、高调及气过水音;麻痹性梗阻与之相反,腹痛较轻、腹胀明显,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3)是单纯性还是绞窄性梗阻:多数单纯性梗阻可先行非手术治疗,而绞窄性梗阻预后严重,必须及早进行手术治疗,因此明确梗阻是单纯性还是绞窄性是非常重要的。归纳起来,绞窄性梗阻常有以下临床征象:①腹痛为持续性,剧烈不能忍受,呕吐出现早、剧烈而频繁。②全身情况迅速恶化,出现缺水、感染中毒、休克、严重代谢紊乱,甚至多脏器功能不全。③腹胀不对称,有明显腹膜刺激征,可扪及局部隆起或压痛性肿块(胀大的肠袢)。④呕吐物、胃肠减压抽出液、肛门排除物或腹腔穿刺抽出液为血性。⑤腹部X线检查见位置固定、孤立突出的胀大肠袢,或有假肿瘤状阴影;或肠间隙增宽,提示有腹腔积液。

(4)是高位还是低位梗阻:高位梗阻呕吐发生早而频繁,腹胀相对较轻;低位梗阻呕吐发生较晚,次数较少,腹胀较明显。低位小肠梗阻和结肠梗阻的鉴别往往需要借助腹部X线和CT检查。

(5)是完全性还是不完全性梗阻:完全性梗阻症状较重,可完全停止排气排便;腹部X线检查可见梗阻以上肠袢明显充气、扩张,梗阻以下结肠内无气体影。不完全梗阻时呕吐、腹胀较轻,肠袢扩张较不明显,结肠内仍有气体。

(6)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梗阻:根据患者年龄、病史、体征、X线及CT检查等几方面进行分析。如有腹部外伤或手术史的小肠梗阻,多为粘连性肠梗阻;结肠梗阻常因粪块、肿瘤所致,新生儿肠梗阻以肠道先天性畸形为多见;2岁以内小儿多见肠套叠等。应注意的是,腹外疝嵌顿是肠梗阻的常见原因之一,因此对所有肠梗阻患者均应检查腹股沟区、股部和脐部,以明确或除外腹外疝嵌顿造成的梗阻。

【治疗】

治疗原则是纠正因肠梗阻引起的全身生理紊乱和解除梗阻,具体方法应根据梗阻的类型、部位和患者的全身情况而定。

(1)非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单纯性粘连性肠梗阻、麻痹性或痉挛性肠梗阻、蛔虫或粪块阻塞引起的肠梗阻、肠结核等炎症引起的不完全性肠梗阻、肠套叠早期等。治疗期间,须严密观察病情,如不见好转或反而加重,应采取手术治疗。治疗内容包括:①胃肠减压。②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③防治感染和中毒。④解除梗阻:根据梗阻原因和具体病情,选择经胃管灌注植物油、低压虹吸灌肠、低压空气灌肠、针刺疗法、中药治疗等。⑤对症治疗:可应用镇静、解痉挛药物,一般禁用镇痛药。

(2)手术治疗:适用于绞窄性肠梗阻、肿瘤或先天性畸形导致的肠梗阻,以及经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患者。手术原则是在最短时间内,以最简单的方法解除梗阻,恢复肠腔通畅。

【常见肠梗阻性疾病】

1.粘连性肠梗阻

粘连性肠梗阻是由于肠粘连或腹腔内粘连带所致的肠梗阻,发病率占肠梗阻的40%~60%。其病因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发育异常、胎粪性腹膜炎等属先天性原因,较少见;腹腔手术、炎症、创伤、出血、异物等为后天性原因,较多见。临床工作中最多见的是手术后所致的粘连性肠梗阻。

多数情况下,粘连性肠梗阻的诊断并不困难,其主要临床特点有:①多数患者有明确的腹腔手术、创伤或炎症史;部分病例以往有慢性肠梗阻症状或急性肠梗阻反复发作史。②绝大多数为单纯性机械性小肠梗阻,表现为脐周阵发性绞痛,伴有不同程度的呕吐、腹胀;腹部可见手术瘢痕,有时可见胃型和蠕动波;听诊肠鸣音亢进,可闻及高调肠音和气过水声。③腹部立位片可见多个阶梯状排列的气液平面。

对单纯性、不完全性粘连性梗阻,一般选用非手术治疗。经非手术治疗超过72h不见好转或病情加重,怀疑为绞窄性梗阻者,应及早手术。对反复频繁发作的粘连性肠梗阻也应考虑手术治疗。

2.肠扭转(Volvulus)

肠扭转是一段肠袢沿其系膜长轴旋转而造成的闭袢性肠梗阻,同时肠系膜血管受压,属绞窄性肠梗阻。常见的肠扭转有部分小肠、全部小肠和乙状结肠扭转。

小肠扭转多见于青壮年,常有饱食后剧烈运动等诱因;多表现为突发、剧烈、持续性的脐周绞痛,呕吐频繁,腹胀不明显或出现不对称性腹胀,有时可扪及有压痛的扩张肠袢,可无高亢肠鸣音。病程进展迅速,易发生休克。腹部立位片可见位置固定的孤立突出胀大肠袢,还可见空回肠换位,或排列成多种形态的小跨度蜷曲肠袢等特有征象。

乙状结肠扭转多见于老年男性,常有习惯性便秘史,除腹部剧烈绞痛外,有明显腹胀;呕吐出现晚,也可无呕吐;腹部立位片显示两个宽大的气液平面及马蹄状巨大的双腔充气肠袢。钡剂灌肠X线检查可见扭转部位钡剂受阻,钡影尖端呈“鸟嘴”形。

肠扭转是一种严重的机械性肠梗阻,扭转的肠管可在短时间内发生绞窄、坏死,一般应急诊手术治疗。

3.肠套叠(Intussusception)

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管腔内称为肠套叠,按其发生部位分为回盲部套叠、小肠套叠、结肠套叠等类型。

肠套叠是小儿肠梗阻的常见原因,80%发生在2岁以下儿童,最多见的类型是回盲部套叠。小儿肠套叠多与其肠管解剖特点有关,很少存在息肉、肿瘤等病理因素,其临床特点有:①具有腹痛、血便和腹部肿块三大典型征象,即突发、剧烈的阵发性腹痛,排出果酱样血便,腹部可触及具有压痛的腊肠样肿块。②空气或钡剂灌肠X线检查可见空气或钡剂在梗阻处受阻,阻断钡影呈“杯口”状或“弹簧”状。

成人肠套叠较少见,其发生常与息肉、肿瘤等病理因素有关,梗阻症状、体征相对较轻,部分病例可自行复位,也有的反复发作,称为慢性复发性肠套叠。

如排除肠管绞窄、坏死,对小儿肠套叠应先采用空气或钡剂灌肠进行复位,有效率达90%以上。如灌肠复位失败,或病程超过48h,疑有肠管坏死,或复位后出现腹膜刺激征及全身情况恶化者,应采取手术治疗。成人肠套叠的发生常与相应病理因素有关,因此多主张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