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通气功能测定(原理、适应证、禁忌证、监测方法、意义)、肺功能判定
【适应证】
外科手术前,内科疾病的诊断、鉴别、疗效评估。
【禁忌证】
活动性咯血、活动性肺结核、未引流的气胸,严重的心血管疾病,重要脏器的血管瘤。
【临床意义】
(1)用于检测呼吸道的通畅程度、肺容量的大小,鉴别通气功能障碍的类型。
(2)鉴别气道梗阻的类型。
(3)用于胸腹部外科手术的术前评估。
(4)支气管激发试验用于确诊支气管哮喘。
(5)支气管舒张试验确定支气管阻塞的可逆程度。
(6)弥散功能测定是诊断肺换气功能的金指标。
(一)肺容量判定
1.简介
肺容量是指肺容纳的气体量。在呼吸周期中,肺容量随着进出肺的气体量而变化,吸气时肺容量增大,呼气时减小。其变化幅度主要与呼吸深度有关,可用肺量计测定和描记。肺容量是基本肺容积中两项或两项以上的联合气量。肺中含有的空气量称为肺容量。平静呼吸时每次的呼吸气量,称为潮气量(Tidal Volume),成年人为350~600mL,通常约为500mL。平静吸气终了后,再尽力吸入的最大空气量,称为补吸气量(Inspiratory Reserve Volume),平均为1500mL。另外,在平静呼气之后,再尽力呼出的最大气量,称为补呼气量(Expiratory Reserve Volume),也是平均为1500 mL。以上三者合在一起称为肺活量。最大的呼气也不能把肺内的气体全部呼出,仍残留有1000 mL左右,此称为余气量(Residual Volume)。余气量与补呼气量之和,称为机能性余气量(Functional Sesidu al Capacity),余气量与肺活量之和称为肺总容量(Total Lung Capacity,Total Lung Volume),约为4500 mL。另外,补吸气量与潮气量之和,称为吸气容量(Inspiratory Capacity),从而和机能性余气量加在一起即为肺总容量。潮气量乘以每分呼吸数,称为每分通气量(Respiratory Minute Volume),通常成年人为4~8L/min,运动时可达60L/min。
2.内容
(1)深吸气量:从平静呼气末做最大吸气时所能吸入的气量为深吸气量(Inspiratory Capacity),它也是潮气量和补吸气量之和,是衡量最大通气潜力的一个重要指示。胸廓、胸膜、肺组织和呼吸肌等的病变,可使深吸气量减少而降低最大通气潜力。
(2)功能余气量:平静呼气末尚存留于肺内的气量为功能余气量(Functional Residual Capacity,FRC),是余气量和补呼气量之和。正常成年人约为2500mL,肺气肿患者的功能余气量增加,肺实质性病变时减小。功能余气量的生理意义是缓冲呼吸过程中肺泡气氧和二氧化碳分压(PO2和PCO2)的过度变化。由于功能余气量的稀释作用,吸气时,肺内PO2不至于突然升得太高,PCO2不至于降得太低;呼气时,肺内PO2则不会降得太低,PCO2不至于升得太高。这样,肺泡气和动脉血液的PO2和PCO2就不会随呼吸而发生大幅度的波动,以利于气体交换。
(3)肺活量:肺活量(Vital Capacity)是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三者之和。最大吸气终末时再由肺尽力呼出气体的总量,乃作为测定肺功能的指标。
(4)时间肺活量:时间肺活量(Timed Vital Capacity)也叫用力呼气量(Forced Expiratoty Volume),即最大吸气终末开始进行尽可能快速而用力的呼气至呼完为止。计算呼出气量及所需时间。通常以第1s所呼出气量为指标。也分别用第1、2、3s内呼出气量与肺活量百分比为指标。
(5)肺总容量:肺总容量(Total Lung Capacity)是四项基本容积之和,即最大吸气终末时肺内气体总容量,代表肺内所能容纳气体总量。
肺活量是反映了肺一次通气的最大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肺通气功能的指标。但由于测定肺活量时不限制呼气的时间,所以不能充分反映肺组织的弹性状态和气道的通畅程度,即通气功能的好坏。例如,某些患者肺组织弹性降低或呼吸道狭窄,通气功能已经受到损害,但是如果延长呼气时间,所测得的肺活量是正常的。因此,提出时间肺活量(Timed Vital Capacity),也称为用力呼气量的概念,用来反映一定时间内所能呼出的气量。时间肺活量为单位时间内呼出的气量占肺活量的百分数。测定时,让受试者先做一次深吸气,然后以最快的速度呼出气体,同时分别测量第1、2、3s末呼出的气量,计算其所占肺活量的百分数,分别称为第1、2、3s的时间肺活量,正常人各为83%、96%和99%肺活量。时间肺活量是一种动态指标,不仅反映肺活量容量的大小,而且反映了呼吸所遇阻力的变化,所以是评论肺通气功能的较好指标。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往往需要5~6s或更长的时间才能呼出全部肺活量。
(6)肺总量:肺所能容纳的最大气量为肺总量(Total Lung Capacity,TLC),是肺活量和余气量之和。其值因性别、年龄、身材、运动锻炼情况和体位而异。成年男性平均为5000mL,女性3500mL。
3.意义
(1)潮气量:指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成人正常值约为500mL。
(2)补吸气量:指平静吸气末,再用力做最大吸气所能吸入的气量,正常值约1500mL。
(3)补呼气量:指平静呼气后,再用力做最大呼气所能呼出的气量,正常值约1500mL。
(4)残气量:深呼气后,残留在肺内的气量,也叫余气,即功能残气量减去补呼气量。正常人为500~1000mL。
(5)功能残气量:平静呼气时肺内残存的气量,正常成人值为2000~2500mL。
通常所说的肺活量,指最大吸气后,做最大呼气所能呼出的气量,即包括潮气量、补吸气量和补呼气量三部分。它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呼吸功能的潜在能力。其正常平均值约3500mL。但这与个体的年龄、性别和锻炼等有关。一般地说,健康状况愈好的人,肺活量愈大,反之亦然。在病理情况下,肺组织的损害都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肺活量减少。可见肺活量明显减少是限制性通气障碍的表现。但肺活量有个体差异,一般降低20%以上才可认为不正常。一个人的肺活置若为正常值的60%,那么,做轻微的劳动就会引起呼吸困难,如肺气肿的患者。
4.测定正常值
(1)潮气容量(VT):这是指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正常参考值:500mL(成人)。
(2)补吸气量(IRV):指平静吸气后再用力吸入的最大气量。
正常参考值:M(男):2.16L左右;F(女):1.5L左右。
(3)补呼气量(ERV):指平静呼气后再用力呼出的最大气量。
正常参考值:M(男):0.9L左右;F(女):0.56L左右。
(4)残气量(RV):为补呼气后,肺内不能呼出的残留气量。
正常参考值:M(男):1.380+0.631L;F(女):1.301+0.466L。
(5)深吸气量(IC):指平静呼气后能吸入的最大气量(潮气量+补吸气量)。
(6)肺活量(VC):最大吸气后能呼出的最大(全部)气量(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
正常参考值:M(男):3.5L左右;F(女):2.4L左右。
(7)功能残气量(FRC):指平静呼气后肺内所含气量(补呼气量+残气量)。
正常参考值:M(男):2.77+0.8L;F(女):1.86+0.5L。
5.临床意义
医学上以肺活量实际测定值占理论预计值百分比表示,低于80%为异常。患有胸畸形、胸肺扩张受限、气道阻塞、肺损伤、慢性气管炎、肺气肿、肺炎等疾病时,肺活量均降低。如肺活量、肺总量同时降低,多表示通气量减少。健康人随年龄增加肺泡老化,因弹性减退而扩张,残气、功能残气量相应增加。如两者同时异常增加,则表示气道阻塞性通气不良,如慢性阻塞性肺气肿。
(二)肺通气功能判定
(1)潮气量:即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其大小决定于体内耗氧量的大小及二氧化碳产生的多少。正常成年人的潮气量为400~500mL。
(2)补吸气量和深吸气量:平静吸气后,再做最大的吸气动作时,增添吸入的气量即补吸气量。正常成年人约为男2.16L,女1.50L。补吸气量与潮气量之和,称为深吸气量。胸廓、呼吸肌、胸膜腔、肺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异常时,深吸气量降低。
(3)补呼气量:平静呼气后,再做最大的呼气动作所能呼出的气量,即补呼气量。正常成年人为1500mL。补呼气量的大小,决定于膈肌活动幅度、胸廓和肺的弹性回缩力及细支气管的关闭倾向。
(4)肺活量:在最大吸气后,尽力呼气时所能呼出的气量,称为肺活量。它等于深吸气量与补呼气量之和。肺活量的大小与性别、年龄、身高、呼吸肌的强弱、肺和胸廓的弹性有关。一般情况下,男性肺活量大于女性(男性为3.50L,女性为2.40L);肺活量和身高成正相关,随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呼吸肌的力量愈强,肺和胸廓的弹性愈大,肺活量愈大,反之则愈小。在病理情况时,限制性通气障碍可引起肺活量减小,这主要见于:①肺组织炎症、纤维化、肿瘤、胸腔积液,引起肺组织受压、萎陷,或正常肺组织被病变代替。②支气管哮喘、阻塞性肺气肿或分流不畅的肺囊肿,引起呼气性空气滞留。③类风湿性脊柱炎、脊髓灰质炎、脊柱后侧凸等致胸廓活动受限的疾患。肺活量正常值范围很大,通常即使极准确的预计值,也可有±20%的误差,所以,只有肺活量较预计值减少20%以上,才能认为肺活量减低。
(5)残气量:指最大呼气后残留在肺内的气体。它和最大呼气末细支气管特别是呼吸性细支气管关闭有关。正常成年人,男性平均1.53L,女性平均1.02L。支气管哮喘、肺气肿患者残气量明显增加。
(6)肺总量:指肺所能容纳的最大气量,即肺活量与残气量之和。成年人,男性为3.61~9.41L,女性为2.81~6.81L。肺总量大小与肺及胸廓的弹性、呼吸肌收缩力的大小有关。
(7)每分钟肺通气量:指每分钟进入肺的气体总量,等于潮气量与呼吸频率的乘积。其大小与机体状况有关。劳动、体育运动时较静息时大。成年人,安静时每分钟通气量为4~8L;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时,可达60L。
(8)每分钟肺泡通气量:每分钟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死腔气量)×呼吸频率。其大小和呼吸深度、潮气量有关。
(三)肺换气功能判定
肺换气功能正常与否取决于肺弥散功能和通气血流比值,弥散是指分子从高浓度区移向低浓度区的一种倾向。肺弥散指氧和二氧化碳通过肺泡毛细血管膜的过程。目前,国外倾向于用“气体转运(T)”的概念替代“肺弥散”,它是指气体(O2)进入气道直至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的全过程(CO2与之相反)。但国内仍沿用“肺弥散”的概念。常用肺弥散量(D)作为评价肺弥散功能的指标,它是指某种气体在肺泡膜两侧单位压力差下、单位时间内通过肺泡毛细血管膜进入肺毛细血管血液中的量。
即:肺弥散量=通过肺泡膜的气体量/肺泡膜两侧的气体分压差
从上式可见,氧弥散量的测定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由于很难采取肺毛细血管血液的样本测定氧分压,临床上很少测定氧的弥散量。而是采用一氧化碳(CO)测试弥散功能,因为一氧化碳(CO)透过肺泡膜的弥散系数以及与血红蛋白的反应速率均与氧相似,并呈线性相关,且CO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比O2大210倍,血液中的CO 分压接近于0,可忽略不计,仅测定单位时间内通过肺泡毛细血管膜的 CO 量(CO)和肺泡气一氧化碳分压(P2CO),即可得到CO 弥散量(DCO)。
(四)小气道功能判定:
小气道是指直径≤2mm的小支气管,是许多肺部疾病病变早期发生的部位。其数量多,总的横截面积巨大,但其阻力仅占气道总阻力的20%以下,常用的肺功能检查往往不能发现异常,小气道功能检查可以早期诊断。
(1)闭合容积(Closing Volume,CV)为小气道在呼气过程中开始闭合的肺容量。
测定方法有两种:①用氮气作为指示气体的固有气体法(Resident Gas Technique),又称氮气法。②用稀有气体作为指示气体的弹丸法(Bolus Technique)。氮气法的呼出曲线在X-Y记录仪上是一条上扬型曲线。曲线分为4个部分或4个相。
第Ⅰ相来自解剖死腔的呼出气,不含指标气体,氮为零。
第Ⅱ相为肺泡与死腔的混合气,指示气体浓度急剧上升,曲线斜行向上。
第Ⅲ相为各区域肺铴呼出气,由于各区域气体同步呼出,呼出气中的指示气体浓度大致相同,曲线呈高浓度上的水平线,有肺泡坪(Alveolar Plateau)之称。
第Ⅳ相下肺小气道开始闭合,从上肺呼出含较高浓度的指示气体,曲线徒然上升成上扬型。
第Ⅲ相与第Ⅳ相相连接点是下肺小气道开始关闭的标记,该点至呼气终点的肺容量称闭合容积(CV),闭合容量与残气之和称闭合容量(Closing Capacity,CC),一般用闭合容积/肺活量百分比(CV/VC%)及闭合容量/肺总量百分比(CC/TLC%)方法来表示,以实测占正常预计值加以判断。CC/TLC<45%。
临床意义:小气道有阻塞性病变时,在呼气中小气道容易闭合,使闭合容积量增加,可用作早期诊断;在肺纤维性病变、小儿肺囊肿、肺水肿等疾病时CV亦可增加。Ⅲ相斜率氮浓度差(ΔN2/L)的增高提示气体分布不均,见于肺气肿患者。
(2)最大呼气流量-容积曲线(Maximum Expiratory Flow-volume Curve,MEFV)是指在最大用力呼气过程中,呼出肺容量与相应的气流速度的相关曲线图。
测定方法:嘱受检者于深吸气后,以最快的速度用力呼气至残气位,在X-Y记录仪上记录出一个流量-容积环。
正常人当肺容量大于肺活量之80%时,在用力呼气过程中,流量迅速增加,曲线徒然上升达最高点,称为最大呼气流量(max),容易受受检者主观努力的影响,可作为小气道阻塞早期诊断依据。分别代表呼气75%、50%、25%肺活量时的最大呼气流量,以作为常用判断指标。以正常预计值作为对照判断,减低提示小气道功能障碍。MEFV的曲线形状对诊断有意义,正常人下降支呈直线,下降支徒峭;肺气肿时曲线中段凹向容积轴,严重时曲线低平。
预计值回归方程式:
男:6.3779-(0.055×年龄)±1.334
女:5.4943-[0.0032×身高(cm)]-(0.0436×年龄)±1.0592
男:3.6138-(0.0458×年龄)±0.9049
女:[0.0158×身高(cm)]-(0.031×年龄)+0.1037×0.6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