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抗风湿药物的作用机制、使用方法及不良反应
(一)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
机制:抑制环氧化酶(COX)→抑制花生四烯酸转化为前列腺素→迅速产生抗炎止痛作用。
缺点:不能改变疾病的病程。
【分类】
1.传统分类(表1-6-1)
表1-6-1 抗风湿药物传统分类

2.新型分类(表1-6-2)(1991年Herschmon首次提出COX-1/COX-2理论)
表1-6-2 抗风湿类药物新型分类

疗程:使用1~2周,判断疗效,如果不佳换另一种药,避免同时服用两种NSAIDs药,否则副作用叠加。
副作用:胃肠出血,胃溃疡,皮疹,头痛,耳鸣,肾衰,血细胞减少。
注:环氧化酶(COX)分为:
COX-1结构性酶(生理酶):分布胃、肾、血管组织中,促进生理性前列腺素合成,调节血管张力,维持肾血流量,保护胃黏膜,调节血小板聚集作用。
COX-2诱导酶(致病酶):分布炎症部位,正常组织很少表达,仅在炎症中大量合成。COX-2抑制是NSAIDs类药物重要药理作用。
(二)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isease 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urgs,DMARDs)
作用机制见表1-6-3。
表1-6-3 改善病情抗风湿药的作用机制

(1)柳氮磺胺吡啶(Sulfasalazine,SSA):起效1~2个月,用量2~3g/d。最大副作用:胃肠、黏膜、血液、肝脏不良反应,停药恢复。
(2)甲氨蝶呤(Methoreocate,MTX):起效4~8周,用量7.5~25mg/周。副作用:胃肠、黏膜、肝、肺纤维化,重度畸形。
(3)硫酸羟氯喹(Hyduoxychloroquine,HCQ):起效2~4周,用量0.2g 2次/d [6.5mg/(kg·d)]。
副作用:胃肠反应,血液白细胞降低,偶有视网膜病变。
(4)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起效累计4g以上,用量0.2~0.4g/2周至0.6~1.0g/4周;副作用:重度为肾功能损伤,致畸性,与肿瘤相关;其他为胃肠、血液受累,黏膜溃疡(膀胱:出血性膀胱炎)。
(5)来氟米特(Leflunomide,LEF):起效4~6周,用量20mg/d。副作用:胃肠道反应,皮疹,白细胞减低,肝功损害,对有慢性活动性肝炎或乙肝患者不宜使用。
6.环孢素A(Cyclosporin A):起效2~4周,用量2.5~5mg/(kg·d)。副作用:胃肠道反应,血压升高,头痛,感觉异常,肝酶升高,少数引起肾毒性,减量后恢复。
(三)糖皮质激素(Corticosteroid)
糖皮质激素系内源性正常生理物质,而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乃化学合成的。
1.糖皮质激素生理效应
(1)对糖代谢影响:促进糖原异生,减慢葡萄糖分解,较少机体对葡萄糖的利用导致血糖升高。
(2)对蛋白质代谢影响:促进多种组织蛋白分解和抑制蛋白合成,造成机体负氮平衡(久用可致生长缓慢、肌肉消瘦、皮肤变薄、骨质疏松、淋巴组织萎缩、伤口愈合延迟)。
(3)对脂肪代谢影响:促进脂肪分解,抑制脂肪合成,增高血胆固醇含量,激活四肢皮下脂肪酶,使四肢脂肪减少,脂肪重新分布于面、胸、背、臂(满月脸、向心性肥胖)。
(4)对水盐代谢影响:具有较弱盐皮质激素作用(潴钠排钾,引起水钠潴留,抑制钙重吸收,导致低钙和骨质疏松)。
2.药理作用
(1)具有强大、快速的抗炎作用:①稳定溶酶体酶。②增加肥大细胞颗粒的稳定性。③收缩血管,改变血液对儿茶酚胺的敏感度。④抑制白细胞和巨噬细胞移动。
(2)在炎症早期:减少渗出、水肿、毛细血管扩张、白细胞浸润及吞噬反应,从而改善红、肿、热、痛等症状。
(3)在炎症晚期:抑制毛细血管和纤维细胞增生,延缓肉芽组织生成,防止粘连及瘢痕形成,减轻后遗症。
(4)在免疫系统疾病方法的作用:抗炎作用是通过受体完成,其受体一个是位于中枢神经系统,以调节本激素的昼夜活动规律;另一个是位于体内各种细胞,具有抗炎和调节代谢作用。当激素与胞浆内受体结合或受体复合物,它进入细胞核内与染色质相结合,或受该细胞合成的蛋白性能,调节一系列基因的转录和表达,减少炎症因子,抑制循环中淋巴细胞和NK细胞数量,抑制细胞免疫,对产生抗体的成熟B细胞抑制作用很少,作用机制不清。
(5)“糖皮质激素是多种CTD的一线用药,但非根治性用药”。
3.分类
根据一次剂量后对ACTH抑制持续时间分类见表1-6-4。
表1-6-4 糖皮质激素分类

4.适应证
(1)各种CTD:SLE、PM/DM、SSc。
(2)血管炎:WG、CSS、MPA、BD。
(3)MCTD。
(4)风湿性多肌痛。
(5)复发性多软骨炎。
(6)其他风湿病:①莱特综合症。②急性风湿热。③骨关节炎并发滑膜炎。④伴有关节外RA:成人Still、Felty综合征。
5.不良反应
长期使用的不良反应:
(1)眼:后束下白内障、眼压升高、青光眼、眼球突出。
(2)心血管:高血压、充血性心衰。
(3)胃肠道:溃疡病、胰腺炎。
(4)内分泌:向心性肥胖、满月脸、痤疮、高血糖、高血脂、月经不调、低钾血症、代谢性碱中毒、小儿生长障碍、水钠潴留。
(5)肌肉骨骼:肌病、骨质疏松、股骨头无菌性坏死。
(6)神经精神:惊厥、良性颅内压升高、人格或心情改变、精神病。
(7)皮肤:变薄、瘀点、瘀斑、紫纹、伤口不愈合。
(8)免疫和感染:抵抗力下降导致感染。
6.使用方法
(1)冲击量:500~1000mg/d。
(2)超大剂量:250~500mg/d。
(3)大剂量:60~40mg/d。
(4)中等剂量:40~30mg/d。
(5)小剂量:<20mg/d。
(四)生物制剂
生物制剂是一种生物靶向治疗手段,如抗肿瘤坏死因子(TNF-α)生物制剂。
(1)嵌合人-鼠的TNF-α单克隆抗体——Infliximah(类克)。
(2)可溶性TNF-α受体与免疫球蛋白Fc的融合蛋白——Etanercept(益赛普)。
(五)辅助治疗
(1)静注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又称丙种球蛋白。
作用机制:①抑制细胞因子。②抑制抗体合成和中和抗体。③作用于补体系统,抑制激活,而介导的组织损伤。④清除免疫复合物。⑤其他:抗炎、抗病毒作用。
代谢过程:丙球纯度在98%以上,含IgG100%和微量IgA,与正常人血浆成分相似。IgG抗体半衰期在健康人为3w,静推丙球(IVIG)500mg/kg后,血浆浓度可提高至10g/L,24h内下降20%~30%,72h下降50%,72~96h每日递减10%,于23~28d恢复至血浆基线水平。
(2)免疫调节剂:①干扰素:RA、SSc。②胸腺肽:RA、SLE、p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