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穿刺适应证及围手术期管理
肾活检通常分3类:①经皮肤穿刺肾活检术,是目前临床上被广泛认可和应用的肾活检方法。②外科手术直视开放肾活检。③经肾静脉穿刺肾活检术。
【适应证】
为明确诊断,指导治疗或判断预后,而又无穿刺禁忌证时,内科各种原发、继发及遗传性肾实质疾病(尤其是弥漫性病变)皆可行肾穿刺。
(1)各种类型的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全身疾病引起的肾脏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淀粉样变性、糖尿病、过敏性紫癜、尿酸性肾病、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等。
(2)原因不明的持续性无症状蛋白尿和血尿,以及病因不明的高血压。
(3)急性肾小管及间质性病变。不典型的慢性肾盂肾炎,特别是与慢性肾炎鉴别有困难时,需要做肾活检,以明确诊断。
(4)原因不明的急性肾功能衰竭,在诊断和治疗上有困难时,或慢性肾脏病的原因不明,病情突然加重者,做肾活检可帮助明确诊断和指导治疗。
(5)肾脏移植后,肾活检可帮助诊断排斥反应或者药物如环孢素A毒性反应,指导调整治疗。
(6)连续穿刺可以帮助了解肾脏疾病的发展过程,观察药物治疗的反应和估计患者的预后。肾穿刺活检有利于明确诊断、指导治疗、判断预后,探讨临床分型与病理分型的关系,也是提高肾脏病临床与科研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
【围手术期管理】
1.术前准备
做好肾穿刺术前准备是减少并发症的一个重要环节。术前应做好如下工作:
(1)向患者及家属说明肾活检的必要性和安全性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并征得患者本人及家属同意。向患者解释肾穿刺操作,解除患者的恐惧心理,以取得患者的配合。让其练习憋气(肾穿刺时需短暂憋气)及卧床排尿(肾穿后需卧床24h),以便密切配合。
(2)化验出、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及凝血酶原时间,以了解有无出血倾向。
(3)查肌酐清除率、血肌酐及尿素氮了解肾功能,查同位素肾图了解分肾功能,并完善B超了解肾脏大小、位置及活动度。
(4)查血型、备血,术前常规清洁术区皮肤。
(5)术前2~3d口服或肌注维生素K。
(6)急性肾衰患者肾穿刺前除化验凝血酶原时间外,还应测定部分凝血活酶时间,除查血小板数量外,不定期应查血小板功能(聚集、黏附及释放功能),若发现异常,均应在术前矫正。血小板数量及功能异常可于穿刺当日术前输注新鲜血小板。出血时间延长可输注富凝血因子的冷沉淀物矫正。严重肾衰患者最好在肾穿刺前作血液透析数次,在肾穿刺前24小时停止透析,透析结束时应给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并在肾穿刺前复查试管法凝血时间,以证实肝素作用消失。
(7)术前排空膀胱。穿刺点定位:多选择右肾下级的外侧缘。定位的方法有:①体表解剖定位。②X线定位。③同位素肾扫描定位。④B超定位,是目前最常采用和比较安全的方法。目前多数医院采用的是B超引导下肾穿刺活检术,操作安全,穿刺成功率高。
2.术后护理一般护理
(1)患者肾活检后,局部伤口按压数分钟后,平车推入病房。
(2)每半小时测血压、脉搏一次,4h后血压平稳可停止测量。若患者血压波动大或偏低应测至平稳,并给予对症处理。
(3)平卧20h后,若病情平稳、无肉眼血尿,可下地活动。若患者出现肉眼血尿,应延长卧床时间至肉眼血尿消失或明显减轻。必要时给静脉输入止血药或输血。
(4)术后嘱患者多饮水,以尽快排出少量凝血块。同时留取尿标本3次常规送检。
(5)卧床期间,嘱患者安静休息,减少躯体的移动,避免引起伤口出血,同时应仔细观察患者伤口有无渗血并加强生活护理。
(6)应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询问有无不适主诉,发现异常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