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食管、心脏的外科解剖学
(一)肺的解剖
双肺位于胸腔内,正常情况下除肺根以及肺韧带固定于纵隔外其余部分则完全游离。正常肺质地柔软,富有弹性并含有大量气体、呈海绵状且能浮于水面。肺的颜色随年龄和生活的环境而改变。可由红色(胎儿肺)转为淡红色(幼儿肺),继之呈暗红色(成人)、棕黑色或黑色,如部分肺段通气受限或形成隔离肺时,其颜色可能明显异于周围肺组织。正常肺比重为0.35~0.75,病态含有大量液体的肺比重增加,在水中可下沉。
肺分:①三缘:前缘及下缘薄而锐,后缘圆钝。②三面:膈面、肋面、纵隔面。
叶间裂
右肺有斜裂及水平裂,其斜裂较水平裂明显要长,将右肺下叶与上叶及中叶分开。左肺仅有斜裂,尸体解剖显示水平裂发育完全的少于20%,右斜裂发育完全的少于30%,近1%的个体完全无叶间裂。
肺叶
右肺体积略大于左肺。
右肺分为上、中、下三叶。
(1)右上叶:占据右肺的上1/3、背侧对应上3~5肋水平,在前胸壁,向下达右第4前肋。
(2)右中叶:是三个肺叶中最小的,呈三角形,向肺门方向逐渐变窄。
(3)右下叶:是三叶中最大的肺叶,斜裂将其与其他肺叶分隔开,在后胸壁,上缘达第6胸椎体,下缘达膈肌。
左肺叶:左侧肺叶仅被斜裂分为上、下两叶,解剖上,左肺对应右肺中叶的部分与上叶合为一体。
肺的血管
(1)肺动脉:左右肺动脉在主动脉弓下方分别起自肺动脉干,肺动脉干向左后上方行至主动脉弓下,再分为左、右肺动脉。肺动脉入肺后,伴随支气管分支而分支,一般行走于相应支气管的背侧和下方,最终在肺泡壁形成稠密的毛细血管网,其血液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使静脉性血变为动脉性血。①右肺动脉较左肺动脉粗且长,分为上下两支。上支较小进入右肺上叶,称为上干。下支(叶间干)较大,进入右肺中下叶,分为右肺中、下叶动脉。②左肺动脉经胸主动脉、左主支气管前方,肺静脉后方进入左肺门,然后绕左主支气管上后方分出数支上叶支,再转向下后方分出下叶及舌叶支。
(2)肺静脉:两肺静脉逐级汇集成左、右、上、下肺静脉。左上肺静脉收集左上叶及舌叶的静脉血;右上肺静脉收集右肺上叶及中叶的静脉血。左右下肺静脉分别收集两肺下叶静脉血,最后汇入左心房
(3)肺门:各肺叶支气管动静脉出入肺叶之处称之为第二肺门。左、右两肺根结构的位置关系由前向后左右相同。即前方是上肺静脉,中间是肺动脉,后方是支气管。由上而下,左右有所不同,即左肺门最上方为肺动脉,中间为支气管,下方是下肺静脉。而右肺最上方是上叶支气管,其次是肺动脉、中间支气管,下方是上肺静脉。肺根由支气管,肺动、静脉,支气管动静脉,神经,淋巴管及结缔组织等组成。肺根的诸结构被胸膜所包绕形成进出肺脏的大型支气管血管束称为肺门。临床上将此处称之为第一肺门。
肺的临床解剖要点
(1)右上肺静脉汇集来自上叶及中叶的静脉分支血液,行右上肺叶切除时需注意千万不能将中叶静脉一同结扎。只能处理右上肺静脉支。
(2)肺动、静脉血管同体循环血管比通常壁薄、口径粗、变异多,手术时应采用“五重结扎法”妥善处理。
(3)清扫淋巴结时须注意保护邻近结构,要耐心动作要轻柔。防止刺激隆突造成迷走神经反射引起室颤和心脏骤停,主动脉弓下淋巴结要注意保护左侧喉返神经,对解剖困难的淋巴结为避免血管损伤可用金属夹标记以便术后定位放疗。
(4)良性疾病行肺切除时,多先处理肺动脉,后处理肺静脉;但在肺部恶性肿瘤切除时应先结扎处理肺静脉,而后再处理肺动脉。以防术中挤压使肿瘤细胞脱落,进入静脉,造成癌栓血行转移。
(二)食管的外科解剖
食管的位置和分部
食管是一前后扁平的肌性管状器官,是消化管各部中最狭窄的部分,长约25cm。食管上端在第6颈椎体下缘平面与咽相续,下端约平第11胸椎体高度与胃的贲门连接。食管可分为颈部、胸部和腹部。颈部长约5cm,自食管起始端至平对胸骨颈静脉切迹平面的一段,前面借疏松结缔组织附于气管后壁上。胸部最长,18~20cm,位于胸骨颈静脉切迹平面至膈的食管裂孔之间。腹部最短,仅1~2cm,自食管裂孔至贲门,其前方邻近肝左叶。
食管的狭窄部
食管全长除沿脊柱的颈、胸曲相应的形成前后方向上的弯曲外,在左右方向上亦有轻度弯曲,但在形态上食管最重要的特点是有3处生理性狭窄。第一狭窄为食管的起始处,相当于第6颈椎体下缘水平,距中切牙约15cm;第二狭窄为食管在左主支气管的后方与其交叉处,相当于第4、5胸椎体之间水平,距中切牙约25cm;第三狭窄为食管通过膈的食管裂孔处,相当于第10胸椎水平,距中切牙约40cm。上述狭窄部是食管异物易滞留和食管癌的好发部位。
食管壁的结构
食管壁较厚,约4mm具有消化管典型的4层结构。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及外膜。食管空虚时,前后壁贴近,断面呈扁圆形。食管黏膜形成纵行皱襞向管腔突出。食管上段的纵行黏膜皱襞的数目与形状变化较大,在中、下段,一般有纵行黏膜皱襞3~4条。正常食管黏膜呈湿润光滑,内镜观察,面貌色泽浅红或浅黄,黏膜下血管隐约可见。黏膜下层含有较多较大的血管、神经和淋巴管。另外,还有大量的黏液腺。食管壁的肌层,在上1/3段为骨骼肌,下1/3段属平滑肌,中1/3段由骨骼肌和平滑肌混合组成。外膜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
食管的血液供应
食管的血液供应较丰富。颈段食管由甲状腺下动脉的分支供应;胸部上段食管的动脉由支气管动脉及降主动脉的食管支供应;胸部下段由胸主动脉或肋间动脉的小支供应;腹段则由腹主动脉的膈动脉终支供应。
食管的运动
食团吞咽后由咽腔进入食管上端,食管肌肉即发生波形蠕动,使食团沿食管下行至胃。食管的蠕动波长2~4cm,其速度为每秒2~5cm。所以成年人自吞咽开始至蠕动波到达食管末端约需9s。食物在食管内移动的速度,以流体最快,糊状食物较慢,固体最慢。水在食管中只需1s便到达食管下端。人在卧位情况下,食团也能因蠕动入胃,但移动较慢。
食管上括约肌是食团进入食管的第一个关口,它有两个功能:①防止吸气时空气进入食管,并使呼吸的无效腔(即死腔)减至最小程度。②防止食物返流入咽腔,以免误入气管。食管下括约肌处的内压较胃内压高,可防止胃内容物返流入食管。吞咽时,食团尚未到达食管下括约肌之前,此括约肌松弛,内压下降,并可持续10~12s,直到食丸通过为止。如果反复吞咽,食管下括约肌将持续松弛;如果提高腹内压,食管下括约肌的内压也随之提高,且提高的程度为胃内压的2~4倍,故胃内容物不能返流入口腔;如果胃扩张。食管下括约肌肉压下降,其屏障功能减弱,胃内气体可返流入食管,产生嗳气。食物成分也影响食管下括约肌的紧张性,如蛋白质食物和碱化胃内容物可提高下括约肌的紧张性,这是由于胃泌素释放增多所致;而酸化胃内容物则降低食管下括约肌的紧张性,这是由于胃泌素释放减少所致。
食管运动的控制
食管上部的横纹肌受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的支配,这些运动神经元末梢以运动终板形式进入骨骼肌,注射箭毒可阻断这部分食管的蠕动。迷走神经尚支配食管其余部分的平滑肌,其节前纤维末梢与食管壁内神经丛的节细胞发生突触联系,再发出节后纤维支配平滑肌细胞。节前和节后纤维都是兴奋性的胆碱能纤维。在吞咽时,吞咽中枢兴奋通过上述运动神经元和迷走神经传出纤维,引起食管各段的肌肉发生蠕动。食管壁内神经丛可以不依赖外来神经来控制食管蠕动。
支配食管下括约肌的交感神经中也含有兴奋性纤维。静息时此括约肌收缩,是由于去甲肾上腺素对括约肌细胞上α受体发挥作用而引起的。交感神经冲动可促使食管下括约肌收缩,这是通过刺激食管壁内肌间神经丛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