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脉介入治疗的适应证、禁忌证及术后监测

九、冠脉介入治疗的适应证、禁忌证及术后监测

(一)冠脉造影

【适应证】

(1)有不典型的心绞痛症状,临床疑诊冠心病。

(2)有不典型的胸痛症状需排除冠心病。

(3)Holter、运动试验提示有客观缺血证据而无临床症状。

(4)不明原因的心脏增大、心功能不全或室性心律失常。

(5)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起病6~12h)或并发心源性休克拟行急诊PCI;或心肌梗死患者梗死部位有存活心肌,宜行冠状动脉造影及PCI治疗。

(6)不稳定性心绞痛,经常规药物系统治疗仍不能控制症状,宜早期行冠状动脉造影明确病变严重程度,以选择性PCI或冠状动脉搭桥术。

【禁忌证】

(1)重症心功能不全,如不能平卧1h以上,则不宜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内科药物治疗症状改善后再行冠状动脉造影。

(2)严重全身感染。

(3)精神病等不能配合手术。

(4)有碘过敏所致的休克者不宜行冠状动脉造影。

(5)严重肾功能不全。

(6)出血性素质。

【并发症】

1.冠状动脉造影术的并发症

(1)严重心律失常。

(2)心肌梗死。

(3)周围动脉栓塞。

(4)其他并发症:包括动脉穿刺口或切口出血、血管穿孔、造影剂反应、感染、心功能不全、肺栓塞等。

2.冠脉介入治疗的并发症

(1)急性冠状动脉闭塞。

(2)无复流。

(3)冠状动脉穿孔。

(4)支架脱落。

(5)支架血栓形成。

(6)对比剂肾病。

(7)周围血管并发症。

【术后处理】

(1)术后密切观察心律、心率及心电图ST段及T波的改变。注意观察穿刺部位,特别是桡动脉、肱动脉穿刺部位渗血情况,穿刺部位远端肢体有无缺血,前臂或上臂有无张力的改变。注意监测血常规、肝功、肾功、离子、心酶、肌钙蛋白等相关指标。

(2)PCI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必要时联合应用Ⅱa/Ⅲb类受体拮抗剂。

(3)冠心病二级预防用药。

(二)IABP的适应证、禁忌证及术后监测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是历史最久、已被广泛接受的左心室辅助装置。基本原理:通过股动脉在左锁骨下动脉以远1~2cm的降主动脉处放置一个体积约40mL的长球囊。主动脉瓣关闭后,球囊被触发膨胀,导致主动脉舒张压增高,使心输出量和舒张期冠脉的灌注增加。在收缩期前球囊被抽瘪,使左室的后负荷降低,心脏做功降低,心肌耗氧量降低。

【适应证】

(1)治疗急性心肌缺血。

(2)术后心源性休克。

(3)心脏移植前过渡。

由于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改善心肌氧的供需比,适于治疗急性心肌缺血和急性心肌梗死引起机械性并发症,如:室间隔破裂和乳头肌功能失调。在危重情况下,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在心脏手术之前可稳定患者的血液动力学状态以及降低手术的死亡率。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对术后心源性休克的治疗效果已得到了广泛的肯定。对于不能够行体外循环(CPB)的患者首先使用心肌正性肌力药物,然后再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一些高危患者,有人主张在体外循环(CPB)之前预防性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在心脏移植之前很少进行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因为等待合适的供体心脏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此时进行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是有害的。但在更明确的机械循环支持之前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还是能很好地稳定患者病情的。

【禁忌证】

大多数外科医生认为位于降部的胸主动脉瘤患者不能实施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此外,由于气囊反搏加重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程度,因此这类患者应采用其他形式的循环支持方法。

【术后监测】

1.并发症的防治

(1)下肢缺血(多见)。

原因: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狭窄;血栓脱落,下肢动脉栓塞;气囊导管或鞘管粗,股动脉细,阻塞股动脉;气囊导管或鞘管周围血栓形成。

表现:缺血肢体疼痛,颜色苍白,变凉,足背动脉搏动消失。

预防:适当抗凝,选择合适的气囊导管,应用无鞘管穿刺气囊导管,以防阻塞股动脉前行血流;持续反搏,不能停,以防停搏时,在气囊表面形成血栓,在搏动时脱落。注意下肢脉搏、温度、颜色变化,发现情况,及时处理,否则有造成下肢缺血坏死的危险。

处理:用Forgaty导管拉出脱落的栓子;如心功能稳定,则拔出气囊;如病情不稳,采用人工血管搭桥术,即用人工血管将对侧股动脉的血液引流到阻塞部位的远端。

(2)感染(切开植入法多见,经皮穿刺法很少发生)。

原因:紧急情况下操作,消毒不彻底。

预防:注意无菌操作,全身及切口局部用抗生素。

处理:局部换药,如感染经久不愈,取出残留的人工血管,以滑线缝合血管壁。

(3)出血(多见于切开法)。

原因:人工血管吻合口缝合不严,血管分支损伤。体外循环机制紊乱,胸腔或心包引流液多。

预防及处理:人工血管吻合严密;体外循环后,暂不用抗凝药;腹股沟局部沙袋压迫止血。

(4)导管插入夹层。

表现:反搏效果与气囊在主动脉腔内时相同,只在尸解和动脉造影时发现,有引起主动脉穿孔破裂的危险。

预防:切开法插入导管时认清解剖层次,先吻合人工血管后插入导管;经皮穿刺法植入时,穿刺针回抽血液通畅,以保证穿刺针在血管腔内。

(5)动脉撕裂穿孔。

表现为不可解释的低血容量。

预防及处理:操作准确轻柔,遇阻力时可旋转导管方向,不可暴力强行插入,如发生,要立即手术。

(6)气囊破裂。

原因:在插入气囊导管时,尖锐物擦划气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刺伤气囊。

表现:反搏波形消失,安全囊内有血液吸入。

预防及处理:应用前常规检查气囊有无破裂,气囊不要接触尖锐、粗糙物品,一旦发生要立即更换气囊导管,否则进入气囊的血液凝固,气囊将无法拔出,只能通过动脉切开取出。

2.护理应当注意的问题

(1)置管侧肢体应保持伸直状态,如需翻身应呈轴状,以防导管打折。

(2)定时冲洗反搏导管的动脉端,肝素25mg,生理盐水500mL每次1~2mL,1~2h冲洗1次,如动脉波形有衰减趋势,则应随时冲洗。

(3)换能器应保持与心脏同一水平。

(4)最佳触发方式为心电图触发,当有些操作干扰心电图时,要提前转为血压触发。

(5)注意观察下肢血运情况,注意穿刺侧肢体皮肤的颜色、温度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定期测量双侧肢体的周径。

(6)注意氧气管及动脉延长管勿折。

(7)患者回病房后立即拍胸片,以确定导管的位置。如位置适当,应记录导管外端的长度。搬动患者后要及时检查外管的长度。

(8)注意穿刺部位有无渗血等情况,每日消毒换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