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十二指肠疾病

九、胃十二指肠疾病

(一)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

急性穿孔(Acute Perforation)是胃十二指肠溃疡的严重并发症,为外科常见急腹症之一。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多见于20~40岁的青壮年男性,胃溃疡穿孔则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

【病因和病理】

胃十二指肠溃疡不断进展,侵蚀、穿透胃肠壁全层,发生穿孔。急性穿孔后,消化液和食物溢入腹腔,引起剧烈腹痛和腹腔内大量渗出;此后,溢出液中的细菌开始繁殖,患者又出现发热、白细胞计数升高等急性炎症反应。由于强烈的化学刺激、细胞外液丢失及细菌毒素吸收等,部分患者在后期出现休克。

【临床表现】

(1)病史和症状:多数患者既往有消化性溃疡病史,或慢性“胃痛”史;急性穿孔常在情绪波动、过度疲劳或不当饮食后发生。典型症状为突发的上腹部刀割样剧痛,迅速向全腹弥散,但以上腹部最重,可伴恶心、呕吐等症状。当腹腔内有大量渗出液稀释了漏出的消化液时,腹痛可稍减轻;数小时后转为化脓性腹膜炎时,腹痛可再加重,并伴有发热等全身反应。

(2)体征:①全身情况:发病初期,患者表情痛苦,呈强迫屈曲体位,出现脉率增快等;随病情进展,还可出现发热、脱水貌,及血压降低、脉搏细速等休克表现。②腹部体征:视诊:可有“板状腹”,腹式呼吸减弱或消失;触诊:全腹广泛压痛、反跳痛、肌紧张,一般以上腹部最明显;叩诊:肝浊音界缩小或消失,如腹腔内渗出量较大,还可叩及移动性浊音;听诊:肠鸣音减弱或消失。③辅助检查:腹部立位片:是对上消化道穿孔较为特异的检查方法,约80%的穿孔患者摄片可见膈下新月形游离气体影;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等;腹腔穿刺可抽出含胆汁、胃液或食物残渣的混浊液体;部分病例血清淀粉酶略升高。

【诊断和鉴别诊断】

(1)急性胆囊炎:表现为右上腹疼痛,可向右肩背部放射。除非坏疽穿孔,腹膜刺激征一般局限在右上腹,有时可扪及肿大的胆囊,墨菲(Murphy)征阳性。胆囊坏疽穿孔时可有全腹腹膜炎表现,但无肝浊音界消失等气腹征,腹立位片无膈下游离气体影。超声检查可见胆囊增大、囊壁水肿、胆囊结石等。

(2)急性胰腺炎:疼痛位于上腹部;如为出血坏死性胰腺炎,腹痛可向全腹弥散,与溃疡穿孔相似。但胰腺炎的腹痛一般呈渐行加重,可向左肩背部放射,无气腹征,血清、尿液、腹腔穿刺液淀粉酶和脂肪酶明显升高,腹立位片无膈下游离气体影,超声、CT可见胰腺肿胀、坏死、渗出等改变。

(3)急性阑尾炎:溃疡穿孔后,消化液可沿右侧结肠旁沟流至右下腹,引起类似转移性右下腹痛的症状及右下腹腹膜炎体征,易与急性阑尾炎混淆。但阑尾炎症状较轻,体征相对局限,无气腹征,腹部立位片也不会出现膈下游离气体影。

【治疗原则】

(1)非手术治疗:仅适用于一般状况良好,无其他溃疡并发症,症状、体征较轻的空腹穿孔;或穿孔超过24h,而腹膜刺激征已局限者。治疗要点包括:①持续胃肠减压。②维持体液平衡,给予必要的营养支持。③有效控制感染。④抑酸胃酸分泌等。

(2)手术治疗:根据病史、患者全身状态、腹腔内及病变局部具体情况、手术设备和技术条件等选择单纯穿孔修补术或彻底的溃疡手术(如远端胃大部切除术)。修补术的优点是操作简便,安全性高,创伤小,但术后仍需对溃疡病进行系统的药物治疗。部分患者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因溃疡未愈可再发穿孔等并发症,最终还须行彻底溃疡手术治疗。彻底溃疡手术的优点在于,解决穿孔的同时治愈了溃疡病,但操作复杂费时,急诊手术风险较大,对腹腔内条件、患者手术耐受力及医师操作水平等有较高要求。目前多行溃疡穿孔缝合修补术。

(二)胃癌

【病因学】

具体病因不清,但已证实下列因素与胃癌发生有关。

(1)胃的良性疾病:包括胃溃疡、胃息肉、萎缩性胃炎和胃切除后残胃等。

(2)胃黏膜上皮异型增生:包括非典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等。

(3)幽门螺杆菌感染。

(4)环境和饮食因素:亚硝酸盐和真菌毒素含量高的食品与胃癌的发生有关。

【病理】

(1)好发部位:发生于胃窦部者约50%,胃底贲门部约占1/3,胃体癌少见。

(2)早期胃癌的概念:凡病变仅侵及黏膜或黏膜下层者,不论病灶大小,有无淋巴结转移,均称为早期胃癌。

(3)早期胃癌的大体分型:Ⅰ型隆起型、Ⅱ型表浅型、Ⅲ型凹陷型。Ⅱ型还可分为3个亚型:Ⅱa浅表隆起型、Ⅱb浅表平坦型和Ⅱc浅表凹陷型。

(4)进展期胃癌的大体类型(Borrmann分型):Ⅰ型息肉型或肿块型、Ⅱ型溃疡局限型、Ⅲ型溃疡浸润型、Ⅳ型弥漫浸润型(皮革胃)。

(5)组织学类型:2000年WHO胃癌组织分型:①腺癌(肠型和弥漫型)。②乳头状癌。③管状腺癌。④黏液腺癌。⑤印戒细胞癌。⑥腺鳞癌。⑦鳞状细胞癌。⑧小细胞癌。⑨未分化癌。⑩其他。

【胃癌的扩散和转移】

(1)直接浸润:①穿破浆膜,直接侵犯横结肠系膜、大网膜、胰腺、肝脏等。②沿黏膜下层的淋巴网和组织间隙蔓延,向病灶周围浸润。

(2)淋巴转移:是胃癌最主要的转移途径。引流胃的区域淋巴结有16组,分别是:①贲门右。②贲门左。③胃小弯。④胃大弯。⑤幽门上。⑥幽门下。⑦胃左动脉旁。⑧肝总动脉旁。⑨腹腔动脉旁。⑩脾门。⑪脾动脉旁。⑫肝十二指肠韧带内。⑬胰头后。⑭肠系膜上血管旁。⑮结肠中血管旁。⑯腹主动脉旁。

(3)血行转移:晚期转移到肝脏、肺脏、胰腺等。

(4)种植转移:最终形成癌性腹水,也是胃癌根治术后最常见的复发转移形式。

【临床病理分期(PTNM分期)】

P:术后病理学证实。

T:表示肿瘤浸润深度;T1:肿瘤浸润至固有层、黏膜肌层或黏膜下层;T2:肿瘤浸润至固有肌层;T3:肿瘤穿破浆膜下结缔组织而未侵犯脏层腹膜或邻近结构;T4a:肿瘤侵犯浆膜;T4b:肿瘤侵犯邻近组织或脏器。

N:表示淋巴转移;N0:无淋巴结转移(受检淋巴结个数≥15);N1:1~2个区域淋巴结转移;N2:3~6个淋巴结转移;N3:7个以上区域淋巴结转移。

M:表示远处转移;M0:无远处转移;M1:有远处转移。

根据不同的TNM组合,确定胃癌的临床病理分期。

【临床表现和诊断】

(1)症状:早、中期可出现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晚期可出现梗阻、出血、穿孔等表现。

(2)体征:就诊患者多有剑突下压痛,个别病例可触及上腹包块及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晚期出现恶病质。

(3)辅助检查:纤维胃镜检查是确诊胃癌最有效的方法,其他还有X线钡餐检查、超声、超声内镜、CT等检查。

【治疗】

(1)治疗原则:①根据胃癌的分期和个体化治疗原则制订治疗方案,对具备手术条件者,争取及早手术。②对中晚期患者,必须辅助以术前放疗、术后放疗、化疗、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措施,以提高疗效;治疗方法应根据胃癌的病期、生物学特征以及患者的全身状况做出选择。③不能根治切除者,争取姑息手术。④对无法切除的晚期胃癌病例,应积极行综合治疗,多能取得改善症状、延长生命的效果。

(2)手术治疗:常用术式:①部分早期胃癌的内镜下切除:对小于1cm的非溃疡凹陷型和直径小于2cm的隆起型黏膜癌,可在内镜下行胃黏膜切除术(EMR)。②胃部分切除术:早期胃癌的切除,或原发病灶的局部姑息性切除。③根治性胃大部切除和全胃切除术。④胃癌扩大根治术:在根治性全胃或胃大部切除基础上,联合胰体、尾及脾切除,或因邻近脏器浸润联合部分肝脏或横结肠等其他脏器的切除。⑤微创手术: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⑥姑息手术:原发病灶未能切除,为减轻并发症状而采用的各种术式,如幽门梗阻时行胃空肠吻合术。

(3)化学治疗:进展期胃癌原则上均应接受化疗,早期胃癌的化疗指征有:癌灶面积大于5cm2;病理组织分化差;淋巴结有转移;多发病灶;年龄低于40岁者。胃癌的化疗给药途径包括静脉给药、口服给药、腹腔给药、动脉插管区域灌注给药。常用药物有奥沙利铂、氟尿嘧啶、亚叶酸钙、S-1等。

(4)其他辅助治疗有放射治疗、生物治疗、基因治疗、中医中药治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