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呼吸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

一、儿科呼吸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

【解剖特点】

1.上呼吸道

(1)鼻:鼻腔相对短小、鼻道狭窄,鼻黏膜柔软富于血管,感染时易造成阻塞,导致呼吸困难或张口呼吸。

(2)鼻窦:新生儿上颌窦和筛窦较小,2岁以上迅速增大,至12岁充分发育,额窦和蝶窦分别在2岁和4岁才出现,因此婴幼儿较少发生鼻窦炎;由于鼻窦黏膜与鼻黏膜相连续,鼻窦口相对大,故急性鼻炎常累及鼻窦,学龄前期鼻窦炎不少见。

(3)鼻泪管和咽鼓管:婴幼儿鼻泪管短且瓣膜发育不全,鼻腔感染易侵入结膜引起炎症;婴儿咽鼓管短、宽、直、呈水平位,故鼻咽炎时易致中耳炎。

(4)咽部:腭扁桃体1岁末才开始增大,4~10岁达高峰,14~15岁时退化,故扁桃体炎常见于年长儿;咽扁桃体又称腺样体,6个月已发育,严重的腺样体肥大是小儿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重要原因。

(5)喉:喉部呈漏斗形,喉腔狭窄、声门狭小、软骨柔软、血管丰富,轻微炎症即可引起声音嘶哑和吸气性呼吸困难。

2.下呼吸道

(1)气管、支气管:管腔狭窄,管壁血管丰富,黏膜柔嫩,黏液腺发育不良,纤毛运动差,致管腔相对干燥,清除微生物和分泌物能力不足。气管软骨柔软,弹力组织缺乏,支持作用薄弱,炎症易致痉挛梗阻。右侧支气管粗短,为气管的直接延续,异物较易进入右主支气管。

(2)肺:婴幼儿肺泡数量相对少,肺间质发育旺盛,血管丰富,所以肺内呈含血量多且含气量少状态,故易感染,感染时易致黏液阻塞,引起间质炎症、肺气肿、肺不张等。

(3)胸廓:婴幼儿胸廓短,呈桶状,肋骨呈水平位,膈肌位置高,胸腔小,呼吸肌发育差,易致呼吸困难;小儿纵隔宽大,周围组织松软,在胸腔积液或气胸时易致纵隔移位。

【生理特点】

呼吸频率和节律:小儿呼吸频率快,年龄越小,频率越快。新生儿和生后数月的婴儿呼吸极不稳定,可出现深浅呼吸交替或呼吸节律不整、间歇、暂停等(表4-1-1)。

表4-1-1 新生儿和婴儿呼吸频率范围表

呼吸型:婴幼儿为腹式呼吸,随年龄增长,逐渐转化为胸腹式呼吸,7岁以后逐渐接近成人。

呼吸功能特点:小儿呼吸功能代偿能力弱,肺活量、潮气量、每分通气量和气体弥散量均较成人小。在肺炎时因气道黏膜肿胀,分泌物增加和支气管痉挛,使管径变得更为狭窄,气道阻力增大,所以婴幼儿肺炎时易发生呼吸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