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换药术

四、换药术

【目的】

(1)观察切口愈合情况,以便酌情给予相应的治疗和处理。

(2)清洁切口,去除异物、渗液或脓液,减少细菌的繁殖和分泌物对局部组织的刺激。

(3)切口局部外用药物,促使炎症局限,或加速切口肉芽生长及上皮组织扩展,促进切口尽早愈合。

(4)保护切口,避免再损伤。

(5)预防及控制切口继发性感染。

【适应证】

(1)无菌及污染性手术术后3~4d检查切口愈合情况,观察切口有无感染。

(2)估计术后有切口出血、渗血可能者,或外层敷料已被血液或渗液浸透者。

(3)位于肢体的切口包扎后出现患肢水肿、胀痛,皮肤颜色青紫,或局部有受压情况者。

(4)切口内安放引流物需要松动、部分拔除或全部拔出者。

(5)切口已化脓感染,需要定时清除坏死组织、脓液和异物者。

(6)切口局部敷料松脱、移位、错位,或包扎、固定失去应有的作用者。

(7)外科缝合切口已愈合,需要拆除切口缝线者。

(8)需要定时局部外用药物治疗者。

(9)手术前创面准备,需要对其局部进行清洁、湿敷者。

(10)各种瘘管漏出物过多者。

(11)大、小便污染或鼻、眼、口分泌物污染、浸湿附近切口敷料者。

【换药前准备】

(1)向患者交代需要换药,讲解换药的目的和意义,消除患者的心理恐惧;协助患者到换药室。

(2)原则上家属不可进入换药室,操作前半小时停止一切清扫工作医生进入前应戴好一次性帽子、口罩。

(3)进入换药室,使患者保持合适体位,既有利于患者舒适,也能充分暴露换药部位,利于医生操作。

(4)换药前洗手(七步洗手法)。

(5)取换药包,注意换药包上的灭菌日期,外包布是否有潮湿或破损。

(6)将换药碗放在操作台上,打开包布,注意不可接触包布内侧面。

(7)将两个换药碗分开,将两把镊子盛装在其中一个碗内。

(8)用镊子夹取换药用品,原则上先取无色的,后取有色的;先取干的,后取湿的。将棉球等湿的物品放入盛装镊子的换药碗,将无菌敷料等干的物品放入另一换药碗。根据切口情况可备引流物、血管钳、探针、凡士林纱布或呋喃西林纱条等。

(9)准备污物碗或污物桶置于操作台下或患者身侧,以盛装取下的敷料、用过的棉球等。

【操作过程】

(1)以手沿与切口平行方向取下外层敷料,右手持镊(相对有菌镊)沿同一方向取下内层敷料;如果内层敷料粘附于创面,应以生理盐水棉球润湿后取下。取下的敷料放在污物碗内。

(2)观察切口,注意皮缘是否对合整齐,有无裂开、哆开,有无红肿、渗出、积液等炎症反应。

(3)左手持换药碗内的无菌镊夹起一块碘伏棉球,传递到右手的相对有菌镊(注意传递时两镊不可接触,无菌镊位置要略高于有菌镊),用相对有菌镊夹持棉球在切口部位涂擦消毒。

(4)对未感染切口自切口部位开始,以同心圆方式由内向外周消毒,消毒到外的棉球不可再向内涂擦;至少消毒两遍,消毒范围应稍大于所用敷料的面积,消毒用过的棉球放入污物碗内。感染切口消毒顺序与之相反,消毒范围相同。

(5)双手持镊夹起敷料,平整地置于切口消毒区域内;至少覆盖两层敷料。

(6)粘帖胶布:须与敷料边缘平行粘贴,胶布不宜过短或过长。

【换药后处理】

(1)帮助患者整理好衣服,协助其起身、回病室。

(2)将污物倒入医用感染性废物桶,将换药碗和镊子上的碘伏等污物用清水冲净,放在指定位置。如为一次性换药碗和镊子,也须置入医用感染性废物桶。

(3)换药后洗手及书写换药记录。

【注意事项】

(1)操作过程中应与患者适当交流,操作应当稳、准、轻,并严格遵循无菌原则。

(2)多个患者换药时先换Ⅰ类切口,后换Ⅱ、Ⅲ类切口;先换未感染切口,后换感染切口;肿瘤患者切口相对后换;特殊感染(如铜绿假单孢杆菌感染等)切口须最后换。

(3)每次换药完毕,认真洗净双手(七步洗手法),方可再给另一患者换药。

(4)根据切口情况准备换药敷料和用品,注意节约,物尽其用。

(5)合理掌握换药的间隔时间。间隔时间过长不利切口愈合,间隔时间过短因反复刺激切口也会影响愈合,还增加了患者痛苦,并造成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