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部组织的化脓性感染
(一)疖(Furuncle)
【概念】
疖是单个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
【致病菌】
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
【好发部位】
颈项部、头面部、背部等。
【临床表现】
①典型局部表现:局部红肿痛的小硬结—中央软化,有波动感,出现脓栓—破溃流脓—愈合。②全身表现:发热、白细胞升高等,非常少见。③特殊表现:面疖挤压后可能引起颅内感染;疖病多见于营养不良的小儿或糖尿病患者。
【诊断和鉴别诊断】
诊断并不困难,有时需要与痤疮并发感染、皮脂腺囊肿并发感染、痈等体表感染性疾病进行鉴别。
【治疗】
①早期促使炎症消退:理疗、外用鱼石脂软膏等。②局部化脓时及时排脓。③根据病情选择抗感染、对症治疗。
(二)痈(Carbuncle)
【概念】
痈是多个相邻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
【致病菌】
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
【好发人群】
中老年人,罹患糖尿病者。
【好发部位】
项部(对口疔)、背部(搭背)。
【临床表现】
①局部表现:红肿热痛—脓点、表皮水肿—脓点破溃流脓、皮肤坏死。②全身表现:发热、畏寒、厌食、精神萎靡等。③特殊表现:唇痈可能引起颅内感染,危及生命。
【诊断】
有典型临床表现者诊断并不困难,还须注意患者有无糖尿病、营养不良等易患因素。
【治疗】
①局部处理:外用药物、切开引流、换药等。②及时有效的抗感染治疗,选用敏感抗生素静点。③相关疾病的处理(糖尿病等)。
(三)皮下急性蜂窝织炎(Acute Cellulitis)
【概念】
皮下急性蜂窝织炎是皮下疏松结缔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
【致病菌】
常为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等。
【临床类型及表现】
(1)一般性皮下蜂窝织炎:致病菌为溶血性链球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局部红肿热痛,病变界限不清,加重后破溃流脓,可有严重全身反应。
(2)产气性皮下蜂窝织炎:致病菌为厌氧菌,炎症局限于皮下结缔组织,局部肿胀明显,病情进展快。扪之有捻发音,脓液臭,全身表现严重。
(3)新生儿皮下坏疽:好发于臀部、背部。初起时皮肤发红、变硬,范围逐渐扩大,中央区色暗变软,可起水疱,严重者皮肤变黑、破溃;全身表现重。
(4)颌下急性蜂窝织炎:小儿多见,颌下肿胀明显,全身反应严重,可出现发热、呼吸急促及吞咽困难等。
【诊断和鉴别诊断】
(1)新生儿皮下坏疽与硬皮病鉴别:硬皮病患者皮肤质地变硬,但不发红,皮温不高。
(2)小儿颌下急性蜂窝织炎与急性咽峡炎鉴别:咽峡炎可出现呼吸急促及无法进食,但颌下肿胀较轻,而口咽部红肿明显。
(3)产气性皮下蜂窝织炎与气性坏疽鉴别:气性坏疽常有肌肉严重损伤,病变由产气荚膜梭菌所致,浓汁涂片可查到病原体;放射线检查可见肌间隙积气。
【治疗】
①局部处理:药物外敷,切开引流或减压。②及时有效的抗感染治疗。③必要的对症、支持治疗。
(四)丹毒(Erysipelas)
【概念】
丹毒是皮肤淋巴管网的急性感染性炎症(急性网状淋巴管炎)。
【致病菌】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好发部位】
下肢和面部。
【临床表现】
①早期即可有发热等全身表现。②片状红疹,微隆起,边界清楚,伴疼痛,可起水疱,但极少破溃化脓。③易复发,重者导致肢体淋巴回流障碍(象皮肿)。
【治疗】
休息,抬高患肢,局部硫酸镁湿敷,静点青霉素或其他敏感抗生素。
(五)急性管状淋巴管炎
【致病菌】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临床表现】
好发于四肢,可继发于相关部位的化脓性感染,常有发热等全身性反应。①皮下浅层淋巴管炎:起红线;②皮下深层淋巴管炎:皮下条形触痛区。
【治疗】
①处理原发感染灶。②抗感染治疗。③局部湿敷或针刺。
(六)急性淋巴结炎
【致病菌】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临床表现】
好发于颈部、腋窝、腹股沟区等,可继发于相关部位的化脓性感染。①局部表现:淋巴结肿大、疼痛,严重者表皮红肿发热,但很少形成脓肿。②全身表现:发热,血白细胞升高等。
【治疗】
①处理原发感染灶。②抗感染治疗。③个别脓肿形成者需要切开引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