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体格检查规范
(一)概述
1.操作器材
叩诊锤、骨科量角尺、皮尺、画线笔。
2.理学检查原则
(1)检查顺序:先健侧后患侧:有健侧对照可发现患异常;先远处后患处:检查引起疼痛,产生保护反应检查引起疼痛,难以准确判定病变部位和范围;先主动后被动:被动检查引起的疼痛或不适,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2)充分暴露、两侧对比:充分暴露检查部位全面了解病变情况;根据两侧相同的确切解剖标志,对患者进行比较性检查,如长度、宽度、周径、活动度、步态等。
(3)全面、反复轻柔到位:全身检查,防止漏诊;重复检查,及时发现新症状和体征;动作轻柔,不给患者增加痛苦;主、被动活都应达到最大限度。检查肌力时收缩应至少5s。
3.理学检查基本内容
视诊、触诊、动诊、量诊、神经系统检查。
(1)视诊:步态有无异常;患侧皮肤有无及色泽异常;脊柱有无侧弯、前后凸;观察患侧与健侧相应部位是否对称及其活动度。
注意创面、窦道、瘢痕、静脉曲张、肿胀、肿块、皮肤色泽、畸形。
(2)触诊:检查压痛和肿块的部位、范围深度性质活动情况,以及异常感觉、摩擦弹响等。
(3)动诊:对比检查两侧的关节活动和肌肉收缩力。先行主动检查再进被动检查;同时注意其他异常,如痉挛、弹响和受限程度等。
(4)量诊:肢体长度的测量;肢体及关节周径的测量;关节运动幅度的测量。
肢体长度的测量:患肢和健位置对称、画出恒定的骨性标记。皮尺应无伸缩性,避免皮肤滑动。
上肢长度:肩峰至桡骨茎突或中指尖。
上臂长度:肩峰至肱骨外上髁。
前臂长度:肱骨外上髁至桡骨茎突或尺骨鹰嘴至尺骨茎突。
下肢长度:髂前上棘至内踝下缘(棘踝线,间接长度),大转子至外踝下缘(直接长度)。
大腿长度:大转子至膝关节外侧间隙。
小腿长度:膝关节内侧间隙至内踝下缘,或外侧间隙至外踝下缘。
肢体及关节周径的测量:相同体位和同一水平部位,皮尺拉力在两侧相同。
上肢周径:肱二头肌腹周径。
大腿周径:髌骨上10cm或15cm。
小腿周径:腓肠肌腹周径。
关节运动幅度的测量:关节中立位为0°,用量角器测量各个方向的活动度。注意被检测的关节活动,不能被其他部位的活动所影响。
记录方法:四肢关节:0°(伸)~150°(屈)。脊柱活动范围(图2-2-1):

图2-2-1
(5)神经系统检查:
感觉检查:浅感觉、深感觉、皮层感觉。
运动检查:肌力、肌张力、共济运动。
反射检查:生理反射(浅反射、深反射)、病理反射。
(植物)神经检查:发汗试验、竖毛反射、血管反射。
浅感觉:
·痛觉
患者闭目,用针尖以均匀的力量轻刺患者皮肤,嘱其回答是痛还是不痛;是知道还是不知道;是尖锐还是迟钝。对意识不清者或小儿可根据其对针刺的反应(如表情或肢体回缩等)判断检查结果。
·温度觉
用两支试管,一支盛冷水(5℃~10℃),另一支盛热水(40℃~45℃),分别接触患者皮肤。如有异常,标定其范围。
·触觉
用干毛笔或棉絮轻触患者皮肤,嘱患者说出“知道”还是“不知道”。
深感觉(本体感觉):
·位置觉
患者闭目,检查者屈伸其手指(足趾)或整个肢体,嘱患者回答是否在活动及其运方向。
·震动觉
用震动的音叉柄放在骨突起部位,嘱其回答是否知道及持续时间。许多老年人下肢的震动觉减退或消失是生理现象。
皮层感觉:
·定位觉
患者闭目,检查者以手指或笔杆轻触其皮肤嘱患者闭目,检查者以手指或笔杆轻触其皮肤嘱其用手指出接触部位。
·两点辨别觉
用两脚规分开接触患者皮肤,如患者能辨别是两点接触点,再缩小两脚的距离试之,直到两个接触点被认为是一个接触点时为止,用此距离与对侧的正常值相比,就可知有无障碍以及障碍的程度。正常人两点辨别觉得最小距离为:指尖3~8mm,手掌8~12mm,手背30mm,前胸40mm,背部40~70mm,上臂及大腿75mm。
·图形觉
患者闭目,用笔杆在其皮肤上画三角圆形或各个数字,问其能否识别。
·实体觉
患者闭目,触摸给他手中的物品(笔、钥匙火柴盒等),问患者能否说出名称、大小和形态。
·重量觉
患者闭目,用大小相同而轻重不一的物品放在患者手中,以测其辨别重量的能力。
感觉测定的分级(触觉、痛温度实体及两点辨别觉):

肌力:
·瘫痪:肌力减弱或消失。
·全瘫:肌力完全丧失。
·不全瘫或轻:肌力减弱。
·单瘫:单一肢体瘫痪,周围神经损害或对侧大脑皮质运动区部分损害。
·偏瘫:同侧上下肢瘫痪,对大脑半球病变。
·截瘫:两下肢瘫痪。胸段或腰脊髓病变两下肢瘫痪。
·四肢瘫:四肢皆瘫痪,颈椎疾患。
·交叉瘫:一侧颅神经麻痹伴对肢体瘫痪,脑干病变。
肌力测定的分级:

肌张力:
·检查者持患者肢体做被动运动,注意肌肉阻力。亦可握捏被检肌群,注意其硬度。
阻力大者或肌肉较硬者为肌张力高,反之为肌张力低。
·痉挛性瘫痪:中枢运动神经元(上运动神经元)病变,肌张力增高,肌萎缩不明显,腱反射亢进,有病理反射。
·弛缓性瘫痪:周围运动神经元(下运动神经元)病变,肌张力消失,肌肉萎缩,腱反射消失,无病理反射。
共济运动:
·指鼻试验
患者伸直前臂,随即屈臂用手指触自己的鼻尖,先练习两三次,再让患者闭眼重复同样动作,观察动作是否稳准。共济失调的患者,病变同侧手指指鼻时摇晃不稳,不能一下准确地触到鼻尖。
·踵膝胫试验
让患者仰卧,将一侧下肢抬高,然后屈膝将脚跟放在另侧膝部,并沿胫骨前缘下滑,观察动作是否稳准。动作稳准为共济运动正常,否则为共济失调。
·闭目直立试验
让患者闭目并足直立,如患者左右摇摆,甚者将要倾倒,称罗姆伯格(Romberg)征,为共济失调的表现。
共济失调见于小脑病变。
浅反射:
·腹壁反射
患者仰卧位,下肢屈曲,用火柴梗或钝尖物迅速轻划其两侧季肋部、脐平面和髂部腹壁皮肤,划的方向是由外向内,正常时,可见腹肌收缩。其反射弧分别通过胸7~8、胸9~10、胸11~12。一侧腹壁反射全消失见于锥体束损害,某一水平的腹壁反射消失见于相应的周围神经和脊髓损害。腹壁过度松弛、肥胖和明显腹胀时,常不能引出此反射。
·提睾反射
用钝尖物向上或向下划股内侧皮肤,正常时,同侧提睾肌收缩,使睾丸上提,但两侧可能不等。其反射弧通过腰1~2。提睾反射消失见于锥体束损害,或相应的周围神经或脊髓损害。斜疝或精索静脉曲张等也可影响该侧反射的出现。
·肛门反射
刺激肛门附近周围皮肤,出现肛门外括约肌收缩,反射中枢在骶4~5。肛门外括约肌接受双侧会阴神经支配,当一侧锥体束损害或周围神经损害时,肛门反射仍存在,当两侧锥体束损害时或马尾神经损害时,肛门反射消失。
·跖反射
用钝尖物轻划足底外缘皮肤,跖趾关节屈曲。其反射弧通过腰5、骶1。
·肱二头肌反射
左手托住患者肘部,左拇指置于肱二头肌腱上,嘱患者将前臂半屈曲并旋后,搭在检查者的左前臂上,检查者用叩诊锤叩打自己的左拇指,可见患者的前臂做快速的屈曲运动,同时拇指可感到肱二头肌肌腱收缩。肱二头肌的反射弧中枢在颈5~6,冲动沿肌皮神经传导(图2-2-2)。

图2-2-2
深反射:
·肱三头肌反射
检查者用左手托住患者肘部,让他将前臂搭在检查者的左前臂上,上臂稍外展,用叩诊锤叩打患者尺骨鹰嘴突上方约1cm处的肱三头肌腱,前臂做伸展运动。肱三头肌反射弧中枢在颈髓第7和8节,冲动沿桡神经传导。
·肱桡肌反射(桡骨膜反射)
叩击桡骨之茎突,产生前臂的屈曲及外旋,其反射弧通过颈7~8。
·膝腱反射
患者取仰卧位时,检查者以前臂托住腘窝部,使膝关节屈曲,嘱患者将腿部肌肉放松;患者取坐位时,可嘱其两腿自然下垂。用叩诊锤打髌骨下缘与胫骨结节之间使股四头肌收缩,小腿弹向前。无论坐位和卧位,还可让患者将被检测的腿搭在对侧上,使小自然下将被检测的腿搭在对侧上,使小自然下将被检测的腿搭在对侧上,使小自然下垂,脚悬空,叩打部位同上。膝腱反射的弧中枢在腰2~4,冲动沿股神经传导。
·跟腱反射(踝反射)
患者仰卧,被检测髋、膝关节微屈曲,股稍外展并外旋,检查者以手轻推患者脚掌使踝关节轻度背屈,另手持叩诊锤打跟腱,则可见足向跖面曲。踝反射的弧中枢在骶髓1、2节,冲动沿胫神经传导。
病理反射:
·巴彬斯基征
患者仰卧,髋、膝关节伸直,检查者左手握踝上部固定小腿,右手持钝尖的金属棒自足底外侧从后向前快速轻划至小趾根部,再转
趾底外侧,再转向
趾侧。正常出现足趾向跖面屈曲,称巴彬斯阳基征阴性。如出现
趾背屈,其余四成扇形分开,称巴彬斯阳基征阳性。
·夏道克征
患者仰卧,两下肢伸直足跟着床。检查者用手握住一侧踝关节,另用钝针自足背外踝下方,由后向前轻划皮肤,若出现
趾背屈,即为夏道克征阳性。
·欧本海姆征
患者仰卧,两下肢伸直。检查者以拇指和食把握的胫骨前缘上端,然后沿胫骨前缘用力向下推进至踝部,若出现
趾背屈,其他各呈扇形散开,即为欧本海姆征阳性。
·霍夫曼征
检查者用左手轻握被检查者腕部,以右手食指及中指轻夹患者中指末端节,并使腕关节略背屈,各手指轻度屈曲。以拇指迅速向下弹刮被检者中指指甲,正常时无反应,如拇指内收,其余手指也呈屈曲动作即为阳性反应。
·髌阵挛
患者仰卧,下肢伸直,检查者用拇食两指夹住髌骨上缘突然向方推动并维持不放松,附着在髌骨上缘的股四头肌腱被拉长,当膝反射增高时引起该收缩,肌腱继续拉长,髌骨即出现连续上、下有节律的颤动。
·踝阵挛
患者仰卧,髋关节与膝稍屈,一手持患者小腿,另手持住患者足的远端用力使踝关节背屈,则踝关节呈律性伸屈运动。
自主神经(植物)检查:
·皮肤温度
·表皮有无萎缩
·出汗、干裂情况
脊髓损伤检查(图2-2-3、图2-2-4):

图2-2-3
(二)各关节检查法
1.肩关节
(1)望诊:正常肩关节呈圆弧形。脱位则变为方形,俗称“方肩”。
(2)触诊:肩胛骨的喙突端、肩峰端与肱骨大结节形成正常的肩三角。如有骨折或脱位,肩三角出现异常。
(3)动诊:先将肩胛骨下角固定。肩关节中立位是上臂下垂屈肘90°(图2-2-5)。

图2-2-4

图2-2-5
(4)量诊:上肢总长度测量,肩峰到中指指尖的距离;上臂长度测量,肩峰到鹰嘴的距离;周径测量,肱二头肌腹周径。
(5)特殊检查:Dugas试验(搭肩试验):患肢肘关节屈曲,手放在对侧肩关节前方,如肘关节不能与胸壁中线紧贴为阳性,提示肩关节有脱位或病变(图2-2-6)。
亚加森(Yargason)征:又称肱二头肌紧张试验。嘱患者屈曲肘关节,前臂外旋(旋后)或让患者抗阻力地屈肘及前臂旋后,若结节间沟处疼痛为阳性,说明有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图2-2-7)。
卡拉威(Callaway)试验:用卷尺从肩峰绕过腋窝测其周径。肩关节脱位时,肱骨头向前下方移,因而与肩胛骨重叠,其前后径增宽故周径增大(图2-2-8)。
汉密尔顿(Hamilton)征(直尺试验):用直尺的边缘紧贴在上臂的外侧,一端靠肱骨外上髁,另一端如能与肩峰接触,则为阳性,表示肩关节脱位。
道巴恩(Dawbarn)征:患侧上臂贴近胸壁面,肩峰前缘下方触痛上臂外展后触痛,上臂外展后触痛消失,为阳性,见于急性肩峰下滑囊炎(图2-2-9)。

图2-2-6

图2-2-7

图2-2-8

图2-2-9
布莱恩特(Bryant)征:表现为患侧腋皱襞下降,见于肩关节脱位。
耸肩试验:患者正坐,两臂自然下垂,检查者站于其背后,双手按其双肩,令其耸肩,对比两侧耸肩的力量,无力者可见于锁骨骨折、肩关节脱位或副神经损伤后的斜方肌瘫痪。
肩关节外展试验:患者站位,检查者立于其前侧,双手按其双肩。然后患者肩关节从中立位主动外展直至上举过头,注意外展过程中肩痛何时消失并记录角度。其意义如下:①开始外展即有疼痛,提示肱骨骨折、肩胛颈骨折、锁骨骨折、肩关节脱位、肩关节炎等。②开始不痛,外展越近90°位越痛,提示肩关节粘连。③外展时痛,但上举时痛反减轻或不痛,提示三角肌下肩峰滑囊炎。④患者能主动外展,但无力继续上举,提示斜方肌瘫痪或臂丛损伤。⑤从外展到上举过程中间,有一段60°~120°的弧度出现疼痛,常称为“痛弧”。若小于60°或大于120°时反而不痛,提示冈上肌损伤或炎症、肩峰下滑囊炎、肩袖破裂。⑥若主动外展小于40°,检查者扶其上臂被动外展至40°以上,患者又可继续主动完成外展动作,提示冈上肌全断裂。⑦被动外展大于90°时,肩峰处疼痛,提示肩峰骨折。
2.肘关节
(1)望诊:尺骨鹰嘴突、肱骨内上髁和肱骨外上髁3点,在肘关节屈90°时呈等边三角形(Hüter肘后三角),在关节完全伸直时,肘关节有10°~15°的外翻角,称为提携角。该角度减小时称为肘内翻,增大时成为肘外翻。
(2)触诊:主要触摸肱骨外上髁、肱骨内上髁和尺骨鹰嘴突的关系。
(3)动诊:前臂伸直位即中立位0°,屈曲135°~150°,过伸10°,旋前(内旋)80°~90°,旋后(外旋)80°~90°(图2-2-10、图2-2-11)。
(4)量诊:前臂长度;前臂周径;肘内翻及肘外翻畸形的角度(图2-2-12)。

图2-2-10

图2-2-11

图2-2-12
(5)特殊检查:
腕伸肌紧张试验又称Mills征:肘关节伸直,同时前臂旋前,腕关节被动屈曲,此时肱骨外上髁处疼痛者为阳性。阳性多见于肱骨外上髁炎。
肘后三角与肘直线(Hüter三角与Hüter线):正常时肱骨内、外髁与尺骨鹰嘴顶点,于伸肘时成一直线,完全屈肘时则为一等腰三角形。肘关节脱位后,三点关系改变。注意有时可形成反三角。
柯宗(Cozen)试验:检查者一手握患者前臂下段,一手按其手背,令患者握拳,并抗阻力背伸腕时,肱骨外上髁处疼痛为阳性,见于肱骨外上髁炎。
前臂屈肌紧张试验:患者用力握拳,检查者伸手指与其握力对抗,出现内上髁处疼痛为阳性,见于肱骨内上髁炎。
肘外翻挤压试验:肘关节伸直,检查者一手握其腕部,另一手扶患肘,并使其外翻,如疼痛则为阳性,疑为桡骨小头骨折。
3.腕关节
(1)望诊:主要观察鼻烟窝的形态变化及腕关节有无尺、桡偏的改变。腕关节功能位是20°~25°背伸和约10°尺偏。
(2)触诊:主要检查腕部各关节的稳定性。
(3)动诊:中立位为0°,背伸35°~60°,掌屈50°~60°,桡偏25°~30°,尺偏30°~40°(图2-2-13)。

图2-2-13
(4)量诊:桡骨茎突比尺骨茎突低1.5cm,其连线与第三掌骨垂直的轴成10°~15°。
(5)特殊检查:握拳尺偏试验(Finkelstein征):拇指在其余四指之下,使腕关节做被动尺偏,桡骨茎突处疼痛为阳性,提示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图2-2-14)。
腕关节尺侧挤压试验:中立位,使之被动向尺侧偏倾并挤压,下尺桡关节疼痛为阳性,见于腕三角软骨损伤或尺骨茎突骨折(图2-2-15)。
屈腕试验:被动掌屈腕关节,并压迫正中神经1~2min。若手掌侧麻木感加重,疼痛加剧并放射到示、中指,即为阳性,提示腕管综合征。两侧对比有助于诊断。
Tinel征:叩击腕掌侧正中神经部,出现手部支配区灼性痛为阳性,疑为腕管综合征。
4.手和手指的检查
(1)望诊:主要观察手的休息位有无改变,以及手部畸形。

图2-2-14

图2-2-15
(2)触诊:主要检查局部的疼痛,部位及程度,放射与否;局部肿块的性质,随肌腱活动与否等。
(3)动诊:手指各关节伸直即中立位,为0°(图2-2-16)。

图2-2-16
(4)量诊:除测量各指的长度、外径,还需测量手的握力。
(5)特殊检查:手指肌腱断裂检查:①手指伸直,固定近侧间关节如不能屈曲远为指深屈肌腱断裂。②手指伸直,固定近侧指骨,如不能屈曲远、近侧指间关节为指深、浅屈肌腱断裂。③手指远侧指间关节曲呈锤状,不能伸直,为指长伸肌腱远端断裂(图2-2-17、图2-2-18)。

图2-2-17

图2-2-18
5.脊柱
(1)望诊:脊柱的正常生理曲线为颈椎前凸、胸胸椎后凸、腰椎前凸腰和骶椎后凸4个自然弧线。脊柱棘突正常时连在-条直线上。
(2)触诊:在棘突和旁自上而下按节触摸和叩击,是否有压痛和叩痛,注意疼痛的范围、部位、有无放射等。注意触摸肿块的大小、形态、硬度、活动度等。
(3)动诊:如图2-2-19所示。

图2-2-19
(4)量诊:站立时,腰椎前屈,两膝伸直测量指尖与地面的距离,可作为整个脊柱关节功能的测试指标。同时可测量C7~S1在前屈时脊柱长度增加的程度,一般增加15cm。虚假性下背痛时,脊柱长度增加仍存在。
(5)特殊检查:上臂牵拉试验(Eaton征):患者坐位,检查者一手将患者头部推向健侧,另一手握住患者腕部向外下牵引,如出现患肢疼痛、麻木感即为阳性,见于颈椎病(图2-2-20)。
压头试验(Spurling征):患者端坐,头后仰并偏向患侧,检查者用手掌加压其头顶,出现颈痛并向患手放射为阳性,见于颈椎病(图2-2-21)。
髋关节过伸试验(Yeoman征):患者俯卧,检查者一手压住骶部,一手将患侧膝关节屈至90,握住踝关节向上提起,使髋关节过伸。此时必扭动骶髂关节,因此这一试验非但可检查髋关节,同时也能检查骶髂关节(图2-2-22)。

图2-2-20

图2-2-21

图2-2-22
幼儿脊柱活动测验法:患儿俯卧,检查者双手提起患儿双足,将双下肢轻轻上提,如有椎旁肌痉挛,则脊柱生理前凸消失,呈板样强直为阳性,见于脊柱结核患儿(图2-2-23)。

图2-2-23
拾物试验:对不配合检查的儿童,将玩物放在地上,逗引患儿拾起,如屈髋屈膝、直背,一手先压在膝上,再去拾物为阳性,多见于下胸椎及腰椎病变时,如腰椎结核(图2-2-24)。
骶髂关节斜扳试验:患者仰卧,充分屈曲病侧髋、膝关节。检查者一手按住患侧肩部,一手按住患侧膝部的外侧,向健侧推去,骶髂关节疼痛者为阳性(图2-2-25)。

图2-2-24

图2-2-25
骶髂关节扭转试验(Gaenslen征):患者仰卧,屈曲健侧髋、膝关节,由患者双手抱住,病侧大腿垂于床缘外。术者一手按住健膝,一手压其病侧膝关节,使大腿后伸,扭转骶髂关节,骶髂关节疼痛为阳性(图2-2-26)。
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患者仰卧,伸膝,被动抬高患肢,抬高在60°以内即可出现坐骨神经痛,称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在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时,缓慢放低患肢高度,待放射痛消失,此时再被动背屈患肢踝关节,如再度出现放射痛,称为加强试验阳性(图2-2-27)。

图2-2-26

图2-2-27
腰骶关节过伸试验(Naoholos征):患者俯卧,检查者的一侧前臂插在患者两大腿前侧,另一手压住腰部,抬起患者大腿。如腰骶关节有病,即有疼痛。
艾迪森(Adson)试验:又称深呼吸试验,患者取坐位,稍后仰,下颌转向患侧,上肢外展30°,肘伸直,检查者先比较两侧桡动脉搏动后,令患者深吸气后屏气,检查者一手抵其下颌,使其头部尽力转向患侧对抗阻力时,患者脉搏减弱甚至消失,为阳性,表示血管受挤压,见于前斜角肌综合征等。
挺胸试验:患者立正挺胸,两臂后伸,若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手臂麻木或痛感为阳性,提示有肋锁综合征,即锁骨下动脉及臂丛在第一肋骨锁骨间隙中受压。
鞠躬试验:又称内里(Neri)试验,患者站立做鞠躬动作,出现患肢放射性疼痛并屈髋、膝者为阳性,提示坐骨神经痛。
屈颈试验:又称林德(Linder)试验,患者仰卧,检查者一手按于其胸前,一手置于枕后,逐渐前屈颈部,出现腰部及患肢疼痛者为阳性,提示坐骨神经痛。
颈静脉加压试验:又称纳夫济格(Naffziger)试验,用手压迫一侧或两侧颈静脉1~3min,或用血压计橡皮囊绕于颈部,加压至40~60mmHg(5.33~7.99kPa)时,出现患肢疼痛者为阳性,提示坐骨神经痛。
仰卧挺腹试验:患者仰卧,两手置于身侧,令其以枕、跟部为着力点,将腹部及骨盆向上挺起,出现腰痛并向患肢放射者为阳性,提示坐骨神经痛。在挺腹同时深吸气后屏气以增加腹压或用力咳嗽,则更易出现上述症状。
股神经牵拉试验(Wasseman征):患者俯卧,检查者一手固定其骨盆,另一手握患肢下端,屈膝90°,将小腿上提或尽力屈膝,出现大腿前侧放射性疼痛者为阳性,多见于股神经受压病变如第3、4腰椎间盘突出症。
骨盆回旋试验:患者仰卧,两手抱膝,极度屈曲髋、膝关节,使臀部离开床面,腰部被动屈曲后出现腰痛者为阳性,见于腰部软组织劳损或腰椎结核。
梨状肌紧张试验:患者仰卧,患肢伸直,做内收、内旋动作,出现坐骨神经放射性痛后,迅即外展外旋,疼痛缓解,为阳性,见于梨状肌综合征。
6.髋关节及骨盆
(1)望诊:望诊双侧对比观察有无肿胀、畸形,肢体长短、肌萎缩以及大转子的高度。同时观察站立姿势和步态。
(2)触诊:触诊检查压痛点及有无内收肌挛缩。
(3)动诊:如图2-2-28所示。
(4)量诊:主要是测量下肢的长度和周径及测量大粗隆的位置。(1)Shoemaker(髂转线)。(2)Nelaton(髂坐线)。(3)Bryant三角,两侧对比(图2-2-29)。

图2-2-28

图2-2-29
(5)特殊检查:滚动试验(Rolling Test):患者仰卧位,检查者将一手掌放患者大腿上,轻轻使其反复滚动,急性关节炎时可引起疼痛或滚动受限。
“4”字试验(Patrick征):患者仰卧位,健肢伸直,患肢膝关节屈曲90。屈髋后外展将小腿外旋放于健腿上,一手固定骨盆,下压患肢,出现疼痛为阳性,见于髋部和骶髂关节疾病(图2-2-30)。

图2-2-30
髋屈曲畸形试验(Thomas试验):患者仰卧位,健侧髋关节、膝关节尽量屈曲。并使腰部贴于床面。如患髋不能完全伸直,或腰部出现前突为阳性。此时记录患髋的屈曲角度,见于髋部病变和腰肌挛缩(图2-2-31)。

图2-2-31
骨盆分离挤压试验:患者仰卧位,从双侧髂前上棘处对向挤压或向后外分离骨盆,引起骨盆疼痛为阳性,见于骨盆骨折。须注意检查时手法要轻柔以免加重骨折端出血(图2-2-32)。

图2-2-32
望远镜试验:患者仰卧位,下肢伸直,检查者握住患者小腿,沿身体纵轴向上推,另一手触摸同侧大粗隆,如出现活塞样活动感,为阳性,见于儿童先天性髋脱位(图2-2-33)。

图2-2-33
单腿独站试验(Trendelenburg征):患者背向检查者,健肢屈髋屈膝上提,用患肢单独站立,如发现健侧骨盆及臀褶下降为阳性。多见于臀中、小肌麻痹,髋关节脱位,陈旧性股骨颈骨折等(图2-2-34)。

图2-2-34
艾利斯征(Allis Sign):患者仰卧位,屈髋、屈膝,两足平行放于床面,足跟对齐,观察双膝的高度,如一侧膝比另一侧高时,即为阳性。见于髋关节脱位、股骨或胫骨短缩(图2-2-35)。

图2-2-35
髂胫束痉挛试验:又称奥伯(Ober)试验,患者健侧卧,健肢屈髋、膝,并双手抱于胸前,检查者立于患者背后,一手固定骨盆,一手握患肢踝部,屈膝90°,然后外展、伸直,突然松手使其自由坠落,如有髂胫束痉挛,则患肢维持于外展位,肢体不下落或缓慢下降,且可在髂嵴与大转子间触及痉挛之髂胫束。亦可在上述姿势下令患者内收大腿,若内收受限,膝部不能接触床面或内收时腰椎向患侧突,为阳性,见于髂胫束痉挛(图2-2-36)。

图2-2-36
奥托兰尼(Ortolani)试验:常用于检查婴儿。患者仰卧,检查者一手以拇指按于腹股沟部,其他四指托大转子,另一手握其膝部并屈髋、屈膝,逐渐外展或内收髋关节时,可感到股骨头还纳或脱出的弹跳感或弹响声。见于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图2-2-37)。

图2-2-37
床边试验:又称根斯伦(Gaenslen)试验,患者仰卧,患侧臀部离床边而悬空,大腿下垂,屈健侧髋、膝,双手抱于膝前,检查者一手扶健侧膝部,另一手下压患侧大腿使过伸,出现骶髂关节疼痛者为阳性,意义同“4”字试验。此试验亦可于侧卧位试验:健侧在下,双手抱膝尽力屈髋、膝,检查者一手推压髂嵴,一手握患肢踝部并屈膝90°做髋过伸活动,出现的征象及意义同前。
骨盆摇摆试验:患者仰卧,尽力屈髋、膝,检查者两手按其两小腿前上方,做左右摇摆活动,出现腰骶部疼痛者为阳性,见于脊柱或腰骶部病变。
斜搬试验:先右侧卧,右下肢伸直,屈左侧髋、膝关节,检查者左手扶其左肩并向后推,右手扶左髂嵴并向前按,出现腰痛者为阳性,见于腰部病变。再左侧卧,同法试之,意义同前。
双髋外展试验:又称蛙式试验,患者仰卧,检查者两手持其双膝,逐渐屈髋并外展,出现外展受限者为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中立位(Ledd-Better)试验:患者仰卧,患肢伸直,检查者用手掌托足跟,正常时可保持中立位,若呈外旋畸形为阳性,见于股骨颈骨折等。
臀肌挛缩:站立两足、两膝靠拢,正常儿童屈髋、膝下蹲时,臀部可触及足跟,臀肌挛缩时,则不能完全屈髋、屈膝下蹲,且于臀部可触及紧张束条状物。
7.膝关节
(1)望诊:主要观察膝关节有无肿胀、股四头肌是否萎缩,膝关节有无内、外翻等。
(2)触诊:主要是确定疼痛部位、浮髌试验、腘窝部肿块等。
(3)动诊:膝关节伸直位为中立位即0°,屈曲120°~150°。过伸5°~10°。伸直位无侧方活动,屈曲时内旋10°,外旋20°(图2-2-38)。

图2-2-38
(4)量诊:膝关节的周径可在髌骨上极缘、髌骨中部、髌骨下极缘测量。并以此为标志,测量小腿的周径和长度。
8.踝关节和足
(1)望诊:主要观察有无关节肿胀及畸形(图2-2-39)。
(2)触诊:触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和压痛点。
(3)动诊:如图2-2-40所示。
(4)特殊检查:
赫尔本(Helbing)征:正常站立时跟腱长轴与下肢长轴相平行,足内翻或外翻时,跟腱长轴向内或外侧偏斜为阳性。
捏小腿三头肌试验:患者仰卧,足垂于床沿下,检查者捏挤其小腿三头肌肌腹,正常时出现足跖屈,跟腱断裂者则不能跖屈。
前足横向挤压试验:对前足两侧横向加压,出现疼痛者为跖骨骨折、跖间肌损伤或跖痛症。
足内、外翻试验:将足内翻或外翻时出现疼痛,为外侧或内侧韧带损伤。

图2-2-39
(1)扁平足(2)马蹄足(3)内翻足(4)外翻足(5)仰趾足(6)弓形足(7)外翻(8)锤状趾

图2-2-40
9.特殊检查
浮髌试验:患者仰卧位,检查者用一手虎口置于髌骨上缘,手掌放于髌上囊,向远侧端挤压推动,使关节液集中于髌骨下。另一手的食、中指将髌骨向下压。如感觉髌骨浮动或有撞击股骨髁的感觉为阳性。一般膝关节内有50mL液体才出现阳性(图2-2-41)。

图2-2-41
回旋挤压试验(McMurray征):患者仰卧位,检查者一手握住患者足跟,另一手拇指及其余四指分别捏住膝关节内外侧关节间隙,先使膝关节极度屈曲,使小腿内收、内旋的同时伸屈膝关节。如有弹响说明内侧半月板有病损,反之使小腿外展、外旋,同时伸屈膝关节,如有弹响,说明外侧半月板有病损(图2-2-42)。

图2-2-42
侧方挤压试验(Bohler征):患者仰卧位,膝关节稍屈,检查者一手握住踝关节向外侧施加压力,一手压在膝关节外上方,向内侧加压,使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承受外翻张力,如有疼痛或侧方活动说明内侧副韧带损伤。如向相反方向施加压力,使膝关节外侧副韧带承受张力,如有疼痛或侧方活动,说明外侧副韧带损伤(图2-2-43)。

图2-2-43
研磨试验:又称阿普莱(Apley)试验、膝关节旋转提拉和挤压试验,患者俯卧,屈膝90°,检查者以膝压患者大腿,两手握足跟,沿小腿纵轴上提小腿并做内外旋转活动,出现疼痛为内、外侧副韧带损伤,再挤压膝关节并做内外旋转活动,出现疼痛为半月板损伤(图2-2-44)。
抽屉试验(Drawer征):患者平卧位,屈膝90°,足平放于床上,检查者坐在患者足面上,以稳定其足,双手握住小腿端做前后拉推动作。正常时前后可稍有活动,如前拉活动加大,说明前交叉韧带损伤。后推活动加大,说明后交叉韧带损伤(图2-2-45)。
重力试验:患者侧卧,患肢在上并外展,检查者托大腿,令患者伸屈膝关节,出现疼痛或弹响声为内侧半月板病变。如患肢在下,骨盆部垫枕,使患肢离开床面,助手扶健肢,伸屈患侧膝关节出现疼痛或弹响声者为外侧半月板病变(图2-2-46)。
髌骨摩擦试验:又称索-霍尔氏(Soto-Holl)征,伸膝,放松股四头肌,检查者一手压髌骨并使其在股骨髁关节面上下活动,出现摩擦音或疼痛者为阳性,见于髌骨软化症。
过伸试验:又称琼斯(Jones)试验,患者仰卧伸膝,检查者一手固定膝部,一手握小腿下部并上提,使膝关节过度伸展,出现疼痛者可能为半月板前角损伤、髌下脂肪垫肥厚或损伤、股骨髁软骨损伤。

图2-2-44

图2-2-45

图2-2-46
莱切曼(Lachman)试验:仰卧,屈膝约15°,检查者一手握股骨下端,另一手握胫骨上端,两手交替推拉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若胫骨过度向前异常活动超过0.5cm为阳性,提示前十字韧带损伤。
交锁征:患者活动膝关节,突然在某一角度时,感觉有物体嵌入膝关节内而不能活动且伴疼痛,慢慢伸展膝关节后又能活动,见于半月板损伤、关节内游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