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及治疗

二、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及治疗

(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发病机制】

70%~80%由病毒引起,20%~30%由细菌引起。但接触病原体后是否发病,取决于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

【临床表现】

(1)普通感冒:喷嚏、鼻塞、流清涕、头痛、发热。

(2)急性病毒性咽炎和喉炎:咽痒、灼热感、声嘶、讲话困难。

(3)急性疱疹性咽峡炎:咽痛、发热,可见咽部充血、溃疡及周围红晕。

(4)急性咽结膜炎:发热、咽痛、咽及结膜充血。

(5)急性咽扁桃体炎:咽痛、发热、咽充血、扁桃体肿大充血,表面可有脓性分泌物。

【诊断】

根据鼻咽部症状、体征,结合周围血象和胸部X线检查未见异常,可诊断。

【鉴别诊断】

需与过敏性鼻炎、流行性感冒、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急性传染病前驱症状相鉴别。

【治疗】

对症治疗,必要时抗感染、抗病毒治疗。

(二)急性支气管炎

【发病机制】

由病毒、细菌等病原体以及冷空气、粉尘等理化因素和吸入过敏原引起。

【临床表现】

咳嗽、咳痰、发热;可无体征也可存在干湿啰音。

【诊断】

根据病史、咳嗽、咳痰,两肺散在干湿啰音以及血象和X线胸片可诊断。

【鉴别诊断】

应与流行性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肺部疾病相鉴别。

【治疗】

在有细菌感染时给予抗生素治疗以及对症治疗。

(三)慢性支气管炎

【发病机制】

由吸烟、职业粉尘和化学物质、空气污染、感染因素等造成。

【临床表现】

咳嗽、咳痰、喘息;可无异常体征也可出现干湿啰音;X线胸片可正常,也可出现纹理增强紊乱;肺功能:早期正常;当有小气道阻塞时,最大呼气流速-容积曲线在75%和50%肺容量时流量降低;但存在细菌感染时白细胞以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同时痰培养可培养出致病菌。

【诊断】

根据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连续2年或以上,并排除其他可引起上述表现的慢性疾病。鉴别诊断:应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肺癌、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症相鉴别。

【治疗】

(1)急性加重期的治疗:积极控制感染:选择合适抗生素治疗;祛痰、平喘治疗。

(2)缓解期治疗:戒烟、预防感冒。

(四)COPD

【发病机制】

由炎症、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衡、氧化应激以及其他机制造成。

【临床表现】

慢性咳嗽、咳痰、呼吸困难;体征为:桶状胸、双侧语颤减弱、肺部叩诊过清音、双肺呼吸音减弱、可存在干湿啰音。实验室检查:肺功能: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后FEV1/FVC<70%;TLC、FRC、RV增高,VC降低;X线胸片可出现肺气肿表现;存在感染时,白细胞总数以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痰培养可培养出致病菌。

【诊断】

根据咳嗽、咳痰、气短病史,肺气肿体征,以及肺功能表现,除外其他疾病后可诊断。

【鉴别诊断】

应与支气管哮喘、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症、肺癌等相鉴别。

【治疗】

1.稳定期治疗

(1)戒烟、脱离有害环境。

(2)给予支气管扩张剂治疗。

(3)长期吸入糖皮质激素以及β2肾上腺激动剂。

(4)长期家庭氧疗。

2.急性加重期治疗

(1)如存在呼吸道感染,给予相应抗病原菌治疗。

(2)给予支气管扩张剂治疗。

(3)低流量吸氧。

(4)根据病情决定吸入、口服或静脉糖皮质激素治疗。

(五)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发病机制】

(1)肺动脉高压形成的机制:①功能性机制:如缺氧,高碳酸血症,酸中毒使肺血管痉挛、收缩,造成肺动脉高压。②解剖学机制:长期反复的气管、支气管周围慢性炎症,累及肺小动脉;肺气肿造成毛细血管床减少;原位血栓以及肺血管重构。③血液黏滞度增加以及血容量增多。

(2)心脏病变:肺循环阻力增加导致肺动脉高压,发生右心肥厚,进而出现右心失代偿,出现右心衰。

(3)进一步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

【临床表现】

(1)肺心功能代偿期:咳嗽、咳痰、气短;肺气肿体征、P2>A2,三尖瓣区收缩期杂音、剑突下心脏搏动增强、肺肝浊音界下移。

(2)肺心功能失代偿期:①呼吸衰竭:嗜睡、昏迷、发绀、球结膜水肿。②右心衰竭:腹胀、食欲不振、颈静脉怒张、剑突下可闻及收缩期杂音、肝大、下肢水肿;

(3)实验室检查:胸片、心电图、心脏超声相应表现。

【诊断】

既往有慢性咳嗽、咳痰病史,出现右心功能不全上述相应表现即可诊断。

【鉴别诊断】

要与冠心病、风心病以及急性肺心病相鉴别。

【治疗】

(1)肺心功能失代偿期:预防感染、康复锻炼、家庭长期氧疗。

(2)肺心功能失代偿期:①在存在感染情况下,积极控制感染。②扩张气道,必要时给予呼吸机治疗。③控制心衰:利尿、扩血管、强心治疗。④防治并发症。

(六)肺炎

【发病机制】

病原体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内,是否发生肺炎取决于病原微生物和宿主之间力量的对比。

【临床表现】

咳嗽、咳痰、发热,肺部无异常体征,也可出现干湿啰音,X线胸片可见浸润影。

【诊断】

具有上述临床表现,并可除外其他疾病,即可诊断。

【鉴别诊断】

肺结核、肺癌等。

【治疗】

根据肺炎的分类(社区获得性肺炎和医院获得性肺炎)以及病情轻重程度,在尽可能获得病原菌的情况下,给予相应抗病原菌治疗。

(七)肺结核

【发病机制】

吸入结核分支杆菌后,是否感染取决于细菌的毒力以及巨噬细胞的吞噬杀菌能力。结核分支杆菌能够存活下来,并在巨噬细胞内繁殖,机体通过细胞介导的免疫系统产生免疫。结核分支杆菌没有被杀灭,成为继发性肺结核的来源。

【临床表现】

咳嗽、咳痰、痰中带血、咯血;体征可无,也可出现具有肺实变、干湿啰音。

【诊断】

根据上述临床表现,以及胸部X线片,加上痰液检查结核分支杆菌阳性,即可确诊。对于痰涂片3次以及痰培养1次阴性,结合典型临床表现,抗结核试验治疗有效,PPD强阳性,肺外病理组织确定结核,可诊断菌阴性肺结核,肺泡灌洗液检查或支气管、肺组织的病理证实为结核感染,亦可诊断菌阴性肺结核。

【鉴别诊断】

应与肺癌、肺脓肿、肺炎相鉴别。

【治疗】

早期、规律、适量、全程、联合应用抗结核药物。抗结核药物为: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链霉素。

(八)支气管肺癌

【发病机制】

与吸烟、职业致癌因素、空气污染、电离辐射、饮食以及遗传基因改变有关。

【临床表现】

原发肺部病变可出现:咳嗽、咳痰、痰中带血、发热;当出现肺外胸内病变时可有胸疼、声嘶、胸腔积液、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以及Horner综合征;转移至脑、骨骼、腹部、淋巴结可出现相应表现;肺外表现为:肥大性肺性骨关节病、异常激素分泌以及类癌综合征等。

【诊断】

通过上述临床表现,以及肺部影像学改变、病理证实即可确诊。

【鉴别诊断】

应与肺结核、肺脓肿、肺炎相鉴别。

【治疗】

应根据肿瘤的组织学决定治疗方案,包括手术、放疗、化疗、靶向药物等治疗。

(九)肺脓肿

【发病机制】

根据感染途径,可分为以下几种发病机制:①吸入性肺脓肿:病原体通过口鼻咽进入肺部造成肺部脓肿。②继发性肺脓肿:肺部、支气管病变造成继发性肺脓肿,以及肺部邻近器官的感染波及肺部,造成肺脓肿。③血源性肺脓肿:皮肤、软组织感染继发的肺脓肿。

【临床表现】

发热、咳嗽、咳痰;肺部可闻及水泡音,也可出现支气管呼吸音。痰细菌学检查可查到病原菌;X线检查:早期大片致密阴影,脓肿形成后可见空洞影,其内可见液平,周围被炎症浸润影包绕。

【诊断】

根据不同发病机制,出现咳嗽、咳痰、发热,白细胞增高,肺部影像出现相应肺脓肿表现,痰、血病原学检查可查到致病菌,即可确诊。

【鉴别诊断】

细菌性肺炎、空洞性肺结核合并细菌感染、支气管肺癌等。

【治疗】

痰液引流以及抗生素治疗,必要时手术治疗。

(十)肺血栓栓塞症

【发病机制】

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造成肺血栓栓塞症。

【临床表现】

呼吸困难、胸疼、晕厥;体征:呼吸急促、血压下降、肺动脉第二音亢进。

【诊断】

具有上述临床表现,行CTPA确诊。也可行通气灌注扫描、肺动脉造影检查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

冠心病、主动脉夹层。

【治疗】

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分层,决定给予相应溶栓、抗凝治疗。抗凝时间依原发病是否去除而定。

(十一)支气管扩张症

【发病机制】

常发生于有遗传、免疫或解剖缺陷的人群,如:囊性纤维化、纤毛运动障碍,也可见于未治疗的肺炎、支气管异物或肿瘤阻塞支气管等。

【临床表现】

反复发生的咳嗽、咳痰,也可出现发热、呼吸困难、咯血;肺部可闻及水泡音。

【诊断】

具有上述临床表现,HRCT显示支气管扩张可确诊。

【鉴别诊断】

需与肺炎、肺结核、肺癌相鉴别。

【治疗】

控制感染,积极行痰液引流,改善通气,咯血患者给予止血药物以及介入治疗,必要时手术治疗。

(十二)支气管哮喘

【发病机制】

目前分为:气道炎症-免疫机制、神经调节机制及其相互机制。当首次接触过敏原时产生免疫反应,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释放多种炎性介质,平滑肌收缩、炎症细胞浸润;气道对各种刺激因素呈现高度敏感状态,出现平滑肌收缩;在炎症刺激下,发生气道重塑;以上为气道炎症-免疫机制。支气管受自主神经、肾上腺素能神经、胆碱能神经、非肾上腺素能神经、非胆碱能神经支配。哮喘患者肾上腺素能受体功能低下、胆碱能神经张力增高,受上述神经调节失衡会出现哮喘,此为哮喘发病的神经调节机制。

【临床表现】

带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肺功能表现:发作时FEV1/FVC%<70%,FEV1占预计值<80%;当用支气管舒张剂时,FEV1较前增加12%,且绝对值增加≥200mL。

【诊断】

带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应用平喘药物或可自行缓解;除外其他可引起喘息的疾病;肺功能出现以下三项之一: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试验阳性,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昼夜PEF变异率≥20%。

【鉴别诊断】

应与左心衰、COPD、上气道梗阻相鉴别。

【治疗】

首先避免接触过敏原。在急性期,根据疾病严重程度给予相应治疗。①轻度:经MDI吸入SABA,效果不佳,加用茶碱片,或吸入抗胆碱能药物。②中度:吸入SABA,联合抗胆碱能药物,静脉应用茶碱类药物,口服激素治疗。③重度及危重度:持续雾化SABA,联合抗胆碱能药物、激素,静脉茶碱类药物以及糖皮质激素,必要时呼吸机治疗。慢性期的治疗:在给予患者哮喘稳定期分级后,按照分级管理用药。

(十三)慢性呼吸衰竭

【发病机制】

既往具有支气管肺部疾病、胸廓、神经肌肉病变等,由于肺通气不足、弥散障碍、通气/血流比例失调、肺内动静脉比例失调、氧耗量增加等原因导致呼吸衰竭。

【临床表现】

呼吸困难、嗜睡、昏迷、多汗等。

【诊断】

根据上述临床表现,结合血气分析:PaO2<7.9kPa(60mm Hg),伴或不伴有PaCO2>6.7kPa(50mmHg),即可诊断。

【鉴别诊断】

急性呼吸衰竭、心力衰竭。

【治疗】

低浓度氧疗,呼吸机治疗,存在感染时给予抗感染治疗,纠正酸碱平衡紊乱。

(十四)自发性气胸

【发病机制】

(1)肺泡与胸膜腔之间产生破口,气体从肺泡进入胸膜腔。

(2)胸壁外伤产生与胸壁的交通。

(3)胸腔内有产气的微生物。

【临床表现】

起病急,突感呼吸困难、胸痛。大量气胸时,气管移位,呼吸运动与语颤减弱,叩诊过清音,呼吸音减弱或消失。

【诊断】

根据上述临床表现,结合胸部X线检查,肺受压、可见气胸线,即可诊断。

【鉴别诊断】

心力衰竭、肺大泡。

【治疗】

①高浓度吸氧。②胸腔穿刺。③胸腔闭式引流。④手术治疗。

(十五)间质性肺疾病

【发病机制】

有机或无机粉尘、特殊药物、结缔组织疾病以及原因未明因素。

【临床表现】

起病隐匿,进行性呼吸困难,肺部可闻及Velcro啰音。

【诊断】

具有上述诱因及临床表现,同时肺CT表现蜂窝状、网格状改变,即可诊断。

【鉴别诊断】

慢性过敏性肺泡炎、肺结核、肺炎。

【治疗】

先去掉诱因,根据病因决定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