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胆道疾病
(一)胆囊结石(Cholecystolithiasis)
胆囊结石多为胆固醇结石或以胆固醇成分为主的混合性结石。近年来,我国胆囊结石的发病率逐渐上升。
【临床表现】
(1)大多数患者无症状,称为无症状或静止性胆囊结石。
(2)发作时的典型症状为胆绞痛,多发生在饱餐、进油腻食物后或睡眠中体位改变时,表现为右上腹绞痛,阵发加剧,向右肩背部反射,常伴恶心、呕吐。
(3)多数患者仅在进食过多、吃油腻食物、工作紧张或休息不好时感到上腹隐痛、饱胀、嗳气等,容易误诊为“胃病”。
(4)胆囊结石长期嵌顿但未合并感染时,胆囊黏膜吸收胆汁中的胆色素,并分泌黏液性物质而致胆囊积液;此液体无色透明,称为“白胆汁”。
(5)其他:①小的结石可经胆囊管进入胆总管,成为继发性胆管结石,进而可能引起胆管炎和胆源性胰腺炎。②因结石压迫引起胆囊炎症慢性穿孔,可造成胆囊十二指肠瘘或胆囊结肠瘘,大的结石通过瘘管进入肠道,偶可引起胆石性肠梗阻。③结石及炎症的长期刺激可诱发胆囊癌。
(6)Mirizzi综合征:持续嵌顿于胆囊颈部的和较大的胆囊管结石压迫肝总管,引起肝总管狭窄。反复的炎症发作导致胆囊肝总管瘘,胆囊管消失,结石堵塞肝总管,出现反复发作的胆囊炎、胆管炎,及明显的梗阻性黄疸,称为Mirizzi综合征。
【辅助检查及诊断】
首选超声检查,其诊断胆囊结石的准确率接近100%。CT、MRI对诊断也有一定价值,但不作为常规检查。
【治疗】
(1)有症状或有并发症的胆囊结石宜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
(2)对无症状胆囊结石一般不需预防性手术,可观察和随诊。但有下列情况应考虑手术治疗:①结石数量多及结石直径≥2~3cm。②胆囊壁钙化或瓷性胆囊。③伴有>1cm的胆囊息肉;④胆囊壁增厚(>3mm)即伴有慢性胆囊炎。
(二)急性胆囊炎(Acute Cholecystitis)
急性胆囊炎是常见的胆囊化学性和(或)细菌性炎症,其中约95%合并胆囊结石,称结石性胆囊炎;5%的患者未合并胆囊结石,称非结石性胆囊炎。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Acute Calculous Cholecystitis)
【病因】
①胆囊管梗阻:结石突然嵌顿或阻塞在胆囊管或胆囊颈,使胆汁排出受阻,进而引起胆囊黏膜损害;②细菌感染:致病菌多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和厌氧菌。
【病理类型】
①急性单纯性胆囊炎:胆囊管梗阻,胆囊胀大,黏膜充血水肿,渗出增加;②急性化脓性胆囊炎:炎症进展,波及胆囊壁全层,囊壁严重充血、水肿,浆膜面出现纤维素和脓性渗出物;③急性坏疽性胆囊炎:胆囊内压力持续增高,囊壁血管受压导致血运障碍,引起胆囊缺血坏疽;常继发胆囊穿孔,引起急性弥漫性腹膜炎。
【转归】
发病后胆囊管梗阻解除,炎症可消退;如未解除,炎症可逐渐进展,最终发生胆囊坏疽、穿孔;如炎症反复发作,可转为慢性胆囊炎,部分患者出现胆囊萎缩。
【临床表现】
(1)中老年人多见,常于进油腻饮食或饱餐后发病.
(2)症状:胆绞痛为其突出症状,表现为突发右上腹阵发性剧烈绞痛,可放射至右肩背部;病情进展可转为持续性腹痛,阵发加剧;常伴有恶心、呕吐等消化道反应;随病情不同,可伴不同程度的发热;10%~20%的患者可出现轻度黄疸。
(3)体征:右上腹固定压痛,有时可触及胀大的胆囊,Murphy征阳性;如病情进展,胆囊化脓甚至坏疽,可出现右上腹腹膜刺激征;如胆囊穿孔,可出现以右上腹为主的全腹腹膜炎,并引起严重的全身中毒反应。
(4)辅助检查:超声检查是诊断胆道疾病的首选方法,可见胆囊增大、囊壁水肿、胆囊结石等。CT、MRI检查均能协助诊断。此外,患者还可出现白细胞计数升高、血清转氨酶升高、胆红素升高等。
【诊断】
患者有典型胆绞痛发作史,右上腹有压痛或腹膜刺激征,Murphy征阳性等,结合超声、CT所见,诊断通常并不困难;但要注意与消化性溃疡穿孔、急性胰腺炎、高位阑尾炎、右下叶肺炎、胸膜炎等疾病进行鉴别。
【治疗】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最终需手术治疗,原则上应争取择期手术。
(1)非手术治疗:禁食、补液、抗感染、纠正代谢紊乱、对症、支持等,既可作为治疗手段,又可作为术前准备。非手术治疗可使多数患者病情缓解,获得择期手术的机会。
(2)手术治疗:急诊手术适应证包括:发病在48~72h内者;经非手术治疗无效或病情恶化者;有胆囊穿孔、弥漫性腹膜炎、并发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等并发症者。首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也可采用传统或小切口胆囊切除。分离胆囊床困难者,可行胆囊部分切除。对高危患者或局部粘连解剖不清者,可选择胆囊造口术。对病情危重而又不宜手术的化脓性胆囊炎患者,可采用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PTGD)。
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Acute Acalculous Cholecystitis)
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临床少见,病因尚不清楚,易发生在危重患者、严重创伤、烧伤或大手术后;易发生胆囊坏疽和穿孔,一旦诊断明确,多主张尽早手术治疗。
(三)急性胆管炎(Acute Cholangitis)
急性胆管炎是细菌感染引起的胆道急性炎症,大多在胆道梗阻的基础上发生,而造成梗阻最常见的原因是胆管结石,最常见的部位为胆总管下端。急性胆管炎病情不断进展,可发展为急性重症型胆管炎(Acute Cholangitis of Severe Type,ACST),也称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cute Obstructive Suppurative Cholangitis,AOSC)。
【病因和发病机制】
由于结石、蛔虫、肿瘤、胆管狭窄等原因导致胆管梗阻,胆汁排出不畅,胆汁中的细菌繁殖并产生毒素,引起阻塞性黄疸和化脓性炎症,重者有大量细菌和毒素侵入血液循环,引起全身性感染和多脏器功能损害。
【临床表现及诊断】
①多数患者既往有胆道疾病或胆道手术史,起病急骤,进展迅速。②一般胆管炎可出现右上腹痛、寒战高热、阻塞性黄疸的表现,合称Charcot三联症;重症胆管炎患者在此基础上还可出现休克和神志淡漠、谵妄、嗜睡、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称为Reynolds五联征。③全身表现:患者呈急性重病面容,多见明显黄疸,体温常达39℃以上,脉率增快;重症患者神志异常,脉搏细速,血压下降,可出现皮下瘀斑、全身发绀等。④腹部体征:右上腹可有不同程度、不同范围的压痛或腹膜刺激征;可有肝肿大及肝区叩痛;如为胆总管末端梗阻,有时可扪及肿大的胆囊。⑤辅助检查:超声检查可了解胆道梗阻的部位、性质、程度等,为首选的检查方法;必要时也可采用CT、MRCP等影像学检查;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重症患者白细胞计数常达20×109/L以上,并可有血小板计数降低、凝血机制障碍、肝肾功能受损、低氧血症、脱水、电解质紊乱、代谢性酸中毒等。
【治疗】
原则是紧急解除胆道梗阻并引流,及早而有效地降低胆管压力。治疗的目的在于抢救生命,应力求简单、有效。目前常采用胆总管切开减压、T管引流术。近年来,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doscopic Nasobiliary Drainage,ENBD)在一些大型医院开展起来。此方法创伤小,能有效地降低胆道内压,并能根据需要持续引流2周以上,但对高位胆管梗阻引起的胆管炎引流效果不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