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输血
【输血的重要意义】
(1)补充血容量,改善循环:如失血性休克患者输血。
(2)提高血浆蛋白:营养支持作用。
(3)增进机体免疫力:用于重症感染。
(4)改善凝血功能:血友病患者输凝血因子Ⅷ,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输血小板。
【适应证】
(1)大量失血。
(2)贫血或低蛋白血症。
(3)重症感染。
(4)凝血异常。
《2000年国家卫生部输血指南》提出:Hb>100g/L,不需要输血;Hb<70g/L,输入浓缩红细胞;Hb=70~100g/L,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输血。对于可输可不输者,尽量不输。
【并发症及防治】
(1)发热反应:最常见,多发生于输血后15min~2h内,体温可高达39.0℃。反应较轻者可减慢输血速度,严重者须停止输血。可予以解热治疗。伴有寒战者,给予异丙嗪25mg或哌替啶50mg肌肉注射。
(2)过敏反应:轻者出现皮肤红斑、荨麻疹、瘙痒等,可不必停止输血,给予苯海拉明口服,密切观察病情。重者出现过敏性休克、呼吸困难等,应立即停止输血,皮下注射肾上腺素或(和)静脉滴注糖皮质激素,必要时应做气管插管或切开,以防窒息。
(3)溶血反应:是最严重的输血并发症,由于输入血型不配的红细胞所致。输入少量血后立即出现休克、高热、呼吸困难、血红蛋白尿等,称为急性溶血反应,可致死亡。应立即进行积极的抗休克、保护肾功能、防止DIC等治疗措施。静脉滴注地塞米松5mg,及5%碳酸氢钠250mL。血压稳定时应用呋塞米或甘露醇利尿,必要时进行血液透析及血浆交换治疗。
(4)细菌污染反应:受细菌污染的血制品输入人体后即刻发生内毒素休克、急性肾衰竭及DIC。治疗原则同感染性休克。
(5)循环超负荷:心脏代偿功能差者,可因输血过多、过快而造成心力衰竭和肺水肿。应停止输血,取半卧位、吸氧,使用强心利尿药物。
(6)疾病传播:包括病毒和细菌性疾病,如肝炎、HIV及疟疾等。
(7)大量输血的影响:大量输注库存血后,可能导致低体温、碱中毒、低血钙、高血钾及凝血功能异常。
(8)免疫抑制:输血可使受血者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下降和抗原特异性免疫抑制,从而增加术后感染率,并可促进肿瘤生长、转移和复发。
(9)其他少见并发症:输血相关的急性肺损伤(TRALI)、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等。
【输血注意事项】
(1)输血前仔细核对患者和供血者姓名、血型、交叉配血单,并检查血袋是否渗漏、血液保存时间、血液颜色、有无异常沉淀物等。
(2)除生理盐水外,不可向血液中加入任何药物和溶液。
(3)输血期间及输血后一段时间内,须严密观察患者,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4)输血后血袋至少保留2h,以便必要时化验检查。
【常用血液成分制品】
(1)血细胞成分:浓缩RBC用于救治失血性休克,治疗贫血等;浓缩血小板悬液用于血小板减少导致凝血异常的患者。
(2)血浆成分制品:冰冻血浆用于低蛋白血症、凝血因子缺乏症等;冷沉淀主要用于血友病甲、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缺乏症。
(3)血浆蛋白成分制品:人血白蛋白用于低蛋白血症患者,人免疫球蛋白用于免疫力低下患者,抗破伤风免疫球蛋白用于破伤风防治,浓缩凝血因子Ⅷ用于血友病的治疗。
【血浆代用品】
可暂时替代血浆行使扩容作用,对需要紧急扩容患者在未输血前可使用。使用过多、过快会有凝血异常等副反应。6%右旋糖酐葡萄糖注射液在临床较为常用,扩容时间可达6~12h。此外还有羟乙基淀粉注射液、聚明胶肽注射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