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心血管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物理检查方法及意义
【心脏的胚胎发育】
原始心脏于胚胎第2周开始形成后,约于第4周起有循环作用,至第8周房室间隔已完全长成,即成为四腔心脏。先天性心脏畸形的形成主要就是在这一时期。
【胎儿新生儿循环转换】
1.正常胎儿循环
胎儿时期的营养和气体代谢是通过脐血管和胎盘与母体之间通过弥散方式而进行交换的。由胎盘来的动脉血经脐静脉进入胎儿体内,至肝脏下缘,约50%血流入肝与门静脉血流汇合,另一部分经静脉导管入下腔静脉,与来自下半身的静脉血混合,共同流入右心房。由于下腔静脉瓣的阻隔,使来自下腔静脉的混合血(以动脉血为主)入右心房后,约1/3经卵圆孔入左心房,再经左心室流入升主动脉,主要供应心脏、脑及上肢;其余的流入右心室。从上腔静脉回流的、来自上半身的静脉血,入右心房后绝大部分流入右心室,与来自下腔静脉的血一起进入肺动脉。由于胎儿肺脏处于压缩状态,故肺动脉的血只有少量流入肺脏经肺静脉回到左心房,而约80%的血液经动脉导管与来自升主动脉的血汇合后,进入降主动脉(以静脉血为主),供应腹腔器官及下肢,同时经过脐动脉回至胎盘,换取营养及氧气。故胎儿期供应脑、心、肝及上肢的血氧量远较下半身为高。
2.出生后血循环的改变
卵圆孔瓣膜先在功能上关闭,到出生后5~7月,解剖上大多闭合。动脉导管,足月儿约80%在生后24h形成功能性关闭。约80%婴儿于生后3个月、95%婴儿于生后1年内形成解剖上关闭。脐血管则在血流停止后6~8周完全闭锁,形成韧带。
【儿童心血管病检查方法】
1.病史
小儿时期,尤其是3岁以内婴幼儿的心血管疾患以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最常见。心脏杂音、青紫及心功能不全是先心病患者最常见的就诊原因,其出现时间及演变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决策、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反复的肺炎、心功能不全、生长发育迟缓是大量左向右分流的证据;左房或肺动脉扩张压迫喉返神经可引起声音嘶哑。婴幼儿的心功能不全以呼吸浅促、喂养困难、易出汗更突出。有青紫者应注意排除呼吸系统疾病,还要询问有无蹲踞、缺氧发作。对胸闷、心悸、心前区疼痛者应注意心律失常、心肌疾病。病史询问中还要注意母孕早期有无病毒感染、放射线接触、有害药物应用史及有无家族遗传病史。许多先心病与遗传性疾病有关,肥厚性心肌病常有阳性家族史。一些后天获得性心血管疾病,如川崎病,主要见于3岁以下小儿,临床上的皮肤、黏膜、淋巴结的表现独特。风湿性心脏病多见于年长儿,注意有无咽痛、游走性关节痛、舞蹈病等病史。
2.体格检查
(1)全身检查:评价生长发育,注意特殊面容及全身合并畸形、精神状态、体位和呼吸频率。检查口唇、鼻尖、指(趾)端等毛细血管丰富部位有无紫绀,青紫6个月~1年后,可出现杵状指(趾)。皮肤黏膜瘀点是感染性心内膜炎血管栓塞的表现;皮下小结、环形红斑是风湿热的主要表现之一。注意颈动脉搏动,肝颈静脉回流征,肝脾大小、质地及有无触痛,下肢有无水肿。
(2)心脏检查:①望诊:心前区有无隆起,心尖搏动的位置、强弱及范围。心前区隆起者多示有心脏扩大,应注意与佝偻病引起的鸡胸相鉴别。正常<2岁的小儿,心尖搏动见于左第4肋间,其左侧最远点可达锁骨中线外1cm,5~6岁时在左第5肋间,锁骨中线上。正常的心尖搏动范围不超过2~3cm2,若心尖搏动强烈、范围扩大提示心室肥大。左心室肥大时,心尖搏动最强点向左下偏移;右心室肥大时,心尖搏动弥散,有时扩散至剑突下。心尖搏动减弱见于心包积液和心肌收缩力减弱。右位心的心尖搏动则见于右侧。消瘦者心尖搏动易见,而肥胖者相反。②触诊:进一步确定心尖搏动的位置、强弱及范围,心前区有无抬举冲动感及震颤。左第5~6肋间锁骨中线外的抬举感为左室肥大的佐证,胸骨左缘第3~4肋间和剑突下的抬举感提示右室肥大。震颤的位置有助于判断杂音的来源。③叩诊:可粗略估计心脏的位置及大小。④听诊:注意心率的快慢、节律是否整齐,第一、二心音的强弱,是亢进、减弱还是消失,有无分裂,特别是肺动脉瓣区第二音(P2)意义更大。P2亢进提示肺动脉高压,而减弱则支持肺动脉狭窄的诊断;正常儿童在吸气时可有生理性P2分裂,P2固定性分裂是房间隔缺损的独特体征。杂音对鉴别先天性心脏病的类型有重要意义,需注意其位置、性质、响度、时相及传导方向。
(3)周围血管征:比较四肢脉搏及血压,如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下肢血压低于上肢,提示主动脉缩窄。脉压增宽,伴有毛细血管搏动和股动脉枪击音,提示动脉导管未闭或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
【特殊检查】
1.普通X线检查
包括透视和摄片,透视可动态地观察心脏和大血管的搏动、位置、形态以及肺血管的粗细、分布,但不能观察细微病变。摄片可弥补这一缺点,并留下永久记录,常规拍摄正位片,必要时辅以心脏三位片。
2.心电图
心电图对心脏病的诊断有一定的帮助,特别对各种心律失常,心电图是确诊的手段。对心室肥厚、心房扩大、心脏位置及心肌病变有重要参考价值,24h动态心电图及各种负荷心电图可提供更多的信息。有些先天性心脏病有特征性的心电图,如房间隔缺损的VI导联常呈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
3.超声心动图
超声心动图是一种无创检查技术,不仅可以提供详细的心脏解剖结构信息,还能提供心脏功能及部分血流动力学信息。
(1)M型超声心动图:能显示心脏各层结构,特别是瓣膜的活动,常用于测量心腔、血管内径,结合同步记录的心电图和心音图可计算多种心功能指标。
(2)二维超声心动图:是目前各种超声心动图的基础,可实时地显示心脏和大血管各解剖结构的活动情况,以及它们的空间毗邻关系。经食道超声使解剖结构显示更清晰,已用于心脏手术和介入性导管术中,进行监护及评估手术效果。
(3)多普勒超声:有脉冲波多普勒、连续波多普勒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3种,可以检测血流的方向及速度,并换算成压力阶差,可用于评估瓣膜、血管的狭窄程度,估算分流量及肺动脉压力,评价心功能等。
(4)三维超声心动图:成像直观、立体感强、易于识别,较二维超声心动图可提供更多的解剖学信息;还可对图像进行任意切割,充分显示感兴趣区,为外科医师模拟手术进程与切口途径选择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显示了极大的临床应用价值与前景。
4.心导管检查
是先天性心脏病进一步明确诊断和决定手术前的一项重要检查方法之一,根据检查部位不同分为右心导管、左心导管检查两种。
5.心血管造影
心导管检查时,根据诊断需要将导管顶端送到选择的心腔或大血管,并根据观察不同部位病损的要求,采用轴向(成角)造影,同时进行快速摄片或电影摄影,以明确心血管的解剖畸形,尤其对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及血管畸形,心血管造影仍是主要检查手段。数字减影造影技术(DSA)的发展及新一代造影剂的出现降低了心血管造影对人体的伤害,使诊断更精确。
6.放射性核素心血管造影
常用的心脏造影有初次循环心脏造影及平衡心脏血池造影。主要用于左向右分流及心功能检查。
7.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成像(MRI)具有无电离辐射损伤、多剖面成像能力等特点,有多种技术选择,包括自旋回波技术(SE)、电影MRI、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及磁共振三维成像技术等。常用于诊断主动脉弓等流出道畸形的诊断,并已成为复杂畸形诊断的重要补充手段。
8.计算机断层扫描
电子束计算机断层扫描(EBCT)和螺旋CT已应用于心血管领域。对下列心脏疾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心外大血管异常及其分支的病变;心脏瓣膜、心包和血管壁钙化,心腔肿块;心包缩窄、心肌病等。